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的家裡,大多會備一個「神器」——退熱貼。
(來源:網絡)
而提起它我們也總能想起,「家中常備,媽媽放心」「寶寶突然發燒怎麼辦?關鍵時刻,一片應急」等洗腦廣告宣傳語,對孩子生病異常焦慮的父母來說,真是溫暖又貼心。
但在醫生眼裡,退熱貼其實就是個「智商稅」,想靠它退燒反而可能誤事。
退熱貼到底有多大用,其實在很多產品介紹裡,已經給出了答案,善於學習的父母稍加留心,便知道根本不值那個錢。
下圖是某知名退熱貼品牌的產品說明,上面非常明確地寫著「物理降溫」。
(來源:網絡)
實際上,退熱貼主要是通過其中的液體凝膠層發揮作用,裡面含有揮發性成分。當我們把它貼到皮膚上,通過成分的揮發,皮膚表面的熱量被帶走,從而起到局部皮膚降溫的作用。
但是,這麼一小塊區域的皮膚降溫,不可能達到全身降溫的效果。
說白了,退熱貼的效果跟冷毛巾沒太大的差別。過來人都知道,額頭上放冷毛巾其實沒啥太大作用,退熱還得靠退燒藥或者去醫院。
「親膚」「呵護寶寶嬌嫩肌膚」是很多退熱貼的一大「賣點」,但也有皮膚過敏隱患,比如皮膚起疹、紅腫等等。
曾有媒體報導,一個18個月大的女嬰發燒後,心急的父母給她貼上退熱貼,沒想到2小時後體溫還是攀升到39.3度。家長趕緊送往醫院,後來發現小寶寶額頭上有兩處大紅斑。
喏,就是下圖這樣的:
(來源:網絡)
孩子發燒,除了寄希望於退熱貼,不少家長還會用這些方法:
捂汗
不僅不能退燒,還可能適得其反!捂汗可能導致體溫升高,甚至出現41℃以上的超高熱。
1歲以內的嬰兒更要當心「捂熱症候群」,典型症狀是缺氧、高熱、脫水、大汗等,嚴重時可致死。
溫水、酒精擦浴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2016)對此的態度非常明確:雖然在對乙醯氨基酚退熱基礎上聯合溫水擦浴短時間內退熱效果更好,但會明顯增加患兒不適感,不推薦使用溫水擦浴退熱,更不推薦冰水或乙醇(酒精的主要成分)擦浴方法退熱[1]。
捏痧退燒
這種民間土方其實並不少見,通常是指在頸部、鼻尖、後背等處捏出所謂的「痧」,這種方式如果操作不當,對孩子嬌嫩的皮膚是嚴重的損害,非常容易造成軟組織挫傷。
灌腸退燒
灌腸退燒導致腎衰竭的新聞,真的不是一次兩次了,看看下面的媒體報導就知道了。
(來源:網絡)
灌腸退燒一般是指藥物通過肛門注入腸管內,達到降溫目的。這種操作不僅會讓寶寶很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危害很大。
一是寶寶腸壁薄弱,灌腸容易對腸壁造成傷害,發生出血甚至是穿孔;
二是一些小診所灌腸時所用的藥物成分複雜,如過量或錯誤使用,容易損傷孩子嬌嫩的肝腎等器官,導致腎衰竭等嚴重後果。
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發燒。發熱是一種生理機制,對抗感染和病情恢復是有利的。退熱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發熱給孩子帶來的不適感。目前證據顯示,發熱本身不會導致病情惡化或神經系統損害。因此,家長沒必要太過焦慮。
掌握下面3個發燒核心處理原則,你就不慌啦!
1.3個月(尤其是2個月)以下寶寶:體溫超過38℃就應及時上醫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月齡以內嬰兒禁用任何解熱鎮痛藥物。
2.大於2個月的寶寶:如果腋溫≥38.2攝氏度,或因發熱導致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兒童,就可以口服退熱藥物。
3. 退燒藥首選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它們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的退燒藥,但建議單一用藥,不推薦兩藥聯合或交替使用,除非高熱不退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使用。
6個月以下的寶貝不推薦使用布洛芬,2~6個月寶寶只能用對乙醯氨基酚。
至於退熱貼的療效,真的沒必要再迷信了!貼著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訴大家「我生病了」。
(來源:soogif.com)
審稿專家:李志玲| 上海市兒童醫院副主任藥師
參考文獻
[1]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2016)
【主創團隊】
作者:劉江
編輯:王豔、張靜璇
排版:王中強/校對:胡磊
運營/統籌:張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