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午,2020年北京中考歷史科目的考試已經結束。北京教育考試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專家對歷史試卷進行了權威解析,一起來看:
2020年北京市中考歷史試題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體現歷史學科在育人方面的價值。試題有效貫徹課改理念,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歷史學科素養,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落實統編教材,體現國家意志。試題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從現實的角度理解歷史,同時尋求現實問題的歷史解釋。試題形式多樣,設問具有一定開放性,內容彰顯北京特色,傳承古都文化,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對首都文化的認同感。
在當前防疫背景下,歷史試題適應特殊形勢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立足歷史學科主幹知識,考查基本能力,為不同層次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考查出學生真正的學業水平和學科素養,展現出學生的學科自信和個性特點。
堅持正確導向
彰顯歷史學科育人功能
01
多角度、多層面考查中國歷史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試題對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考查。通過展現中國古代漢字演變、治國方略、民族交融、中外交往等重大成就,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體會中華文明對世界歷史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試題充分挖掘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家疆域和主權等內容的教育功能,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試題選取了中國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近代後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建國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等史實,使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鬥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02
選擇古今中外勞動理論與實踐素材
考查勞動素養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試題以古今中外的勞動理論、勞動實踐和成就、勞動精神等素材,重在引導考生領悟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道理,激勵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例 如
通過總結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成書過程,引導學生傳承「天道酬勤」的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通過再現瓦特改進蒸汽機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勞動實踐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生價值;通過閱讀馬克思的論述使學生認識勞動的作用;通過分析勞模評選的社會效應,培育敬業奉獻精神。
03
融通中外歷史,培養國際視野
試題選取世界從古到今發展的典型成就,建立古今中外歷史之間的關聯,引領學生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例 如
通過世界近代思想解放和法制建設等內容,了解人類文化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通過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考查讓學生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貫徹課改精神
滲透歷史學科素養
01
緊扣課程標準,突出主幹知識
試題堅持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立足主幹知識,考查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例 如
試題選取了張仲景、唐太宗、孫中山、毛澤東、甘地等重要歷史人物,認識他們在歷史上作出的傑出貢獻;選取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文化運動、一五計劃、十月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認識他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02
創設問題情境,聚焦能力考查
歷史學科素養集中體現為學生在新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通過合理創設學術情境、學習情境、生活情境和社會情境,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和發展能力。
例 如
試題多次引用學者觀點,創設學術情境,採用多種設問方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說明或解釋。聯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創設學習情境,在考查內容和學習方式之間找到契合點,體現學法指導。通過藉助一系列重大工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熱點話題,創設社會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學以致用。
03
打破知識邊界,體現融會貫通
試題著重體現學科內、學科間和學段間的知識與能力的內在聯繫,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科內的綜合方面,試題的整體著眼點放在一些框架性的知識結構和一些大的歷史發展脈絡上,無論選擇題還是材料分析題,都能體現出知識跨度大、涉及領域廣、綜合性強的特點。選擇題注重歷史知識的有機整合,構成歷史骨架。材料分析題以清晰的主題為線索,構成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網絡。
學科間的綜合方面,試題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繫,適當體現與語文、地理、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之間的融通。例如,試題多次選取歷史地圖,考查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
學段間的綜合方面,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九年學習積累,尤其是長期形成的閱讀能力和廣闊視野。重視考查從各種類型的材料中獲得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引領學生將閱讀作為生活的常態,涵養身心。
回應熱點,關注疫情
鑑古知今
試題對當今社會關乎人類發展和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引導學生從現實的角度理解歷史,同時追根溯源,尋求重大現實問題的歷史解釋。
例 如
對人類抗擊疫情這一重大問題進行正面回應,從中國古代的防疫經驗、科學在防疫中的作用和新中國的防疫成就等角度,引領學生結合主幹知識加深他們對抗擊疫情的認識,最後用生動鮮活的素材,通過開放性設問引發學生對人類抗擊疫情的理性思考。同時,從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等方面設問,引導學生認識到團結協作對於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作用。使學生意識到歷史雖屬於過去,但可以服務現在,鑑古而知今。
試題藉助時政熱點,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點去解釋、解決現實問題。
例 如
選取了「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國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等時政熱點,並聯繫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生活的息息相關,引領學生關注時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彰顯北京特色
傳承古都文化
01
以學生實際為基點
搭建展示平臺
試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試捲圖文並茂,材料形式多樣,包括文字材料、文物圖片、地圖、歷史照片、漫畫、數據圖表等,從多角度提供充分的歷史信息。試卷材料通俗易懂,學生易於理解。試題具有選擇性、開放性、探究性,有利於學生展示自信和個性特點。
02
以社會實踐為情境
感悟古都文化
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京味文化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北京市要求通過實施初中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初中學生「寬」向發展的目標,注重實踐應用,在考試科目中加大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考查力度。
試題深入挖掘北京的地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學習北京文化、宣傳北京文化,將北京特色與考查內容緊密結合。
例 如
北京朝阜路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軸線相互結合,一條橫貫東西,另一條縱貫南北,共同支撐起北京老城的文脈骨架,在朝阜路兩側,密布著元朝以來類型多元的歷史文化遺存,體現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併存。
試題創設了朝阜路社會實踐考察活動的情境,設計了規劃路線、主題研究、感悟文化、成果運用等活動環節,呈現了地圖、圖表、文字等多種形式的材料,使學生「觸摸」身邊的歷史,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學生在完成試題的過程中,不僅要遷移運用所學知識,閱讀、分析材料,還要將三年來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的能力和方法加以運用,體現實踐育人的價值取向。本題開放性較強,既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標準,又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要求學生對朝阜路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對北京文化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
2020年北京中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落實統編教材,體現國家意志。試題凸顯歷史學科求真求實的學科本質,在歷史的情境中考查基礎知識和學科素養的積澱。試題傳承紅色基因,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工農武裝割據、遵義會議和全國勞模表彰活動等素材激發勞動熱忱、塑造奉獻精神。試題緊扣時代脈搏,將 「北京城市變遷」「防疫抗疫」「治水利民」等時代話題引入試卷,展現先民智慧,強化社會責任,塑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
積澱歷史知識,考查學科能力
試題全面滲透並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綜合地考查了初中畢業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基本學習方法的習得程度,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狀況,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01
緊扣課程標準,突出主幹知識
試題聚焦主線,立足主幹知識,考查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以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圖畫與文字配合恰當,卷面美觀,文字活潑,適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
試題選取了張仲景、唐太宗、孫中山、毛澤東、瓦特等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認識他們在歷史上做出的傑出貢獻。還選取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文化運動、第一個五年計劃、十月革命等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認識他們的歷史作用。
02
創設問題情境,聚焦學科能力
主要體現為學生在新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通過合理創設學術情境、學習情境、生活情境和社會情境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試題引用了一些學者的觀點,創設學術情境,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觀點加以說明、解釋。聯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創設學習情境,在考查內容和學習方式之間,找到契合點來體現學法指導。通過一系列重大工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宏大話題創設社會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學以致用。
學術情境的創設,如:第1題,以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遺址發現為背景,考查同一歷史階段的半坡遺址;第25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史實來解釋歷史學家的觀點,使學生體驗歷史研究的一個過程。
試題在梳理主幹知識的過程中,強化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釐清知識內在聯繫,構建有邏輯的知識結構體系。
立足歷史視野,欣賞多元文化
01
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
試題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考查,如:
第2題展現了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體現了漢字的博大精深;第3題從古代治國方略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第5題以飛天這一識別度很高的形象標識為切入點,加深了學生對於民族交融的感悟;第7題立足於中華文化圈的概念理解,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外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取得的輝煌成就。32題第1問,將中國古代的優秀科技文獻與科學家的辛勤奉獻進行有效結合。34題第1問及第3問,通過對考察地點設計以及文化特點的分析,關聯京味文化。
試題將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尊重、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關注熱愛,進行了有效的交融與發揚。
試題選取了中國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近代後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建國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等史實,使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充分感悟:近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廣大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英勇奮鬥和艱苦探索,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02
適度關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如:第21題解讀了人文主義的重要含義;24題認識了《拿破崙法典》的歷史意義;31題第2問分析了19世紀歐洲人應對疫病手段的變化及原因。
再例如:32題第3問提煉「達爾文學說」觀點、概括馬克思對於勞動作用的認識,立足於在人類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社會演變與發展過程中,挖掘現象、展現成就,幫助學生實現從宏觀人類社會演進的視角來解讀歷史問題的高站位與多維度。
結合情感體驗,形成人文素養
01
修 身
試卷以重要人物的榜樣作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考查鑑真、鄭成功、孫中山、哥倫布、麥哲倫、甘地等重要人物,引導學生從英雄人物對各領域的推動作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重視勞動實踐的作用,從古今各國的勞動智慧中,汲取奮進的力量,激勵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的勞動。
32題第1問,學生通過《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著作,認識到我國古代科學著作是從人民的辛勤勞作和智慧中產生的,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通過概括賈思勰、徐光啟、宋應星等著書立說的共同點,認識到有志之士身體力行,匯總人民勞動成果,推動了科學的進步。32題第2問,列舉瓦特、達爾文、馬克思的理論認知。學生通過閱讀和分析歷史材料,認識到各領域的勞動與實踐對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促進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探索科學與真知、推動社會的變革與進步。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欲望,引導學生感受勞動實踐的樂趣,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生價值。
通過勞模表彰活動,見證新中國對勞動者的尊重,引導學生認可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道理。
02
齊 家
試題注重北京地方史,形成家鄉認同感。
第9題、第34題,通過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形式,讓學生在實際情境體驗中感悟文化、將知識成果與歷史素養轉化為實際運用。從觸摸身邊的歷史元素開始,逐漸引導學生體驗北京地域文化、關注家鄉,形成對家鄉的認同感。第11~17題,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中,各階層反抗外來侵略、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救亡圖存的歷程,感悟在中國最危難的關頭,一批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的犧牲精神;從他們的成敗中吸取經驗與教訓,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03
治國、「懷」天下
試題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及世界各國治國理政的方式,構建治國理政的思維與觀念。
第31、33題,學生通過研讀史料與數據,對比中國與世界抗擊疫情、治理水患的途徑與道路,逐漸認同中國制度的先進性。
試題力圖從古今歷史發展中,塑造大國責任擔當、共同協作的意識。
第17、28和33題第4問等題目,引領學生認識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中,摒棄成見、團結協作的重要性,並逐漸將這一情感轉化到生活中指導自己的行為。
基於學科融合,提升歷史素養
01
關注社會現實,凸顯學科價值
試題著重體現學科內、學科間以及學段間的知識和能力的內在聯繫。比如學科內的綜合試題整體著眼點放在一些框架性的知識結構和一些重大的歷史發展脈絡上,以期形成知識之間的有機整合,搭建歷史的骨架,以主題為線索編織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網絡。體現出歷史學科知識有一定的跨度,涉及的領域比較廣闊,綜合性比較強的特點。
24題考查拿破崙《民法典》具體條款所展現的價值。《民法典》是保護公民私權利的法律匯總,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關。該題運用主幹知識從法律視角呼應2020年中國進入「民法典時代」,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不斷發展與完善。31題第4問通過抗疫主題海報創設情境,考查學生概括材料能力,汲取人類歷史上對抗疫病的經驗和智慧。32題從勞動視角切入,通過考查主幹知識,貼合「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目標。
02
打破知識邊界,體現融會貫通
學科間的綜合主要是體現出試題關注學科間的聯繫,適當體現了歷史學科與語文、地理和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之間的融通。比如第4題、15題通過歷史地圖考查學生的歷史空間概念;比如第22題和34題第1問、第3問依然注重與地理學科的自然聯繫。學段間的綜合主要是注重考查學生的九年學習積累,尤其是長期形成的歷史閱讀習慣和廣闊視野,注重考查從各種類型的材料當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領學生將閱讀作為生活的常態,涵養身心。
第2題、5題和31題第4問,從人文視角體現學科融合,藉助甲骨文、敦煌飛天、抗疫主題海報等文字藝術材料作為情境,考查甲骨文、民族交融等學科主幹知識。第8題、29題和31題第1、2問,從自然科學視角體現學科融合,藉助數據圖表、生物醫學等內容,考查學生對圖表、數據的閱讀分析能力,以及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參加2020年北京市歷史中考的考生是使用統編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在全球抗疫的特殊時期長時間居家複習應考的一屆學生,歷史試題的命制考慮到學生學習過程的特殊性,寄希望於調動他們的社會參與熱情和責任感,將這段「特殊」的經歷轉化成為其人生成長的助力。
點評專家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
丁丁歷史教研員
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緋歷史教研員
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
李鵬歷史教研員
北京市第八中學亦莊分校
劉興隆歷史教師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學校
(首師大育新附屬華電附中)
馬源馳歷史教師
重要提醒↓↓↓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雙叒變了!互動少的號就會一直往下沉。為了不讓大家錯過播報君的精彩內容,拜託各位小夥伴:
1.閱讀文章後,記得點擊文末右下角「在看」;2.點右上角,把「北京教育播報」設為星標☆;
3.有事沒事,多來看看「北京教育播報」
轉載丨「首都教育」公號
責編丨劉 鈺 主編丨雷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