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島」是峇里島的又一個美稱。的確,來峇里島旅遊仿佛徜徉在藝術的殿堂。
峇里藝術源於古印度文明。早在十三世紀時,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開始統治峇里,逐步形成了峇里文學、藝術、社會組織和政治的雛形。
到了公元1515年,伊斯蘭教進入爪哇,促使大批印度教的僧侶、貴族、工匠和藝術家逃亡峇里,當時正處於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十六世紀峇里的黃金時代出現了。
峇里島旅遊行程中,去看蠟染、雕刻、繪畫是必不可少的。
6月13日上午,我們跟隨導遊阿豪踏上了藝術之旅。
大約40多分鐘,車子開到了被稱為文化藝術村的烏布鎮。
這裡北靠火山,南面近海,火山巖溶衝積形成的丘壑上,椰樹林立,鮮花遍地。
小鎮民居精緻奇特,重簷疊瓦的住宅旁,建有各種式樣的廟宇。當地人信奉印度教,家有家廟村有村廟,人們在玲瓏的神龕前擺上鮮花和食品,祭祀神靈和祖先。
我們在烏布街頭看了幾家繪畫商店,裡面懸掛的作品有人物、禽獸、花草、森林,氣韻生動,如真如幻。
這些畫作顯然繼承了印度和西洋的畫技,清麗高雅中表現了和諧勻稱、凝重靜穆的形式美,而沒有中國畫輕煙淡彩、洗淨鉛華的風格。
峇里島的繪畫藝術對世界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比如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
另外比利時的馬尤爾,1932年來到島上,他的帶有峇里島風格的作品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據說烏布ARMA藝術館很漂亮,也收藏很多珍品。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能夠前去觀賞。
我們去了蠟染村。蠟染,是一種以蠟等為材料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雖然人們對於蠟染的起源頗有爭議,但許多學者都認為包括峇里島在內的東南亞是發源地。
當地的女子大都有丹青妙手,幾分鐘時間就可以把各種圖案畫在遊客的衣服上。每做一件蠟染,付5000盧比小費,相當於人民幣4元錢。
我把帶去的一件新汗衫遞過去,不一會就畫出一幅搖頭擺尾的麒麟,其獨特的審美情趣,特殊的表現手法,真是令人稱絕。
峇里島的雕刻分木雕和石雕,木雕在馬斯(MAS),石雕主要集中在巴都布蘭(BATUBULAN),在島上處處可見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
木雕的材質多為檀香木、黑檀木和柚木,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行刀運鑿洗鍊灑脫,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遐邇聞名。
無論在展廳還是市場上,人物、仙佛、鳥獸和裝飾品琳琅滿目,其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姜子牙垂釣、張果老騎驢還有關羽、唐僧等人物雕像栩栩如生,更受中國遊客的喜愛。
中午在一家餐館吃特色美食髒鴨餐。
峇里島以烏布的髒鴨餐最為出名,這裡稻田連片,水質好、魚蟲多,鴨子長得特別肥美。
香酥的烤鴨放在芭蕉葉上,讓人饞涎欲滴。
等客人坐滿了,穿著印尼民族服裝的少女,伴著輕音樂跳起了優美的舞蹈。
峇里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鮮豔的奇葩。
漂亮的服飾,婀娜的舞姿,還有迷人的海灘,旖旎的風光,此時雖然沒有美酒,我的心也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