2019-12-03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昔日,在第四屆亞太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他與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赫塔爾侃侃而談,用流利的英語,將欽州的扶貧成果呈現給國際友人。
曾經,因為不熟方言村話,他拉著會講普通話的村民做「翻譯」,連比劃帶猜聽村民講村中的難處與夢想。
他就是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劉昶,市外事辦的英語翻譯。從今年 2月份入村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之後,就一直在為群眾開「脫貧藥方」的路上奔忙。
劉昶考察道路項目
誓把致貧「病因」「破譯」出來
「新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829人,已脫貧119戶566人,貧困發生率已從14.8%降至4.7%。」劉昶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村裡的數據。他說,今年村裡還要讓62戶貧困戶231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將會降至0.55%。而每次入戶走訪,劉昶都會與貧困戶促膝長談,探尋致貧的「病因」。
經過對表「兩不愁三保障」標準,他了解到全村的貧困人群形成原因大致有幾類:有勞力但找不著就業方向;有就業方向,但小孩尚年幼,不能外出務工;有種養規劃,但缺乏啟動資金;缺乏勞動力;家庭成員長年患病或家中讀書人口較多。
劉昶帶領慢性病貧困戶到浦北縣人民醫院辦證
劉昶用當翻譯的職業習慣,把難點和關鍵點找出來後,就立馬提升駐地工作隊及村幹部的凝聚力與戰鬥力。在村「兩委」幹部的配合下,他帶領隊員挨家挨戶走訪調研,讓村中各類情況爛熟於心。他知道自己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就向鎮、村幹部取經,與工作隊員、村信息員探討交流工作方法;不熟悉扶貧業務,他就白天下村,晚上研讀上級文件,研究扶貧政策。
善用「藥引子」治癒「頑疾」
「劉昶讓黨員發揮『藥引子』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這非常關鍵。」三合鎮分管扶貧工作的副鎮長吳邦傑說,經過工作隊發動,村中黨員甘海燕帶動15戶貧困戶種植茶葉100畝;黨員韋愛娟帶動10戶貧困戶種植百香果44畝、富硒紫米20畝。在新村村,黨員帶著群眾增收脫貧的氛圍逐漸形成。「藥引子」發揮作用之後,全村貧困群眾脫貧動力被激發出來。年輕勞動力主動外出務工,需要在家照看小孩的主動發展種植養殖業,無勞動力的則申請帶資入股參與分紅,實現穩定資產收益分紅。
劉昶考察肉兔養殖場項目
取得些許「戰果」的劉昶告訴記者,如今大家都感覺到只有配好「藥引子」,才能拔掉貧困的「病根子」。如今,在黨員和村「兩委」幹部的引領下,新村村把抓好產業發展作為穩定脫貧成果之基。優質稻、柑橘、百香果、茶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以黑豬為主的特色養殖業、以越州黃欖基地為代表的核心示範區及以燊生生態園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業,讓全村扶貧產業多點開花,既實現貧困戶增收,又增加產業抗風險能力。
脫貧路上更需「專家號」
「我家未脫貧是因為住房不達標,但我不等不靠,積極外出務工,增加收入。」預脫貧戶高如魁經過劉昶的「號脈」,並開出「外出務工」的「專家號」之後,他又將三個小孩都在讀大學,實在沒有資金建房的事說了出來。看到貧困戶對子女的教育如此重視,劉昶及時為該戶申請危改補助資金,還多方籌措建房資金,如今新房已進入安裝門窗階段。
新村村麵點師培訓班結業儀式
而需要「專家號」的絕不止這一類情況,由於貧困戶不願搬出老房子,加之又缺乏建新房的資金,村裡的危改工作曾一直進展緩慢。但劉昶相信只要自己用耐心與誠心當「良藥」讓群眾「常服」,終會有收效。於是,曾「洋話」順溜的劉昶,一方面不分白天黑夜入戶動員,跟貧困戶講政策、擺事實;另一方面主動聯繫鎮住建部門落實危改指標。同時,在多方籌措危改資金時,他還將第一書記專項幫扶資金與市領導聯鎮包村資金、後盾單位幫扶資金統籌使用,以一舉消除危改這一「病灶」。駐村短短8個月,村裡的「危房改造難」這一「大病」終於讓他看到「康復」的希望。截至11月25日,新村村所有住危房的貧困戶均擁有了穩固的新房,住房保障率也從96.94%提升至99.17%。
目前,新村村62戶貧困戶「八有一超」各項指標已全部達標,現已進入鎮級公示階段,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將降至0.55%。同時,貧困村脫貧摘帽「十一有一低於」各項指標均已達標,相信整村脫貧摘帽的「出院證」將會工整地交到劉昶的手上。(周順彬 吳達立)
中國社會扶貧網 | 扶貧媒體端
來源:浦北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
原標題:《「翻譯官」紮根鄉村開「脫貧藥方」——記廣西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劉昶》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