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粵開崇利論市
作者:殷越
大勢研判:政治局會議將助力市場企穩
儘管本周的金融數據和通脹數據存在一定利好,但市場表現較為低迷,指數整體回調,量能出現萎縮。行業方面多數下跌,食品飲料、休閒服務、電氣設備呈現結構性行情,市場的賺錢效應較弱。周五大盤放量下挫,震蕩較為明顯,而在本周的指數的反彈過程中,量能也沒有得到有效釋放,體現出當前市場的情緒相對低迷,短期指數依舊存在震蕩整固的需求。
下方空間相對有限,指數有望企穩。儘管短期指數依舊存在震蕩的可能,但下方空間較為有限,從基本面來看,下周即將公布11月經濟數據,經濟大概率延續較強復甦,進一步夯實市場的上漲基礎;政策面來看,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財政和貨幣政策大概率回歸常態、穩中有退,財政政策注重穩健,貨幣政策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強調擴大內需、科技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消費和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投資邏輯進一步明確,有利於提振市場情緒;情緒面來看,當前臨近年末,在基本面和政策面利好的共振之下,跨年行情有望逐級展開;技術面來看,滬指下方具備60日和120日均線雙重支撐,繼續大幅調整的空間較為有限,短期或以震蕩整固的形勢消化上方風險,若後續量能配合釋放,大盤有望企穩回升。
配置方向:關注需求側改革、產業鏈自主可控、新能源三條主線。
一、需求側改革,重點關注擴內需的主要動能消費領域。細分領域重點看好受益於政策補貼、消費升級、需求持續釋放的家電板塊,新能源頂層規劃政策支持及需求回暖的汽車板塊,業績表現較為穩定的白酒板塊。
二、產業鏈自主可控,重點關注科技創新相關領域,如晶片、計算機、新材料等。進出口數據表明我國集成電路國內自給率較低,到2025年晶片自給率目標是由目前的30%提高至70%,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廣闊,晶片領域將迎來加速發展期。我國計算機行業安全可控產業鏈在資料庫、辦公軟體等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成熟度,但是在CPU、存儲器、作業系統、信息安全軟體等關鍵領域尚有替代空間。新材料一直是我國重點建設領域之一,重點關注三方面:一是高溫合金材料,二是碳纖維複合材料,三是MLCC。
三、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目標設定,提升空間較大,利好新能源主題投資機會。12月12日,國家領導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止9月底,我國風電裝機2.23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23億千瓦,未來提升空間較大,相關項目有望逐步落地。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了哪些信號
(一)「穩中求進」是2021年經濟工作總基調。強調「六穩+六保,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強調擴大內需、科技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對於未來的政策方向,明年或持續增加對內需的提振,鼓勵科技創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化監管,重點抓手在防範金融風險;財政及貨幣政策雖然此次會議並未做具體規定,但大概率回歸常態、穩中有退,財政政策注重穩健,貨幣政策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於房地產的調控趨緊有望延續,但節奏或較為溫和。
(二)注重需求側改革,關注消費板塊投資機會。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注重需求側改革的核心在於擴大內需,未來的政策重點或在於進一步暢通國內內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渠道,「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當前經濟增長引擎正逐漸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消費將是擴內需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來,消費市場蓬勃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提升,2019年市場規模達41.16萬億,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約60%,超過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國消費需求逐步回暖,市場銷售持續上升,居民消費需求旺盛。家電補貼政策逐步落地,為擴大汽車消費,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活動即將開展,預計後續進一步促消費政策將陸續開啟。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及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相關制度改革有望推動,利好消費板塊投資機會。
(三)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相關領域迎來發展良機。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對於自主可控,主要包括四個層面:一是智慧財產權自主可控;二是技術能力自主可控;三是發展的自主可控;四是國產資質的自主可控。政策方面,在構建雙循環的新格局之下,產業鏈將進一步暢通,未來國家鼓勵創新及自主科控的政策紅利有望持續釋放,對電子、計算機、新材料等相關領域形成利好。
(四)強監管將是明年的「關鍵詞」之一。會議提出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是重點方向。央行曾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會議還提及「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重點在於對網際網路企業的監管。在《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中,擬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體現了監管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從嚴監管的態度。
風險提示:政策推進不及預期、經濟超預期下行、外圍環境超預期走弱
01
本周市場情況
(一)本周市場表現
本周市場整體回調,創業板指跌幅相對較小。上證指數收於3347.19點,本周累計下跌2.83%,終結此前的三周連漲;創業板指收於2687.78點,本周累計下跌1.58%。
成交方面,本周兩市成交較上周減少0.47萬億。兩市成交3.80萬億元,其中滬市成交1.68萬億元,深市成交2.12萬億元。
本周中信風格行業均出現下跌,消費風格跌幅相對較小。消費風格本周下跌1.5%,成長、周期、穩定、金融的單周跌幅均在3%以上。
(二)本周行業表現
行業方面,本周行業多數下跌,部分行業呈現結構性行情。本周申萬一級行業中食品飲料(+1.19%)、休閒服務(+1.06%)、電氣設備(+0.75%)三個行業上漲,非銀金融(-6.32%)、傳媒(-6.01%)、交通運輸(-5.42%)領跌。
(三)本周行業估值
本周行業估值方面多數出現回落。從當前PE(TTM)在歷史十年的分位數來看,食品飲料(99.59%)、家用電器(98.56%)、休閒服務(98.31%)排名前三;農林牧漁(0.58%)、房地產(2.43%)、建築裝飾(4.56%)估值相對較低。
(四)北上資金動向
北上資金本周累計淨流入69.59億元,其中滬股通淨買入73.27億元,深股通淨買入-3.67億元,滬強深弱格局延續。北上資金交易佔比由上周的12.48%略降至11.56%。
行業方面,本周北上資金主要流入電氣設備、非銀金融、醫藥生物板塊,主要流出房地產、建築裝飾、電子板塊。
02
下周重要事件
03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了哪些信號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主要有四大看點:
(一)「穩中求進」是2021年經濟工作總基調
會議對2021年經濟工作定下「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強調「六穩+六保,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強調擴大內需、科技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對於未來的政策方向,明年或持續增加對於內需方面的提振,鼓勵科技創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化監管,重點抓手在於防範金融風險;財政及貨幣政策雖然此次會議並未做具體規定,但大概率回歸常態、穩中有退,財政政策注重穩健,貨幣政策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於房地產的調控趨緊有望延續,但節奏或較為溫和。
(二)注重需求側改革,關注消費板塊投資機會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注重需求側改革的核心在於擴大內需,未來的政策重點或在於進一步暢通國內內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渠道,「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當前經濟增長引擎正逐漸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消費將是擴內需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來,消費市場蓬勃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提升,2019年市場規模達41.16萬億,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約60%,超過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國消費需求逐步回暖,市場銷售持續上升,10月社零總額同比增長4.3%,增速比9月份加快1.0個百分點,市場銷售連續三個月同比正增長,其中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10月金銀珠寶類和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速分別比9月份加快3.6和4.6個百分點,汽車類商品連續四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顯示居民消費需求旺盛。家電補貼政策逐步落地,為擴大汽車消費,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活動即將開展,預計後續進一步促消費政策將陸續開啟。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及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相關制度改革有望得以推動,利好消費板塊投資機會。
(三)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相關領域迎來發展良機
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自2013年自主可控概念被提出後,近幾年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發酵的背景下,自主可控與突破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頻頻被強調。
對於自主可控,主要包括四個層面:一是,智慧財產權自主可控;二是,技術能力自主可控;三是,發展的自主可控;四是,國產資質的自主可控。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是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必然路徑。政策方面,在構建雙循環的新格局之下,產業鏈將進一步暢通,未來國家鼓勵創新及自主科控的政策紅利有望持續釋放,對電子、計算機、新材料等相關領域形成利好。
(四)強監管將是明年的「關鍵詞」之一
會議提出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是重點方向。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健全貨幣供給量管控體制。既維持流通性有效充足,不許銷售市場急需用錢,又果斷不搞「大水漫灌」,不許銷售市場的錢溢出來,要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強調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關注海外持續貨幣寬鬆累計的金融風險影響。
會議還提及「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重點在於對網際網路企業的監管。在《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中,擬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體現了監管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從嚴監管的態度。
04
大勢研判:政治局會議將助力市場企穩
儘管本周的金融數據和通脹數據存在一定利好,但市場表現較為低迷,指數整體回調,量能出現萎縮。行業方面多數下跌,食品飲料、休閒服務、電氣設備呈現結構性行情,市場的賺錢效應較弱。周五大盤放量下跌,震蕩較為明顯,而在本周的指數的反彈過程中,量能也沒有得到有效釋放,體現出當前市場的情緒相對低迷,短期指數依舊存在震蕩整固的需求。
下方空間相對有限,指數有望企穩。儘管短期指數依舊存在震蕩的可能,但下方空間較為有限,從基本面來看,下周即將公布11月經濟數據,經濟大概率延續較強復甦,進一步夯實市場的上漲基礎;政策面來看,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財政和貨幣政策大概率回歸常態、穩中有退,財政政策注重穩健,貨幣政策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強調擴大內需、科技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消費和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投資邏輯進一步明確,有利於提振市場情緒;情緒面來看,當前臨近年末,在基本面和政策面利好的共振之下,跨年行情有望逐級展開;技術面來看,滬指下方具備60日和120日均線雙重支撐,繼續大幅調整的空間較為有限,短期或以震蕩整固的形勢消化上方風險,若後續量能配合釋放,大盤有望企穩回升。
配置方向上,重點關注需求側改革、產業鏈自主可控、新能源三條主線。
一、需求側改革,重點關注擴內需的主要動能消費領域。未來消費行業的配置節奏,主要考慮經濟環境和企業自身業績驅動等方面。細分領域重點看好受益於政策補貼、消費升級、需求持續釋放的家電板塊,新能源頂層規劃政策支持及需求回暖的汽車板塊,業績表現較為穩定的白酒板塊。
二、產業鏈自主可控,重點關注科技創新相關領域,如晶片、計算機、新材料等。進出口數據表明我國集成電路國內自給率較低,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晶片貿易逆差超過2000億美元,自給率較低。根據《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到2025年晶片自給率由目前的30%提高至70%的目標,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廣闊,晶片領域將迎來加速發展期。我國計算機行業安全可控產業鏈在資料庫、辦公軟體等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成熟度,但是在CPU、存儲器、作業系統、信息安全軟體等關鍵領域尚有替代空間。新材料一直是我國重點建設領域之一,但是數據顯示我國關鍵材料供給嚴重缺失,在新能源、電子信息、船舶、汽車鐵路、節能環保等重要領域的關鍵材料仍有廣闊的替代空間。重點關注三方面:一是高溫合金材料,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二是碳纖維複合材料,可被用於製造關鍵結構部件,被廣泛用於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療和建築等領域;三是MLCC,用於各種軍民用電子整機和電子設備等。
三、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目標設定,提升空間較大,利好新能源主題投資機會。12月12日,國家領導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止9月底,我國風電裝機2.23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23億千瓦,未來提升空間較大,相關項目有望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