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廁所不僅關係著大民生,也凸顯一座城市的文明。幸福生活、文明城市,這些高大上的概念,恰恰就體現在細微之處。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公廁建設,公廁數量大幅增加,布局更加合理,進一步完善了城市服務功能,也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多功能,更亮麗
坡屋頂、白牆面、灰磚瓦……這座徽派建築風格的公廁,就位於宿城磬雲路與銀河一路交叉口東南角,環境舒適,公廁的設計風格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以前找個公廁實屬不易,現在不一樣了,不僅公廁多了、乾淨了、也更加美觀了。」70歲的居民張建伍說,這幾年,宿城的公廁慢慢多了起來,環境和外觀也有了很大變化,不論公園遊園、主次幹道,還是旅遊景點,如廁已不再是難事、煩心事。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行動不便,公廁多了可方便他們如廁。
近年來,我市根據城市發展需求,科學選址、精細設計、彰顯特色,在旅遊景區、公園、遊園、老城區、主幹道附近等打造有亮點、多功能的星級公廁,同步推進小微公廁建設,設置移動環保公廁,落實配套建設。截至2020年11月底,城區共有公廁573座。
有品質,更方便
母嬰室、化妝間、智能監管設備……走進三角洲公廁,齊全的配套設施讓人眼前一亮。這座公廁位於三角洲公園大水滴北側,是一座星級公廁,曾榮獲中環協「最美公廁綜合獎」。
「這座公廁極大地體現出人文關懷。」市民劉小玉說,公廁裡不僅設置了化妝間,方便遊玩、拍照的女同志補妝,還增設了嬰兒護理臺、嬰兒座椅,為市民如廁護理嬰幼兒提供了方便。更讓她想不到的是,公廁居然還配備了WiFi、沙發休閒座椅等設施,在解決市民如廁的同時,也提升了舒適度和滿意度。
廁改一小步,幸福一大步。我市在大力推進市區「廁所革命」的同時,打造出了符合「三品」要求(品牌、品位、品質)的如廁環境。公廁改造過程中,時時處處體現出「人性化」關懷,合理設置母嬰室,配置無障礙衛生間,內設兒童、殘疾人呼叫器及專用便器等。
有標準,更舒心
廁內乾淨整潔、洗護用品一應俱全、清掃工具、消殺用品擺放整齊有序……在宿州大道南側的呂家公廁,保潔員劉師傅正在擦拭滴在洗手臺上的水漬。在這座公廁幹了幾年了,每天他都把公廁裡裡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條。
呂家公廁牆面上懸掛著公共廁所管理制度的牌子,明確規定衛生標準和管理標準。「只要出來一個人,我就要進去檢查、打掃一遍。」劉師傅介紹,不僅做好基礎衛生,他們還用空氣清新劑、薰香等,改變廁內氣味,提高公廁舒適度。現在公廁環境好了,設施齊全了,如廁市民的素質也提高了。
「以前去廁所,快進快出,那個氣味真是難以忍受。」回想以往的公廁環境,計程車駕駛員馬師傅眉頭緊皺。跑了多年出租的他,跑車途中如廁是在所難免的。「這幾年,如廁環境變化大的沒影,公廁已經趕上星級賓館的如廁環境了。」 記者 朱瑞兵
【來源:宿州水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