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校長都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呢?校長的辦學理念從哪裡來?為什麼要提出辦學理念?怎樣提鍊形成辦學理念?
我去過全國各地許多學校學習參訪,發現辦得好的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
如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以「人」字作為目標的「大家」教育,主張大家共同建設「人」字雁群教師梯隊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一直推崇「成志教育」辦學理念;河南濮陽市實驗小學校長李慧君研究「適度教育」;河南許昌市實驗小學校長杜偉強主張「適合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面向全體。
問題來了,是不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校長都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呢?
全國這麼多的學校,如果一所學校一個理念,會有多少實質性的區別?教育的目標難道不是一致指向學生嗎?國家課程標準不是明確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嗎?每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到底有多少異同?既然那麼多的好學校、好校長已經有了成功的辦學研究成果,其他學校能拿來學習實踐嗎?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辦學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理念,是為了在不同的學校更好地落實教育理念而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出來的。所以,辦學理念應該包括辦學目標、教師專業成長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與教育思想和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一起,成為學校的文化標識。
辦學理念從哪裡來?
我發現,有的是從學校環境和區域特點中來。如重慶謝家灣小學的「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小梅花」課程,五個花瓣的小梅花成為學校的文化符號,而基於課程的育人目標「六年影響一生」則成為學校鮮明的辦學理念。
有的是從學校的文化歷史中來。如誕生於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清華附小,原來曾經叫成志小學,為了秉承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學校將「立人為本、成志於學」作為辦學理念植根於學生心中。
有的是從管理者的教育主張中來。如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的「以愛育愛」辦學理念,就是源自原副校長霍懋徵的主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校通過「雙主體育人」教育思想實踐,「以愛育愛」「以學論教」,全方位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儘管理念的產生各有各的方式,但都來自於學校辦學歷程中的歷史和人演繹的故事。弄清楚什麼是辦學理念以及辦學理念的產生和意義,才能夠回到現實情境,思考辦學理念對於學校、教師、孩子的意義。
為了給學校、教師和學生提出共同發展願景,形成一種共同的行為自覺,學校必須提出辦學理念,回答學校全部的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基本問題。「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這個三段論問題的答案尋找,能夠解決學校的終極問題,更好解答「學校是什麼」的問題。
首先要深入思考的是辦學現狀,弄清楚學校「在哪裡,要去哪裡」的問題。現實是此岸,目標是彼岸,理念的提出是引領幫助學校怎麼從現實到達彼岸的重要設計。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學校以「在體驗中快樂成長」為辦學理念,從課堂教學到少先隊活動,都十分注重孩子的體驗和主體參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留下的厚重辦學文化、良好辦學傳統、優秀教風學風,都是值得發揚和傳承的。
辦學理念是對學校辦學的規劃與設計,不僅要引領教師和學校發展,最重要的是讓校長的工作變得更清晰,更有邏輯和條理。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所有的辦學內容裝進一個完整的體系裡,讓辦學行為之間的邏輯聯繫變得更為清晰,也更加完善,則至關重要。辦學理念就像把一顆顆美麗的珍珠串成一串項鍊,要有線條、有支撐、有框架,是頂層設計下的規劃與實施。
教育部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解讀中,明確提出校長要在「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規範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等方面下功夫。校長可以通過以下路徑提鍊形成辦學理念:
在專業標準的指導下,基於原有的學校文化和歷史,生長出新的學校文化內涵。既要把原有的歷史文化符號進行明確,又要在此基礎上進行規範;既要把辦學傳統進行傳承,又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如果學校不是橫空出世的一所新學校,那麼辦學理念一定是對原有理念的遵循和繼承,是對辦學歷史文化的整合和梳理,是對學校原有工作的規範與創新。
這裡的創新,不是與「舊」相對應的「新」,相同的理念在不同的工作中實踐就是「創新」,也可以把其他學校很好的做法和研究拿到自己學校實踐,讓研究推動學校工作的發展。創新不僅僅是理論的創新,也是實踐的創新,因為教師的研究往往是行動的研究。
記得《新教育》開篇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被提起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最後,我們還需要對辦學理念進行落實,以此喚醒教師對理念的認同感,這才是辦學理念真正的紮根。
| 作者系河南省洛陽市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