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澤:論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幾個特點

2020-12-13 南方新聞網


    讀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字:實事求是。全書內容豐富,涉及全方位,是一個科學體系,是真正的理論寶庫。「寶」,即真理,真理的產生、檢驗、發展,都離不開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又是這個理論形成、發展並構築成科學體系的基石,貫穿在全部論述之中,滲透到每一個論點之中。鄧小平同志幾次講到:「我是實事求是派」①。他稱「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②。同樣,實事求是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中國特色」四個字正是實事求是的鮮明體現。

    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在中國大地上可以說是思想混亂,經濟蕭條。粉碎四人幫後,剛剛開始的撥亂反正又遇到了「兩個凡是」這一錯誤方針的嚴重障礙。為什麼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在各方面的撥亂反正那麼順利?為什麼全黨對一些重大問題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認識上的統一?為什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得以迅速地發揮出來,國家如此生機勃勃,經濟發展如此之快?這都是因為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都得益於實事求是,決定於實事求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堅持實事求是。

    小平同志在對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歷史的認識上,包括對毛澤東同志功過是非的評價上,採取了客觀的、全面分析的科學態度;在對中國國情和世界形勢的判斷上,採取了冷靜的現實的態度;在對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任務、方針和步驟的確定上,採取了從實際出發、完全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態度。這三個方面,在時間上涉及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包括國內、國際,都貫穿著一條實事求是的紅線,構成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機聯繫、邏輯發展的豐富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正是由於小平同志高舉實事求是的大旗,強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從此,我國的建設走上了康莊大道,被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展現出一片光明的前景。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由於思想路線的主觀主義,發生了黨的指導思想上的錯誤,曾使中國革命屢遭挫折。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極大損失。毛澤東同志從危機中挽救中國革命。他高舉起實事求是的大旗,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光輝篇章,領導我們黨克服了黨內曾經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的錯誤傾向,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路線,中國革命因此踏上了順利的徵途。小平同志說他一生中最高興的是解放戰爭的三年,那時候也是全黨思想高度統一,按照中國實際大力推進中國革命並取得節節勝利的時期。

    兩次大苦頭,兩次大勝利,深刻地啟示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重要到什麼程度?就是關係到革命成敗、國家興衰。

    縱覽《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在堅持實事求是方面,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理論與實際結合

    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反覆強調並用實際行動表明,老祖宗不能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不能丟,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反覆強調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將來實現共產主義所要求的。他最善於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最本質的,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最具有指導意義的基本觀點,加以反覆闡述,反覆運用。

    小平同志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來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他遵循馬克思主義,又不照搬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詞句;繼承馬克思主義,又不拘泥於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個別結論。他認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②。他進行理論探索和用理論指導實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解決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在當今國際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他的思路也只有一個,就是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從實際中提出問題,從億萬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去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他指出的:「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④。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優良的傳統。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就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遇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為人類指出擺脫資本主義的前景和途徑,從這一實際出發,才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當年列寧正是為了解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後如何在俄國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從這一實際出發,才有列寧主義的誕生。當年毛澤東同志正是為了在中國這個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裡,如何通過革命,使民族得以獨立,人民得以解放,從這一實際出發,才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小平同志正是為了把中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研究了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總結了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改革開放的新的實踐中,探索並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用新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小平同志把堅持實事求是同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實際相結合作為同義語,是非常精闢的見解。天底下,哪有符合馬克思主義原則的事情是脫離實際的?又哪有從實際出發、符合實際的事情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原則的?

    二、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

    原則堅定,策略靈活,這二者結合才是最實際、最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實事求是。

    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堅持根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動搖,這是小平同志的一貫風格,也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體現最鮮明的立場。這個特點表現在:

    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的問題上,強調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維護國權、國格;強調要頂住來自國外的壓力,不能示弱,不怕孤立,不怕制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在涉及社會主義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強調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要沿著我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強調要為人民謀利益,以人民是否擁護、是否高興作為制訂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危及社會主義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關鍵時刻,強調要維護大局,捍衛社會主義和人民的利益。正如《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封底所刊登的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在涉及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原則問題上,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成功都要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扭住不放,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能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讓步,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

    小平同志也最講靈活性,善於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在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為實現各項重要原則奮鬥的過程中,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運用切合實際的策略,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辯證法認為,事物上升、發展是呈螺旋式、波浪式的。實現原則,實現目標,往往不是走筆直的路,而是走迂迴、曲折的路。指導革命和建設,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主觀和客觀條件,既要講需要,又要講可能。說到底,策略問題就是充分尊重和考慮歷史和現實的情況,採取各種靈活的政策和措施,從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順利地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有時作暫時的讓步,是必要的,這不是喪失原則,而是為了減少阻力,克服困難,有利於更好地貫徹原則,堅持原則,維護原則。要堅持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離開原則性講靈活性,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離開靈活性,原則性就難以實現,甚至會成為僵化的教條。正因為如此,要有策略的靈活性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黨所制定的正確策略也是全黨應當堅持的原則。 

    三、堅持真理與糾正失誤相結合

    堅持真理包含糾正失誤,糾正失誤也就是堅持真理,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人的認識會窮盡真理,而認為真理是過程,是實踐的過程,認識的過程。「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⑤,這三句話最能體現小平同志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對歷史問題如此,對現實問題也如此。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這裡有個判斷的標準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凡是經過實踐檢驗符合這一要求的,就要堅持。不管國際上有什麼重大事件發生,不管國內遇到多大風波,都要照樣幹下去。這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也就是從實際出發。

    是否承認會有失誤,如何對待失誤,這是革命和建設中經常遇到的重要問題,也是能否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貫徹到底的大問題。不承認會有失誤,思想就會陷於某種僵化狀態,就會束縛自己,邁不開前進的腳步,也難以發現失誤,糾正失誤。小平同志認為失誤難免,要避免大的失誤,又要允許有點失誤,如果發現不對,糾正就是了。他領導全黨以嚴肅的科學的態度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同時,在新的實踐中也多次提醒大家注意某些失誤,採取積極的態度去糾正,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正體現了作為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的精神和品格。

    小平同志總是鼓勵人們要解放思想,要有一點闖的精神,「冒」的精神,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出一條好路,走出一條新路。學習小平同志實事求是的思想,必須深刻理解這一點,緊緊把握這一點。實事求是即人們的認識要符合事物的本來面貌,人們的行動要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它同任何一種形態的主觀與客觀相背離的思想和行為都是不相容的。因為事物本身在一刻不停地發展著,各種事物都處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之中,生活之樹常青,因而不能從靜態上而必須從動態上去理解實事求是。把堅持實事求是理解成四平八穩,理解成絕對的穩妥,是對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誤解。實事求是要求人們創造性地思維和創造性地行動,它是創造的代名詞,革命的代名詞。正如馬克思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⑥因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題中應有之義。要達到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勇於實踐、勇於探索,在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中了解事物的規律性,把握成功之路。發展永無止境,改革永無止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永無止境。

    由於小平同志徹底地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而他的理論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風格。這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從實踐中生活中來的,旗幟鮮明而又生動實際,是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絲毫沒有本本主義的味道;這一理論具有高度的原則精神,又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提出的主張、要求、辦法合乎實際,合乎情理,是應當做而且是行得通的,絲毫沒有空洞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這一理論是高深的學問,又是通過準確、簡明、樸實、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好懂,好記,好照著去做,絲毫沒有八股味。這種風格概括起來也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字。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都要持這種態度。

    把握實事求是這一要領,對於理解和貫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非常重要。

    信仰的堅定性來自實事求是。認識到這一理論是真理,是符合國情、符合中國發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應當堅持、值得為實踐這一理論而奮鬥的,因而就會提高堅持這一理論的勇氣,不論有什麼幹擾和壓力,對這一理論和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基本路線堅信不疑、堅定不移。在客觀規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誰不尊重真理,誰不按照正確的理論和路線辦事,都難免要犯錯誤,使工作遭受挫折。

    理解的深刻性來自實事求是。不僅了解鄧小平同志的理論觀點是什麼,而且了解為什麼這樣提出問題,處理問題;不僅懂得結論,也懂得這些結論是如何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實際情況結合而得出來的,因而就更能了解每個具體論點產生的實際背景和理論背景,更能從總體上掌握這一理論的精神實質,在貫徹中就會有更多的自覺性。

    貫徹的創造性來自實事求是。正確的理論只有在實際中創造性地貫徹,才能變成力量,才能成為現實。也只有創造性地貫徹,理論本身才能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如果我們每一個地方、部門和單位都真正堅持實事求是,把黨的理論、路線和全局性的要求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勇於創新,善於創新,努力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的好路、新路,那就說明我們領導者的水平更高了,我們的黨更成熟了,我們的事業也就更有希望了。

    

    註: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9、249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2頁。

    ③④⑤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2、382、372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18頁。


    稿件來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巡禮》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編輯:莫凡)

相關焦點

  •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
    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認識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具體運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獨創性貢獻,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不僅強調了堅持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堅持和發展了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而且特別強調了群眾路線與實事求是的統一,在實踐中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群眾路線統一了起來。  首先,鄧小平把從實際出發同從人民利益出發統一了起來。
  • 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原標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點,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遵循的思想方法。」
  • 堅持實事求是 勇於開創新局
    「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概括,貫穿並滲透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內容,即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實踐認識論、價值論和唯物史觀。 實事求是堅持唯物論前提,肯定「實事」的客觀實在性;訴諸辯證法聯繫和發展的眼光對其進行動態的、歷史的考察;「求」的努力及過程,是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機械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劃清界限的根本標誌,既不斷深入、又不斷拓展地「求是」,以獲得真理;要從客觀規律和人的需要兩種「實事」出發,辯證考量;「實事求是」的過程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
  • 堅持實事求是要一以貫之
    原標題:什麼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2012年5月16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了題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堅持實事求是的重大意義,旗幟鮮明地提出領導幹部要努力作堅持實事求是的表率。
  • 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
    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   1978年12月13日,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實踐標準提高到黨的思想路線的高度。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
  • ...關鍵在於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並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我們說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得是不是正確,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理論聯繫實際,是否善於總結經驗,針對客觀現實,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 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並講話。在講話中,鄧小平指出: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
  • 政治:史綱試題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三位國家領導人——兩件重大的歷史事件——一道2014年材料分析題,體現了今年史綱試題命制的特點:通過試題引導考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科學辯證地評判改革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真題呈現:2014.36.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80年8月,鄧小平會見義大利記者奧琳娜、法拉奇。
  • 實事求是的具體內容和含義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第一,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第二,它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路線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
  • 趙智奎:論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的現實意義
    其次,鄧小平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明確指出了發展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從所有制的根本問題上確定了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的基本原則一是「公有制佔主體」,二是「共同富裕」。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所有制具有社會主義的屬性。 第三,鄧小平實事求是地指出了集體經濟有多種組織形式。
  • 談談領導幹部堅持實事求是
    正是由於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決反對照搬照抄蘇聯革命經驗,堅持從我國農村多、農民多、城市經濟不發達、工人階級力量相對比較薄弱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才取得了偉大勝利;正是由於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從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
  •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毛澤東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毛澤東關於一切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唯物主義思想,它的概括的表述就是「實事求是」。它既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又完全是中國化的,因而最容易為廣大幹部和群眾所理解、所接受。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 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方法
    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方法——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談②■於海江 解放軍報毛澤東同志說:「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充分證明,堅持實事求是,我們的道路就越走越寬廣,事業就越來越紅火;背離實事求是,困難和挫折就會接踵而至。實事求是,是共產黨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是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實事求是」這4個字,是在1938年10月寫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他說:「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
  •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一以貫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之際,重讀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講話,對於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順利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宏偉目標,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 李軍:談談領導幹部堅持實事求是
    正是由於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決反對照搬照抄蘇聯革命經驗,堅持從我國農村多、農民多、城市經濟不發達、工人階級力量相對比較薄弱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才取得了偉大勝利;正是由於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從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
  •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探析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實事求是思想一方面源於中國儒學重視實踐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體現了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探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論淵源和形成過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好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章軻:堅持實事求是 做好特派辦審計工作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講的幾句話大家應當言猶在耳:「摸著石頭過河」、「積極探索試點」、「自下而上總結經驗」、「形成規律再行推廣」。所以理論一定要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 第四,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運用、豐富和發展。我們今天來看馬克思主義,一定要辯證地看,要把它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
  • 習近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研究和解決問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來制定和形成指導實踐發展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 思維導圖:堅持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什麼?是毛主席老人家用中國成語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做的高度概括。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求是就是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它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我理解是,想問題的時候,你要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要實事求是。
  • 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黨的這條思想路線是毛澤東同志確立的,他在領導革命的大部分時間內是堅持這條思想路線的……決不能忽視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偉大功績。」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的時候,回顧他在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方面的功績,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明確提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最先使用了「思想路線」的概念。
  • 文記東: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新探
    內容提要: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主義社會本質問題論述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論的重大突破,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揭示沒有也不可能窮盡社會主義的本質。要理解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科學概括,既要聯繫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歷史背景,也應認識到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論述的切入點是在經濟方面,而且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社會主義一般本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殊本質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