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增吸引了現場很多人的關注,大家都想從這位擁有「行政長」頭銜的臺灣長庚紀念醫院高管那裡獲得更多有關長庚的奧秘。
在中國大陸醫療健康產業高速發展的這十幾年,礙於政策制度上的問題,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儘管在大陸城市的辦醫進展似乎並不是那麼順利,但卻幾乎一直是眾多公立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學習的一個標杆。
當大陸開始明確摸索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並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之後,長庚模式再次成為大陸參考的一個重要範例。
「長庚的特點是,在醫院成立之後才有醫學院的。」李石增說,「為什麼?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長庚就明確目標要提供好的優質的醫療服務。而時間長了我們清楚的意識到,沒有教育訓練,這種優質的醫療服務是沒辦法延續的。」
不過很快,關於長庚模式的參考和借鑑將被付諸實施。2014年內正式開業的清華長庚醫院,將全面借鑑長庚模式。
「構建卓越的住院-專科醫師培訓體系是清華長庚未來發展的基石。」在6月8日舉行的2014清華長庚醫學教育研討會上,清華長庚醫院教授董家鴻說,「通過前期的研討論證以及立足國情,我們計劃全面引入臺灣長庚模式,建立一體化的醫師培訓模式。」
但一切還都在摸索之中,比如清華長庚希望引入的長庚模式就會遇到與大陸地區將要建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兼容的問題。即便是在七部委出臺的關於住院醫師培訓的文件本身,也列出了若干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銜接問題等。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調動醫生、醫學生積極響應這項新制度的積極性。
事實上,在清華長庚研討會的現場,很多國內公立醫院的管理人員向李石增討教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讓醫生在已經很繁忙的工作之外,還能盡心盡力的去培養住院醫師。而對於醫學生而言,對醫生職業熱情已然下降的情況下,更加嚴苛和漫長的培訓制度是否能夠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也不無更多的疑慮。
2015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將全面啟動,探索剛剛開始。
清華全面引入長庚一體化模式
培訓體系包括教學規劃管理機構、專科培訓計劃、師資培訓計劃和考核評價體系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兩家醫院之間的密切聯繫。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整整十年前,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創辦人王永慶向清華大學捐贈的。臺方負責醫院硬體的全部建設,清華大學則負責土地、外圍配套和人員隊伍組建等。
作為雙方合作更為實質性的內涵,建成後的清華長庚醫院將全面借鑑臺灣長庚的理念和模式。這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住院-專科醫師的一體化培訓模式。
「實際上,大陸這邊跟臺灣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有特別的需求,沒辦法完全移植。」李石增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現在面臨的下一個工作就是,把臺灣體系當中好的部分借鑑過來,使它更適合大陸這邊的需求。」
作為從長庚借鑑過來的一項核心制度,清華長庚醫院確立了三個醫師培訓的目標:具有獨立執業能力的專科醫師、具有自我學習改進和臨床研究能力的學術型醫師,以及具有優良人文素質和職業精神的「儒醫」。
「借鑑長庚的經驗,我們對清華長庚醫院培訓體系的設計,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教學規劃管理機構、專科培訓計劃、師資培訓計劃和考核評價體系。」董家鴻說。
按照董家鴻的介紹,清華長庚醫院的教學規劃管理體系具體包括醫學教育委員會、住院-專科醫師一體化培訓項目組、科教處組成決策規劃機構;科教處、各臨床醫技科室則負責執行和信息反饋;設審控考評四個小組,來負責考核與評價;另外還有臨床技能、師資培育等中心負責提供技術支持。
借鑑長庚模式設計的醫師培訓模式則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著重培養基礎醫學知識和基本臨床技能的全科培訓,為期1年(目前大陸的培訓體系中尚無這一安排);著重培養臨床能力的專科培訓和次專科培訓,時間分別為2.5年5.5年以及1-2年;最後還有成為專科醫師之後注重培養知識更新的繼續教育。
在經過次專科培訓之後,受訓醫師將被授予專科醫師執照。董家鴻指出,目前大陸在專科醫師的資格認證方面仍然還是空白,其實這是對醫師培訓的重要激勵機制也是權威認證。
在師資培訓體系方面,清華長庚醫院從「魚漁同授」的理念出發,主要構建以主治醫師(attending)為骨幹的專科教學團隊,以及高年資主治醫-高年資住院醫-低年資住院醫的「梯度教學」,並從高年資受訓對象(住院醫師)中培育「種子教師」,同時建立相應的考核激勵制度(TOTR)。
關於頗受大陸各公立醫院關注的激勵機制方面,清華長庚醫院考慮在初期實行教學獎勵金的辦法,在成熟期則將教學成果納入主治醫師職務晉升及科內積分,並最終建立包涵臨床業績、教學成果、學術研究力等在內的醫師綜合競爭力評價系統。
「考核方面,我們也將效仿長庚,建立具有層級性的醫師評價體系,建立電子學習護照,客觀反饋培訓效績。」董家鴻表示,這方面還需要與臺灣的專家就實際當中的具體問題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2015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引入長庚模式與大陸模式之間仍需解決兼容問題
引入臺灣長庚的模式之後,對於清華長庚醫院來說,還將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是:與大陸的住院醫師制度如何兼容?比如不同學制、學位醫學畢業生資質評定問題;全面引進長庚專科醫師培訓體系後,培訓合格醫師在北京乃至全國的資質如何認可等。
實際上,在大陸正著手建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中,這些問題也都仍然在探索中。
2014年1月份,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提出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中醫學類和中西醫結合類學生,在5年醫學院校畢業後,以住院醫師身份接受的系統化、規範化培訓。
中國大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最早源自北京協和醫院。協和的住院醫師制度是上世紀20年代參考美國「霍普金斯醫學教育模式」建立起來的。協和的住院醫師分為4個等級,即第一年助理住院醫師、第二年助理住院醫師、第一助理住院醫師和總住院醫師。
我國現存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當時,原衛生部在部分大學的附屬醫院開展了一批試點。隨後在1993年和1995年,原衛生部又先後出臺了《臨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行辦法》和《臨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大綱》,用於指導當時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
但國家衛計委在關於新出臺意見的相關解釋中曾提到,現在的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水平和規範程度不一,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城鄉基層的醫生普遍缺乏接受高水平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機會等。」
具體到微觀層面,現有培訓體系也存在一些問題。
「在住院醫師臨床能力評價方面,現在考核病例選擇較單一、考核方法固定、頻次較少且反饋不足,並且欠缺對於醫患溝通技巧、職業精神等人文醫學層面能力的考評。」在2014清華長庚醫學教育研討會上,中日友好醫院人教部教學辦主任王君指出。
在新醫改的背景下,包括中央的醫改政策文件以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都提出,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
按照意見的要求,到2015年,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今年2月,標誌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正式啟動的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四川、新疆等6個地區的代表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但隨後有消息指出,「5+3+X」的上海模式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了肯定,並有可能在全國推廣。
按照上海的實踐,所謂的「5+3+X」模式,即經過5年的醫學院校本科教育、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再加若干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更嚴苛的制度,更美好的前景?
遇到的反彈問題核心是後住院醫師階段的醫師收入分配。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作為新醫改的改革舉措之一,又將是一項浩大的基礎性工程。這不僅將改變我國現有的醫師培養體系,而且也將改變未來醫師的命運。
在過往多年的醫改經驗當中,有一項達成的基本共識是,任何一項改革措施要取得成功,需要能夠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也不例外。雖然如何調動醫師教研的積極性受到各公立醫院的關注,但同樣重要的是,這項即將啟動的制度將對在校的醫學生產生影響。
此前曾有學者提到,我國每年60萬醫學畢業生當中,只有大約10萬人最終成為醫生。近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醫生的職業熱情更有所下降。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立起來之後,從醫學生到醫生的要求顯然比以前要變得更加嚴苛。
清華長庚醫院楊長青博士認為,制度嚴苛後所帶來的反彈只是表象,真正關鍵的問題是職業晉升機會的延後以及激勵機制的模糊。
「真正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遇到的反彈問題並不在規範化培訓制度本身,而恰恰在於規範化培訓的結果是否能夠和規範化培訓之間形成正向的制度性激勵級距。其中核心問題就是,後住院醫師階段的醫師收入分配製度。」楊長青指出。
這些問題看上去,又不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本身能夠解決的。這也就意味著,為能夠確保住院醫師規劃化培訓制度的有效實施,相關的配套改革措施需要同步跟進。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一旦培訓制度啟動,將耗資不菲。
北京宣武醫院曾經初步對培養一名住院醫師的成本進行過核算,包括固定資產部分和培訓實施部分。固定資產主要是基地的建設方面,而培訓實施則包括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及待遇保障的費用,師資隊伍建設費用,以及其他相關費用等。
從宣武醫院的核算結果來看,投入的固定資產經費加上培訓考核等經費共計約9萬元/年/住院醫師,培養一位住院醫師平均每年花費約9萬元。按照住院醫師三年規範化培訓計算,培訓一名住院醫師需要花費約27萬元。
龐大的成本就更加要求這項具有變革意義的制度,在設計上能夠科學合理,真正在實踐中起到作用。不過,目前這項制度還面臨著一些基本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7部委的文件中就已經提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兩者在學科設置上不完全一樣,學位培養點和培訓基地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還有就是課程上如何能夠更好的銜接並軌、突出臨床實踐能力。」北京市衛計委科教處處長宋玫說,「而且面對背景更為複雜的醫學研究生,如何能夠量身定製培養方案,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