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流行一個詞叫『鬱悶』,瀰漫一種狀態是『迷茫』。彷徨、奮鬥、再彷徨,仍不知前路伸向何方?」——聽到這話,鍾谷蘭溫和地笑了:其實道路的起點就在我們心裡,與其急急忙忙地到外面的世界尋找,還不如給自己的心靈足夠的關注與傾聽……
在「茫路」上走慣了的人
鍾谷蘭是美國「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認證項目中國地區首席培訓師,以前曾在高校做過心理諮詢師,接觸過大量前來諮詢的學生。一個研二的學生找鍾谷蘭諮詢:
——「鍾老師,讀博是明智的選擇嗎?可是我從讀研開始就覺得迷茫。」
——「既然已經知道讀研的迷茫了,為什麼還想要考博,為什麼不先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我也想去了解。可就怕等自己看清了,也晚了。還是邊走邊看吧。」
前來找鍾谷蘭諮詢的,大多都是生活匆忙的人:或準備著眾多考試,或參加著各種社會活動,或正尋覓著工作。「他們內心都很困惑,卻仍然難以停下腳步來探索和澄清問題,他們在盲目從眾的路上走得太久了,已經走慣了。這條路雖然未見得愉快舒服,但是很安全。」她無限感慨地說。
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己是「出於無奈」,不得不「隨波逐流」。對此,鍾谷蘭說:「這其實是一種藉口。選擇權事實上在我們手裡,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承擔選擇的責任。所以他們一方面哀嘆,一方面卻又逃避自由。」
「是因為壓力太大,還是大家需要在忙碌中尋求一種安全感?」
「都有。但壓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媒體的渲染以及老師、家長過分的強調,其實更核心的是學生心理層面上的問題。一直以來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而在面對未來的時候,又急於效仿別人,如考研或出國,但這就好比緣木求魚,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鍾谷蘭說。
沒有發現,便沒有選擇
在做興趣測試的時候,有一個同學面對「喜歡、比較喜歡、不喜歡」這樣的選項時猶豫不決,遲遲給不出答案。最後究其原因,才發現她出生在一個特別專制的家庭。長期對個性的壓抑使她已經無法辨別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是家人要求她喜歡的。
「沒有發現就沒有選擇。很多人之所以不了解自己想做什麼工作,其實是缺乏對自我的一種認識。」鍾谷蘭強調,「但自我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有意識的努力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雖然大學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但學生們顯得更加迷茫,從表面上看是中學到大學的跨度難以適應,但實際是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培養起學生自我認識和做選擇的能力。
鍾谷蘭說,這與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有關。一方面,由於長期對智力教育的推崇,孩子們缺少接觸世界、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機會;另一方面,社會、家長也缺乏對孩子足夠的尊重,很少給他們自主選擇的自由。
「這就使得孩子們在成年以後也不再去想『我要什麼』、『我喜歡什麼』,而是習慣於被動地接受與順從。等到真正面臨選擇的時候,才發現根本沒有選擇與判斷的能力。」
她舉了一個例子:在她的職業生涯規劃課上,有一個活動是讓同學們選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五樣東西,並逐樣排除,直到留下最後一樣。然後她問同學們:這是否真的就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無論如何也不願放棄的東西?有個同學回答說:我留下的是我覺得「應該」最重要的東西,可我覺得,那並不是我真正的需要,但我也不知道什麼對我是最重要的。
那麼,面對這種現狀,該如何改變?
「需要提高對自我的認識,以及了解你所在的外部世界。」鍾谷蘭曾在美國擔任了為期一年的職業諮詢師。在國外的經歷讓她了解到,那裡的職業生涯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孩子會獲得大量的實踐機會,嘗試扮演各種角色。在實踐中可以讓孩子們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對外部世界也有了很好的認識。
「我們的教育體制中目前還缺少這樣的機會,但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都可以設法從這兩方面著手去改善現狀。」
渴望,一種不絕的力量
某男孩,他在被研究生院錄取後,只說了一句話:考試結束了,我突然又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鍾谷蘭說,我們的學生常常是為讀書而讀書,為學習而學習,卻忽略了這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途徑,不能作為終極目標。它們就好比是一種交通工具,可以帶我們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可是如果你連目的地在哪裡都不知道,就來問我「是該坐火車還是坐飛機」,這是一個荒謬的問題。但實際上許多同學問「我是該考研還是先工作」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首先應當問的是:「我想去哪裡?」
其實我們的內心有一種根本的渴望,如果你能發現它,便能找到方向,找到一種支持你不懈走下去的持久力量。
什麼是持久的力量?是理想或信念嗎?
可以這麼理解吧!鍾谷蘭說,以前我們談「就業指導」,著眼點在於幫助個人「就業」。現在我們更多地講「生涯規劃」,用一種更全面均衡的眼光來看待個人,職業成為我們內心的那種渴望與需求的一種體現和表達。現在大家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可是很多人還不願意真正花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它。
她的建議是,開放自己,生活其實有無限的可能性。
鍾谷蘭的話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那些疲憊的人:在「茫(忙/盲)路」上走慣了的人,迷茫、奮鬥、再迷茫,總想停下來,可是又總擔心錯過什麼,然而又仿佛總是在錯過……正如西方的那句諺語,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兒去,那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張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