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腦補一下周杰倫那首《青花瓷》,第一句我覺得就是說的永樂、宣德青花瓷,拋開動輒幾千萬的官窯,我們來一同欣賞下民窯,筆鋒婉轉處畫風舒展,宣德民窯青花同樣不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民窯器在明代是個什麼角色。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民窯生產的是民用瓷器。有明一代,燒造瓷器的主要目的是賣錢,按照商業活動的準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逐利,如果沒有利潤,民窯都得倒閉,官窯器的主要去向有兩個,一是供王公大臣們欣賞、使用,二是對外出口;而民窯器的主要用途主要還是賣給民間,從中獲利。
那麼說百姓們用得起青花瓷?
那是當然的,現代民窯瓷器標本那麼多,不都是從古代來的嗎?瓷器有著易碎的本質,如果時至今日還能大量留存,說明這東西在古代應該非常多,多到人人家裡都會有,有明一代共276年,民用青花瓷少說得有幾千萬乃至上億件。
如果你認為民窯青花瓷只有碗、盤等日用器,那就又錯了,誰過年還不吃一回餃子?民間也會有以欣賞為主的梅瓶、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這些精品其實與官窯沒有本質區別,也代表了明代先進的制瓷水平。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宣德民窯青花瓷地位如何?
宣德民窯青花瓷分兩種,上品者與官窯器無異,乃明代制瓷高峰;下品者數量眾多,即便是在今天,也時常能夠見到,決不可用官窯器的水平和價值去衡量它,說到底是兩種東西。這兩種青花有著本質的不同,怎麼去鑑賞和理解它們呢?
下面,為大家介紹宣德民窯青花瓷的鑑賞和理解。
1、普通日用器
從器形上看,宣德青花瓷主要有碗、盤、罐、香爐、茶壺、酒壺、花澆、水滴等等,幾乎件件都有實用性,因此看不出有啥特別的地方。
從瓷胎質量上看,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大多數都胎質潔白,玉化程度很高,密度較更早期的洪武、永樂要大,碗、碟、酒杯等器物的口沿處很薄,越往下越厚,因此即便是小件器物,底足部分仍然很厚,足牆較高,用兩根手指能夠捏住,由於是民窯制胎,因此從斷面上能夠看到疏鬆的孔洞,這是制泥過程不精細的原因。
從釉面上看,明顯泛青,一般底足有釉,只有底足下沿能看到漏胎的地方,即便是日用器,表面也有橘皮釉,看上去有點類似亞光的效果,多數足牆內直外斜,挖足不過肩。
從青花發色上看,與官窯和精品民窯比,日用器由於採用國產青料,而且可能調製的不是很濃,青花發色不豔,清晰度不夠,顏色略顯清淡,用放大鏡去打,器物表面有很多很小的氣泡,這是造成青花圖案不清晰的另一個原因。
從繪畫紋飾上看,民窯日用器繪畫簡單,其實來自於對官窯的模仿,上下繪雙圈,中間繪圖案,器內心繪圓圈,圈內多繪花草,器外多纏枝花卉、下部蕉葉紋,一筆點畫(也有先勾勒輪廓線,用竹筆添彩的畫法),但模仿就是模仿,並不是畫工純熟、成竹在胸那種文人畫,沒有灑脫、飄逸的姿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水平不在一條線上。
2、上品民窯器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來中國開辦公司、開洋行乃至傳教的牧師,都在從事文化販子的角色,歐洲、美國、日本都有,他們大量購買、販運明代永樂、宣德瓷器,回國後進行拍賣,以至於永宣青花瓷在國外身價暴漲幾百倍,這些外國人其實很懂得什麼是藝術,因此官窯器和上品的民窯器被販賣殆盡,事實上有很多官窯產的器物,也是沒有款的。
從器形上看,與普通日用器相比,民窯器中的上品做工精細,胎、釉、彩質量都好很多,器形是歷史的沿革,除前面提到的梅瓶、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還有綬帶葫蘆瓶、香薰、僧帽壺、石榴樽、蓋罐、大盤、缸。
從青花發色上看,不管是早期的蘇麻離青料,晚期的國產料、混合料,與普通日用瓷相比,都要清楚一些,圖案能夠交待得很具體,但青花的濃重還沒有辦法控制,這樣的分水技術得康熙時才能出現,而且鐵鏽結晶斑也一樣沒法控制,沒有進一步提純的手段。
從繪畫上看,具有突出時代特徵,一般器身有上、中、下幾道輪廓線,上、下輪廓線內是固定的邊飾,中間部分繪圖案,一般有纏枝花卉、龍紋、鳳紋、卷草紋、魚藻紋、花鳥紋以及開窗的人物圖案。
上述特徵,其實都與官窯器十分接近,要說有區別,也真就是差那個款,另外製胎和繪畫的精準度上稍差一些,這一點要能看出來,基本上就出徒了。
再反過來說一些宣德民窯青花的市場,繪畫工整、時代特徵明顯,即便是個很小的高足杯,也是收藏佳品,沒個幾十萬都不行,那些大型器,尤其是帶人物、故事的,都得大幾百萬起,而圖案簡單的小型日用器,也得幾萬塊錢,就在四、五十年前,大家還管這些東西叫「粗大明」,可現在買不起了。
關於民窯宣德青花瓷就介紹這麼多,其實小編只介紹了皮毛,單獨研究這一種瓷器都可以自成體系,貪多嚼不爛,慢慢來,其實大家都一樣,過手的真品數量都不夠,那就先學知識,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