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徜徉介紹臺北故宮,在浩瀚的中華瑰寶中徜徉。
這麼寫下去,感覺自己就像郭德綱相聲裡戲謔高峰的臺詞,「這是直奔老藝術家去啊」。
在臺北故宮的館藏文物中,共有瓷器兩萬五千三百一十件,與北京故宮的三十多萬件瓷器比起來並不算多,但這裡的每一件瓷器都可以稱得上是陶瓷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
目前完好保存下來的全世界難得一見中國青花瓷器,歷年來數次刷新各大拍賣會的最高價格。
臺北故宮館藏明清時期官窯瓷器,這些寶貝都是中國人在火與土的靈動中閃現出來的智慧與力量,它們的溫潤與晶瑩,它們質如美玉的外表下,還有凝固在釉色中的情感,流淌在胎骨上的歷史和信息。而臺北故宮也通過許多的展覽,讓普通人有機會近距離地欣賞它們的美。
公元1426年,朱瞻基開始了龍椅上的歲月,年號宣德。儘管在位只有短暫的十年,明朝還是在他手裡到達了最繁盛的時代。然而和歷史上許多貪玩的皇帝一樣,我們同樣可以在他身上尋跡到藝術品性,而他對瓷器的燒造有著超出常人的興趣。
這段時間瓷器燒造開始呈現出更加美麗的創造,臺北故宮的歷次宣德官窯展覽上,青花是最龐大的家族,精美的外形和釉色顯示出青花瓷在當時皇家的地位。
青花瓷造型多樣化,紋飾也多樣化,瓷器胎體本身有大有小,一些小瓶的也很精美。精巧特別的器形,白地蘭花的清新,宣德官窯的青花瓷器,在當時迅速地徵服了世界。即使在一個特別高級的殿堂裡它也不會失色,如果在一個很小的屋子裡會滿堂生輝。
器作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插飾一滴管,底平無足。全器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除羽毛以及飾於胸腹間卷枝花和眼、冠與款地留白外,餘均施青釉。胎骨較薄,青釉勻濃,偶帶褐綠色斑,白釉腴厚,釉面滿布細小氣泡。器底無釉,白胎堅細,略呈鐵質斑點。左翼上留白地內青花橫書「宣德年制」一行四字楷款。
此器精巧輕勻,以範模二面做成,稍經修飾,器底、腹尾間遺留明顯範線接痕一道。
直圓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外璧繪轉枝蓮花六朵,口沿卷草紋一周;器內口邊飾折枝四季花紋一圈,內壁畫折枝花果六枝有:桃實、石榴花、荔枝、菊花、柿子、牡丹花,器心雙青線內畫折枝石榴花果紋,口足間加飾青線十二道。青花濃豔呈紫藍色,並帶褐綠色斑及鐵褐色疵斑,鐵褐疵斑胎地大多下凹,沿邊青花則見暈散。釉面氣泡疏朗晶亮。胎骨均勻底略重,圈足較窄平削,底及圈足露胎,胎質潔白細膩,略帶鐵質斑點。
此類直口大碗,又名磬口碗或墩子碗,明初洪武時開始製造,青花或釉裡紅器常見此一造型,永樂、宣德繼之,有大至四十公分以上者,氣勢非凡,成化以後則已罕見。此器口沿邊飾及蓮花繪法均與宣德極為相似,器無款識,但宜為永樂至宣德時期珍品。
圓口,直頸,上微侈,圓鼓腹,平底無足微凹。天球瓶因形似天上的星球故名。口沿下飾卷草紋一周,上下各加飾青線二道。圓腹通體畫一回首騰雲飛奔的行龍,張口、吐舌、露牙,雙目圓睜,四肢騰躍,龍身畫滿鱗甲,雄武矯健,頸部、隙地則飾以十字雲紋與三出雲紋。釉色濃重帶灰,多處有褐綠斑及褐綠、褐黃、鐵褐結晶疵斑,鱗甲尤甚,青花釉內滿布大小氣泡,疏朗晶亮。釉面瑩潤,白釉泛青。胎骨厚重,圓體、頸部均見拉坯遺痕,底部露胎無釉,胎質細膩。
永樂、宣德年間,盛行燒制大型器,如天球瓶、扁壺等,而天球瓶尤盛於宣德年間,紋飾以雲龍、波濤龍紋,花卉紋等最為常見。宣德此類大器,極少帶款識者,故與永樂不易分辨。此器雲龍畫工精細,應為永樂、宣德過渡時期所燒造之器。這是一種在白胎上描繪青料,然後罩上透明釉色的釉下彩瓷,而青花瓷黃金時代也定格在了宣德時期。
這樣的青花花卉燈,全世界幾乎沒有同樣的器形,目前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油燈上的青花是釉大彩,在十六十七世紀時,這種彩飾曾經風靡全世界,西方貴族之家因為擺設了這樣的幾件瓷器,能夠炫耀自己的尊貴地位。
人們在感嘆這些美麗青花瓷器的同時,也忍不住好奇宣德官窯的創造力。相傳千年的工藝,在古老的窯爐中修整、鍛造。呈現的不僅是淺韻青醇,還有周杰倫《青花瓷》的傳唱中留給人們的回味,回味那些不曾流散的傳承,這種傳承是景德鎮青花瓷器製作的綿延,也是宣德青花大氣磅礴的再現。
瓷器曾經是中國給予世界最為熟悉的印象,然而藏在這些如冰似玉的晶瑩中,還有許多未知等待人們去追尋和探索。對於臺北故宮來說,館藏的兩萬多件古瓷器在等待他們一一整理和認識。
請繼續關注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