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3月30日電 (鍾建珊)「我們這裡有千年古剎靈陽寺、水錦大峽谷和神奇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很大。」今年46歲的廣西南寧馬山縣長張自英身穿壯族服飾,向評委們賣力推介馬山縣旅遊發展計劃。
3月29日至30日,廣西舉辦「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創建(備選)縣缺額遞補競爭演講會」,通過專家評委打分的方式,評選「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及備選縣區。張自英與其他22位廣西縣區官方負責人赴會PK,「吆喝銷售」自己所在縣區的山水風景。
地處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聚集省區之一的廣西,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具有大面積的喀斯特地貌山區,受限於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經濟不發達等因素,廣西目前仍有四百多萬人尚未脫貧,如何破除經濟發展困局,是一份難度頗大的考卷。
2013年起,廣西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機制,巧借山區自然風光資源,發展地方旅遊產業發展,帶動山區貧困人口脫貧。2015年,廣西官方為20個特色旅遊創建縣安排旅遊發展專項資金達10.78億元人民幣,激勵縣域旅遊產業發展。
「過去幾年,我們為爭取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稱號做了很多努力,從基礎設施、產業融合到旅遊定位、規劃都考慮到了。」廣西浦北縣副縣長烏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在此次競演會上「殺出一條血路」,通過入選「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獲得更多資金及政策傾斜,加速本地經濟發展。
此次競演會上,國際旅遊城市桂林下轄的雁山區、恭城縣亦參與「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名額角逐。
廣西桂林市旅發委產業處科長楊國棟說,經過多年發展,桂林旅遊市場已發展成熟,至2015年,桂林旅遊帶動就業人口超60萬,成為廣西旅遊經濟發展典範。
「過去桂林主要是靠『賣風景』發展旅遊業,產業鏈短、結構單一。」楊國棟說,隨著國內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桂林長久以來靠「景區旅遊」為賣點的發展模式逐漸式微。目前,桂林正逐步豐富其「山水產品」,通過個性化、綜合類的「全域旅遊」產業轉型升級,輻射更大範圍貧困人口脫貧。
近年來,廣西不少縣區依靠當地自然資源及人口長壽優勢,「扎堆」申請「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目前,廣西共有「中國長壽之鄉」25個,為中國各省區之最,鄉村旅遊能否成為廣西脫貧「良藥」?
廣西師範大學旅遊研究所所長馬藝芳認為,廣西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經濟弱、人才短板突出,但風景資源、民族文化豐富,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農業、林業、工業等諸多領域經濟發展是明智之舉。
「但應避免旅遊業同質化發展,『一窩蜂』地主打長壽牌並不利於鄉村旅遊市場培育。」馬藝芳說,鄉村旅遊應從整體規劃,根據貧困山區產業基礎、挖掘地方資源特色吸引遊客。
為加速培育廣西鄉村旅遊市場,廣西正巧用「山字經」,統籌轄區內山地資源,發展多元旅遊產業。
廣西旅發委主任陳建軍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桂西南中越邊境市縣,廣西北海、靖西等6個邊境口岸已開通旅遊業務,正藉助廣西山地資源培育數條中越邊境騎行、攀巖等探險類旅遊線路;在桂西北少數民族聚集區,主打少數民族鄉村旅遊牌;桂東北區域,圍繞桂林及「國際長壽之鄉」巴馬,分別打造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
據廣西旅發委提供數據,過去5年,廣西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已帶動約73萬貧困人口脫貧。根據廣西官方計劃,到2020年,廣西將扶持550個貧困村打造為旅遊特色風情小鎮,帶動80萬人脫貧。(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