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長庚醫院將推臺灣一體化醫師培訓模式

2020-12-20 健康界

李石增吸引了現場很多人的關注,大家都想從這位擁有「行政長」頭銜的臺灣長庚紀念醫院高管那裡獲得更多有關長庚的奧秘。

在中國大陸醫療健康產業高速發展的這十幾年,礙於政策制度上的問題,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儘管在大陸城市的辦醫進展似乎並不是那麼順利,但卻幾乎一直是眾多公立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學習的一個標杆。

當大陸開始明確摸索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並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之後,長庚模式再次成為大陸參考的一個重要範例。

「長庚的特點是,在醫院成立之後才有醫學院的。」李石增說,「為什麼?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長庚就明確目標要提供好的優質的醫療服務。而時間長了我們清楚的意識到,沒有教育訓練,這種優質的醫療服務是沒辦法延續的。」

不過很快,關於長庚模式的參考和借鑑將被付諸實施。2014年內正式開業的清華長庚醫院,將全面借鑑長庚模式。

「構建卓越的住院-專科醫師培訓體系是清華長庚未來發展的基石。」在6月8日舉行的2014清華長庚醫學教育研討會上,清華長庚醫院教授董家鴻說,「通過前期的研討論證以及立足國情,我們計劃全面引入臺灣長庚模式,建立一體化的醫師培訓模式。」

但一切還都在摸索之中,比如清華長庚希望引入的長庚模式就會遇到與大陸地區將要建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兼容的問題。即便是在七部委出臺的關於住院醫師培訓的文件本身,也列出了若干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銜接問題等。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調動醫生、醫學生積極響應這項新制度的積極性。

事實上,在清華長庚研討會的現場,很多國內公立醫院的管理人員向李石增討教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讓醫生在已經很繁忙的工作之外,還能盡心盡力的去培養住院醫師。而對於醫學生而言,對醫生職業熱情已然下降的情況下,更加嚴苛和漫長的培訓制度是否能夠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也不無更多的疑慮。

2015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將全面啟動,探索剛剛開始。

清華全面引入長庚一體化模式

培訓體系包括教學規劃管理機構、專科培訓計劃、師資培訓計劃和考核評價體系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兩家醫院之間的密切聯繫。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整整十年前,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創辦人王永慶向清華大學捐贈的。臺方負責醫院硬體的全部建設,清華大學則負責土地、外圍配套和人員隊伍組建等。

作為雙方合作更為實質性的內涵,建成後的清華長庚醫院將全面借鑑臺灣長庚的理念和模式。這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住院-專科醫師的一體化培訓模式。

「實際上,大陸這邊跟臺灣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有特別的需求,沒辦法完全移植。」李石增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現在面臨的下一個工作就是,把臺灣體系當中好的部分借鑑過來,使它更適合大陸這邊的需求。」

作為從長庚借鑑過來的一項核心制度,清華長庚醫院確立了三個醫師培訓的目標:具有獨立執業能力的專科醫師、具有自我學習改進和臨床研究能力的學術型醫師,以及具有優良人文素質和職業精神的「儒醫」。

「借鑑長庚的經驗,我們對清華長庚醫院培訓體系的設計,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教學規劃管理機構、專科培訓計劃、師資培訓計劃和考核評價體系。」董家鴻說。

按照董家鴻的介紹,清華長庚醫院的教學規劃管理體系具體包括醫學教育委員會、住院-專科醫師一體化培訓項目組、科教處組成決策規劃機構;科教處、各臨床醫技科室則負責執行和信息反饋;設審控考評四個小組,來負責考核與評價;另外還有臨床技能、師資培育等中心負責提供技術支持。

借鑑長庚模式設計的醫師培訓模式則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著重培養基礎醫學知識和基本臨床技能的全科培訓,為期1年(目前大陸的培訓體系中尚無這一安排);著重培養臨床能力的專科培訓和次專科培訓,時間分別為2.5年5.5年以及1-2年;最後還有成為專科醫師之後注重培養知識更新的繼續教育。

在經過次專科培訓之後,受訓醫師將被授予專科醫師執照。董家鴻指出,目前大陸在專科醫師的資格認證方面仍然還是空白,其實這是對醫師培訓的重要激勵機制也是權威認證。

在師資培訓體系方面,清華長庚醫院從「魚漁同授」的理念出發,主要構建以主治醫師(attending)為骨幹的專科教學團隊,以及高年資主治醫-高年資住院醫-低年資住院醫的「梯度教學」,並從高年資受訓對象(住院醫師)中培育「種子教師」,同時建立相應的考核激勵制度(TOTR)。

關於頗受大陸各公立醫院關注的激勵機制方面,清華長庚醫院考慮在初期實行教學獎勵金的辦法,在成熟期則將教學成果納入主治醫師職務晉升及科內積分,並最終建立包涵臨床業績、教學成果、學術研究力等在內的醫師綜合競爭力評價系統。

「考核方面,我們也將效仿長庚,建立具有層級性的醫師評價體系,建立電子學習護照,客觀反饋培訓效績。」董家鴻表示,這方面還需要與臺灣的專家就實際當中的具體問題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2015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引入長庚模式與大陸模式之間仍需解決兼容問題

引入臺灣長庚的模式之後,對於清華長庚醫院來說,還將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是:與大陸的住院醫師制度如何兼容?比如不同學制、學位醫學畢業生資質評定問題;全面引進長庚專科醫師培訓體系後,培訓合格醫師在北京乃至全國的資質如何認可等。

實際上,在大陸正著手建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中,這些問題也都仍然在探索中。

2014年1月份,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提出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中醫學類和中西醫結合類學生,在5年醫學院校畢業後,以住院醫師身份接受的系統化、規範化培訓。

中國大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最早源自北京協和醫院。協和的住院醫師制度是上世紀20年代參考美國「霍普金斯醫學教育模式」建立起來的。協和的住院醫師分為4個等級,即第一年助理住院醫師、第二年助理住院醫師、第一助理住院醫師和總住院醫師。

我國現存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當時,原衛生部在部分大學的附屬醫院開展了一批試點。隨後在1993年和1995年,原衛生部又先後出臺了《臨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行辦法》和《臨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大綱》,用於指導當時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

但國家衛計委在關於新出臺意見的相關解釋中曾提到,現在的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水平和規範程度不一,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城鄉基層的醫生普遍缺乏接受高水平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機會等。」

具體到微觀層面,現有培訓體系也存在一些問題。

「在住院醫師臨床能力評價方面,現在考核病例選擇較單一、考核方法固定、頻次較少且反饋不足,並且欠缺對於醫患溝通技巧、職業精神等人文醫學層面能力的考評。」在2014清華長庚醫學教育研討會上,中日友好醫院人教部教學辦主任王君指出。

在新醫改的背景下,包括中央的醫改政策文件以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都提出,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

按照意見的要求,到2015年,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今年2月,標誌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正式啟動的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四川、新疆等6個地區的代表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但隨後有消息指出,「5+3+X」的上海模式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了肯定,並有可能在全國推廣。

按照上海的實踐,所謂的「5+3+X」模式,即經過5年的醫學院校本科教育、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再加若干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更嚴苛的制度,更美好的前景?

遇到的反彈問題核心是後住院醫師階段的醫師收入分配。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作為新醫改的改革舉措之一,又將是一項浩大的基礎性工程。這不僅將改變我國現有的醫師培養體系,而且也將改變未來醫師的命運。

在過往多年的醫改經驗當中,有一項達成的基本共識是,任何一項改革措施要取得成功,需要能夠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也不例外。雖然如何調動醫師教研的積極性受到各公立醫院的關注,但同樣重要的是,這項即將啟動的制度將對在校的醫學生產生影響。

此前曾有學者提到,我國每年60萬醫學畢業生當中,只有大約10萬人最終成為醫生。近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醫生的職業熱情更有所下降。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立起來之後,從醫學生到醫生的要求顯然比以前要變得更加嚴苛。

清華長庚醫院楊長青博士認為,制度嚴苛後所帶來的反彈只是表象,真正關鍵的問題是職業晉升機會的延後以及激勵機制的模糊。

「真正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遇到的反彈問題並不在規範化培訓制度本身,而恰恰在於規範化培訓的結果是否能夠和規範化培訓之間形成正向的制度性激勵級距。其中核心問題就是,後住院醫師階段的醫師收入分配製度。」楊長青指出。

這些問題看上去,又不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本身能夠解決的。這也就意味著,為能夠確保住院醫師規劃化培訓制度的有效實施,相關的配套改革措施需要同步跟進。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一旦培訓制度啟動,將耗資不菲。

北京宣武醫院曾經初步對培養一名住院醫師的成本進行過核算,包括固定資產部分和培訓實施部分。固定資產主要是基地的建設方面,而培訓實施則包括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及待遇保障的費用,師資隊伍建設費用,以及其他相關費用等。

從宣武醫院的核算結果來看,投入的固定資產經費加上培訓考核等經費共計約9萬元/年/住院醫師,培養一位住院醫師平均每年花費約9萬元。按照住院醫師三年規範化培訓計算,培訓一名住院醫師需要花費約27萬元。

龐大的成本就更加要求這項具有變革意義的制度,在設計上能夠科學合理,真正在實踐中起到作用。不過,目前這項制度還面臨著一些基本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7部委的文件中就已經提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兩者在學科設置上不完全一樣,學位培養點和培訓基地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還有就是課程上如何能夠更好的銜接並軌、突出臨床實踐能力。」北京市衛計委科教處處長宋玫說,「而且面對背景更為複雜的醫學研究生,如何能夠量身定製培養方案,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相關焦點

  • 清華長庚醫院正式啟動醫師培訓試點項目 臺灣style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10月8日,「住院-專科醫師一體化培訓試點項目啟動會」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舉辦,這一項目將借鑑臺灣長庚紀念醫院醫師培養經驗,探索建立大陸地區新型醫師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未來醫學精英。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探路醫改成果初顯
    「整合式醫療」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推進醫改措施中的重點,從急診、門診到手術均踐行整合醫療模式,切實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推行「住院—專科醫師一體化培訓」,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現有160名住院醫師,均招自協和、北大、華西等國內知名醫學院校,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合格率分別為86.7%、90.9%,均高於北京市平均水平。
  • 揭秘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醫管之道
    打造清華模式並非無章可循。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一期工程投資方——臺灣長庚醫院正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我們研究了臺灣長庚醫院的管理體系、運營模式和服務理念。基於此,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強調的是現代化的醫院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採取理事長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運用了醫管分工合治模式,強調專家治院,醫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醫管分工合治是指醫師團隊和行政團隊組成A型結構,中間一橫代表協作,清晰地劃分了醫療事務和行政事務。其中,醫療事務是由醫生和醫療主管負責;行政事務是由專業化的行政管理團隊負責。
  • 建院四年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即將開工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作為京北地區急重症救治中心,重點涵蓋卒中、胸痛、創傷與孕產婦救治工作;同時,藉助國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以二期工程建設為支撐,全面提升醫院整體醫療服務效能,重點打造具有學術與醫療技術持續創新引領力的肝膽胰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神經中心、消化中心、腫瘤中心等優勢學科。
  • 清華長庚醫院聯手臺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癌症精準治療
    中國網1月5日訊 昨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下簡稱「清華長庚」)與臺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以下簡稱「林口長庚」)籤訂合作交流意向書,雙方將在癌症患者精準治療方面,展開聯合診療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通過遠程會診、聯合制定診療計劃等形式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啟動二期工程建設 規劃500張病床
    今年,北京市屬第22家醫院、我國內地首家與臺灣合作建設的公立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進入運營的第5年。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作為京北地區急重症救治中心,重點提升卒中、胸痛、創傷與孕產婦救治能力;同時,藉助國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以二期工程建設為支撐,全面提升醫院整體醫療服務效能,重點打造具有學術與醫療技術持續創新引領力的肝膽胰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神經中心、消化中心、腫瘤中心等優勢學科,輻射全國患者。
  • 清華長庚醫院聯合臺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癌症精準治療
    本網訊(記者 李木元)1月4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簡稱「清華長庚」)與臺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簡稱「林口長庚」)籤訂合作交流意向書,雙方將在癌症患者精準治療方面,展開聯合診療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通過遠程會診、聯合制定診療計劃等形式,實現兩岸醫師資源、診療技術交流互動。
  • 清華長庚醫院擬任執行院長董家鴻詳解「醫管分治」
    醫療人員與管理人員分工合治A型結構的「醫管分工合治」是清華長庚醫院管理最鮮明的一大特色,借鑑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管理模式,清華長庚醫院實行醫療專業人員與管理專業人員分工合治的雙輪驅動機制董家鴻進一步解釋說,在長庚醫院,醫療專業人員就要集中精力為患者服務並做好與臨床相關的研究,另一部分專業管理人才非常高效的將醫院運營做好,儘管醫療和管理是密切相關的,但專業完全不同,只有大家各司其職,各用其才,兩支團隊運轉中相互磨合併緊密合作,醫院運行的整體效率才能更高。「用臺灣朋友的話講,就是管理人才在後臺做好幕僚和參謀,雙方形成穩定的架構,最終實現患者利益最大化。」董家鴻說。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奠基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奠基 2010-04-21 08:36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蕾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李江濤)由臺灣長庚紀念醫院支持建設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日奠基,預計這所醫院將於2013年正式運營。
  • 清華長庚聯手臺灣林口長庚醫院精準治療癌症患者
    清華長庚聯手臺灣林口長庚醫院精準治療癌症患者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7-08-28 王興 王思揚質子治療是目前放射治療的尖端技術。臺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開設了東南亞首家質子治療中心,北京清華長庚放療科與臺灣長庚質子中心聯手合作,為腫瘤患者提供精準治療服務。
  • 董家鴻:清華長庚醫院藥佔比如何控制到26%
    在開通醫保後,醫院有望將在未來迎接大批患者,緩解北京城北地區缺乏三級綜合公立基本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現狀。在運營一年以來,清華長庚醫院交出了第一份「答卷」:藥佔比26%,患者滿意度98%。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在接受健康界採訪時表示,低藥佔比得益於醫院踐行精準醫療理念。
  • 清華長庚牽手臺灣長庚攻癌症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臺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日前正式啟動合作,雙方將通過遠程會診、聯合制定治療計劃等形式,共享兩岸醫療資源,為內地癌症患者服務。同時,清華長庚醫院中適合質子放射治療且自願的患者,可由北京轉診臺灣。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醫師、郭軍醫師榮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表彰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2020年12月22日上午,北京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表彰大會召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郭軍副主任醫師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 清華長庚皮膚科順利通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評審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12月10日電(教學部 文/朱留寶 圖/王甲瑤)近日,我院皮膚科順利通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評審,再添新專業基地!圖1 皮膚科基地評審現場2020年8月18日,受北京市衛健委科教處委託,北京醫學教育協會組織北京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皮膚科專業組專家及管理專家一行6人來院進行實地評審。黨委書記周月紅、總執行長周碧琴、副院長兼醫教會主席王勁、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陳旭巖、黨委副書記王克霞、皮膚科主任趙邑及教學部副部長宋春梅迎接評審。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診 首試醫管分治模式
    醫院運營管理參考臺灣長庚醫院集團醫管分治模式,由醫院理事會選聘院長和總執行長組成醫院管理層,負責醫院日常的醫療和行政運營。  王志華表示,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護人員將把精力放在醫療工作中,將有精於管理的專人負責行政事務,可以將醫療專家從行政工作中解脫出來。「術業有專攻,能夠提高醫療、行政兩方面的工作效率」,他表示。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肖嵩華醫師、盧倩醫師、張振宇醫師獲評榮耀醫者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骨科主任肖嵩華榮獲「專科精英獎(骨科)」,肝膽胰外科執行主任盧倩榮獲「青年創新獎」,Liver ICU主任醫師張振宇榮獲「抗疫先鋒獎」,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榮獲「優秀組織獎」。獲獎者小傳肖嵩華,男,60歲,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國內著名脊柱外科專家。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打造國際化醫療服務體系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打造國際化醫療服務體系來源:新華網 2016-6-6 周小紅 田瑜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心臟內科主任張萍近日做客新華網時表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秉承「三精醫療」理念,在醫療服務上「以病人為中心」,在醫院運營管理中以醫師為核心,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致力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綜合醫療中心。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20年度住院-專科醫師及研究生中英文病例匯報/診斷報告決賽順利舉行
    近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20年度住院-專科醫師及研究生中英文病例匯報/診斷報告決賽順利舉行。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吳巍巍醫師榮獲第七屆「北京優秀醫師」榮譽稱號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8月19日電(通訊員 南子鈺)8月17日,2020年北京「中國醫師節」慶祝活動在京舉行。北京市醫師協會公布了第七屆北京優秀醫師表彰決定,我院血管外科主任吳巍巍醫師獲評榮譽稱號。「北京優秀醫師」評選工作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表彰首都地區廣大醫師開拓進取、刻苦鑽研,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醫學領域取得優異成績和對人民健康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醫師。
  • 清華長庚醫院天通苑紮根
    原標題:清華長庚醫院天通苑紮根   原標題:清華長庚醫院天通苑紮根  習近平總書記本周末在鎮江考察時指出,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均等化願望十分迫切,要解決大醫院始終處於「戰時狀態」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北京近年來不斷地發生著可喜新變化。兩周前,歷經5年建設而成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正式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