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蒙教育局領導的厚愛,我縣挑選了十名校長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培訓,很僥倖我也在其中。回來後要求每人要上交一份培訓心得,我就寫了這篇作業交差。今天偶然翻到,深感當時的態度不夠端正,認識膚淺。但七年過去了,當時的困惑依然還在。這麼多年,是自己沒有進步呢,還是教育的發展就是這麼艱難?平臺多次提醒我,應該寫作自己職業認證方向的文章。於是,今天我就炒一次剩飯,想聽到同行們對這些問題的高見。
一、 關於文體
動筆之前我特意再覆核了下要求,沒錯,是培訓的心得體會。心得體會應該寫成什麼樣子?文體問題我有一點看法。現在的學術報告、經驗文章,動輒洋洋上萬言,若干篇章若干層次,看得人頭悶眼花,結果究其實,並無多少新意,不外乎諸多他人觀點的集合。倒是現在的一些網絡文章,空間日誌,將精闢獨到的觀點條款羅列,讀者一讀就有收穫。這次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聽報告,北京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珄先生居然也採用了這種形式,把他在學校品牌建設中的思考和做法條款呈現,少了學術文章唬人的架式,多了份教育同仁交流的親和,明白曉暢,樸實有用。
基於此,我自覺才力不逮,難以寫那大手筆的宏篇巨製,也沒有真是自成系統的理論收穫,更沒有深隧獨到的研修成果,這心得體會還是就寫成此行點滴集錄,輕鬆又真實,只不知能合格中意否,很是忐忑。
二、 關於培訓方式
到京受訓,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那些講課的老師,不是專家就是教授,都是教育的大腕。就是學院裡遇到的那些學員,大都也是聲名顯赫之人。這培訓大廳的位置,也是多少省市縣教育官員才有資格坐的地兒。我一個鄉村學校的小校長,能來這兒坐坐,既深感有幸,又很是不安。幾次聽報告前我心中都冒出一個詞:僭越!來的路上我就在擔心,我能聽懂嗎,萬一要交流討論肚裡沒貨不會露醜吧。到了學院感覺這裡的確不同。沒有全日制的學生,只有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層級的學員;沒有學校常見的教室,全是大小各異,氣派全備的學術報告廳;培訓班類型多種,全年不斷,在我們離開時,報到的人又擠滿了校長大廈的大廳。
正式開課了,氛圍相當正規,秩序井然,安排滿滿,可又覺得並無新奇。照例是開班儀式,領導講話,印通訊錄,畢業聚餐合影,尤其是培訓形式都一個樣——聽報告。領導、專家和教授是報告人,學員在下邊聽、記,記不下來的就拍照錄音。說實話,報告內容其實在教育雜誌、各級文件裡都似曾相識。閒暇去學院圖書館逛逛,那裡只賣書不借書,我一氣淘了六七本,有的就是授課專家出的。別說,報告裡那些觀點甚至事例,書裡都有。我不禁為他們難過了:同一內容寫了講,全國各地千百次的講,咋讓他們也遭我等中小學教師的罪?難為他們一講三四個小時,還要有激情有吸引力,真的不容易啊!
周末跑去故宮,看見那皇帝的寶座、大殿,想像當年皇帝老兒高坐上面,眾臣序列階下,不知怎麼,我老聯想到現在的會場和報告廳,同樣是話語權在上邊,下邊只有照聽照辦,只是不呼萬歲改鼓掌。
照我當初的估計,受訓的都不是小學生,文字理解力應該是不錯的,把研修課題、老師講稿印發大家,課堂上專家釋疑、師生互動,或學員交流、專家點評,效果不是更好嗎?只是那樣,我等受訓者可就不敢偷懶,哪能有安坐下邊這份清閒?我們記這滿滿一本,當時或許是激動的,回去旁的事情一衝可不又白學了嗎?哪一級都在講要重視教師的在職培訓,可這種全國大同小異的模式,效果究竟有多大,與培訓成本相稱嗎?嗨,我算哪棵蔥,全國都如此(國外我不知道),培訓基地都是修的這種款式,還能怎麼樣呢?
三、 關於培訓內容和效果
《日程安排》拿到手,我趕緊關心培訓內容。學校辦學理念、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品牌建設、特色打造、內部管理,這些內容太適用了,這正是我們基層教育人理論上需提高,實踐上需釋疑的方面。
授課老師也的確不同凡響,名氣大自不必說,不管哪兒人,普通話標準,課件精美,邏輯嚴密,語言精煉。並不照稿念,侃侃而談,能放能收,隨口就是名家名言、成語典故、基層案例。說我們在基層,可我們只知道自己那個小範圍,人家可是全國各地、各種類型的學校都深入課堂、宿舍、家庭,備有調查方案,有視頻資料,教師備課、學生作業都有樣本,甚至學生給他們遞的條子打小報告都拍下來了。哇噻,對基層他們是門清,真正深入基層在搞教育研究。
學員們有來自黑龍江、天津、浙江和甘肅等好幾個省的,四川只有我們縣的幾個,下課了各自回自己宿舍,交流極少。但餐廳又會見面,由於是自助餐,選擇座位很隨意,有好多次我就和外省的坐一桌。除浙江甘肅的方言實在聽不懂,其他地方的我挺留意他們議論些啥。談當地人事居多,議教育的時候也有,都糾結於素質教育與升學壓力、教師職業倦怠、學校德育與環境習染的衝突等,反正是我們教育人共有的困惑,不分地方發達不發達。
當報告講到這些地方的時候我格外留意,課餘也專門去圖書館查看相關內容。可是很遺憾,專家教授們除了把現狀、原因分析得很透徹外,我確實沒聽出切實有用的化解方法。有個專題是專講教育評價改革的,標題叫《從單一考試到多元評價》,我滿心指望能知道未來高考、公務員考試這些選人用人的辦法的改革方向,可聽來聽去,仍然一頭霧水,覺得他們也迷茫。
八天的培訓快結束了,學院安排分十個小班討論,我們三十多個人聚在一個小會議室,四川就我一人,其它每個省還有四五個的,主持人叫大家交流。他們都是介紹自己學校或市縣的教育成就,並邀請大家作客。輪到我,我先問他們知道四川巴中不,幾乎沒人回答。我不敢說什麼成績,就談了我的幾個困惑,其中提到績效獎勵實施問題。呵呵,這話題一下就成了個熱門,後邊全是議論這個了。有談經驗的,有對體制發牢騷的,有述苦水的。很顯然這是基層學校共有的一道難題。主持人最後說,時間有限大家下去討論。
四、關於教育公平
在講學校管理時,對我最有衝擊力的是兩個概念:管理信息化和管理精細化。管理信息化要求把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制度歷史以及教育方針政策的各類信息分類統計、分析,有的放矢的實施管理。精細化是要求學校的任何管理、教育、教學行為,過程上有事前論證形成方案,事中進行留下記錄,事後反思形成經驗,操作上有具體可行的規範要求,有科學的評價體系,有訓練有素的專門人員。專家們講得頭頭是道,我在下面開始思考如何改進我過去的工作。慚愧,我過去那不是瞎搞嗎,簡直是貽誤黨國大業。
也是在分班討論時,黑龍江的一名女校長介紹她學校有學生四百多教職工一百三十多,我後來介紹時說學校有學生一千多,教職工四十多。下來後好幾個校長追著問我怎麼可能,工作咋安排過來的?一名專家在講課堂教學分組合作交流時說,實施分組以每組四人為宜,多了就會有人偷懶,場地以每組六平米為宜,小了就互相干擾,我算了算,我學校沒一個班夠實施條件。
信息化也罷,精細化也罷,硬體用錢可買的就暫不做個問題研究,但需要的人手必須要保證啊。那幾個省的告訴我,不是要按師生比定編制嗎,他們那裡一般是1:4,最少是1:8。乖乖,我回來參加市裡正制定實施教育均衡文件的座談,裡邊說我市2020年實現師生比為1:17,現在是1:21。同在紅旗下,差距咋就這麼大喃!
地域的差距,城鄉的差距,由一斑而窺全豹,教育公平的實現是何等必須,可又是何等困難。國務院[2012]48號文件是專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提出的基本目標是:每一所學校都符合國家標準,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我那天在座談的建議稿上就批註了生均建築6.4平米不合國家標準。其實我知道,沒有用的,我們的市情縣情沒法按國家標準來,那些高標準的管理理念也就只能是聽聽,作為一個努力方向罷了。
作個結論: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是一種教育理想,是一種努力方向,是整體推進教育水平的一種手段,但絕對不能當一種評價標準。
五、結束語
能去北京參加這樣的培訓,在我的人生中會有幾次呢?沒準幾十年後我都還念念不忘,記憶猶新,所以特別感謝領導給的這次機會。收穫與否看從什麼角度說,開闊視野,破除神秘,何嘗不是最大的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