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安教育教學五年提升計劃在區教育局的強力推動下,逐漸進入正軌。3月22日,在晉安附小會議室,一場關乎我校教育核心精神的會議如期舉行。
福建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餘文森教授,福建師大課程中心負責人陳國平老師、黃向真副教授(博士)、蔡旭群副教授(博士)等專家蒞臨我校,開展「五年提升」學校辦學理念專家論證會。晉安區教育局陳立新局長、區教師進修學校倪高華校長、區教育局紀工委王斌青書記及兄弟學校的近30名正職校長與會,會議由區教育局黃玉航副局長主持。
會上會上,我校吳向輝校長結合學校地域文化及歷史積澱,以茶為切入點,以焙茶比喻育人,提出了「唯有養正」才能實現自然之和、與人之和、身心之和(三和),並從古人在甲骨文中對「美」字的感受聯繫「柴米油鹽醬醋茶和琴棋書畫詩酒茶「,兩種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茶反映不同老百姓對教育的不同層次需求,與當今「美麗中國、美麗教育」結合,分層次闡述了我校班子成員對教育的「美「的理解(優美環境、粹美課程、善美少年、慧美教師、智美課堂、協美管理),歸納了「養正至和、浚哲毓美」的我校辦學理念的初步構想。「三和六美」匯報既有著教育教學改革紮實有效活動,亦有著未來的思考與憧憬。
吳向輝校長還介紹,根據學校獲得的省級「高士其先鋒大隊」稱號大家打算命名科普廣場為「士其廣場」,同時對「青藍講壇」、「閎美堂」、「識墨齋」、「露雨(陸羽)臺」、「郵樂園」、「養正書院」等飽含校園文化特色的名字的由來進行了闡述。
接下來,我校林朋芳書記、張文芳副校長、鄭曉紅副校長分別從辦學思路拓展、教學、德育這三個方面向與會專家提出理念梳理的過程中的困惑。
餘文森院長對於我校的辦學理念給予了深度評價,同時對於一所學校的校長的工作做進一步思考,校長首要思考的是思想層面,核心思考「做怎樣的教育者,培養什麼樣的人,形成一所什麼樣的學校」三個維度,圍繞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養」(即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結合吳校長的闡述、思考維度,凝練出了「養正 啟智」簡明而有寬度的辦學理念,深刻體現教育的本質。
餘教授認為,教育不在教,而在育,正是養,貴在啟。育是養出來的,養正是強調德育,是立德樹人的本質,是核心素養中的必備品德。「正」,即學生要有「正氣、正心、正行」,學生就是要有學生的氣質,要心靈純潔,品行端正。關鍵能力,即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深入點講如學生的自學讀書,語文層面的語文思考、語文表達,培養思維力、培養表達力,其他學科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等,均為關鍵能力。此為啟智。
我們所有的課程都要指向立德樹人,我們的課堂也是「養化 啟智」的課堂,培養關鍵能力,不會思考,老師引導,不會表達,老師提供平臺。這既符合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養,又體現學校的特色,將教育做得有深度,有內涵。
陳國平老師針對「美「這個字的內涵進一步挖掘,提出」臻美「的理念,是一種逐步達到的美。至此,經過專家團隊的梳理,我校由最初提出的「養正至和,浚哲毓美」的辦學初步構想,最後凝練達成了「養正 啟智 臻美」的總體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改革一直在踐行,我們區教育局對教育一直在思考。
黃玉航副局長面對與會的校長,對教育教學改革以來,區教育的現狀作出「四點變化」的反饋,重視教育成為主旋律,凸顯了進修校的作用,學校思考變多了,德育先行實現了精細化的管理。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明確辦學、制度落實、教研團隊建立及教師積極主動性調動等問題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進修校倪高華校長談了三點感想,在總結了進修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以來的工作之後,指出,下一階段貴在落實,教育改革最終落實在「為學生服務、為教師服務、為學校發展服務」三服務上,明確進修校下一階段切實做好與學校的對接,重點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對接,做到各司其職,統籌兼顧,全員啟動。
陳立新局長在現場會上提出,我們要努力做事,教改是觸及靈魂的活動,是減負增效的過程。教育教學改革不要增加負擔。我們改革本身就是放權,自主辦學,提出辦學理念就是一种放權。校長作為學校的總舵手,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就是要放手給老師,但校長要把握方向,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育雖是家校聯合教育,家長的願景是多元的,但我們的責任不可推卸,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正常的人。
辦學辦學理念專家論證會結束,但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將不斷前行。有了專家的明晰的指導,有了教育局的方向性的引領,在前瞻性的辦學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區的教育教學改革將一路乘風破浪,也許有挫折,也許有困惑,但我們心中有一股力,一種共同的作用力,那就是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品質,讓孩子愛學習,不放棄學習。因為有了這種向心力,這場觸及靈魂的教改將成為共同的理想。
▼▼▼
宋淳熙九年(1182年)出版的《三山志》有記載:福州「崇賢裡」的「茶焙浦,三百十一丈,開丈二尺,深六尺」,足見當時茶農「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的繁忙與喜悅……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曾談到唐代烘焙茶葉的工具叫「育」 ,古時的人們在「茶會」這片土地上為焙茶而忙碌著……
巧的是,千年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手執粉筆,為著培育學生而耕耘著……
《孟子·告子下》有雲,「尊賢育才,以彰有德」,意思是說要尊敬賢者,培養人才,表彰有道德的人。 焙茶與育人竟有如此相通之處。
閎美堂(傳統文化教室)▲
(識墨齋)▲
重新設計後的校園大門口▲
校徽
我校校徽下方是河流,河流上方是火紅色的鳳凰,代表學校地處鳳坂河畔,中間紫色三角形鋸齒形狀方塊像一枚郵票的一角,代表我校的集郵特色,她又象徵一面知識的城牆,黃色「人形」的代表我校的孩子們,翻閱知識的城牆摘取科普之星(我校的青少年科普特色),右方三片小葉片象徵老師們甘當綠葉,培育新才,又像幾根茶樹發出的新芽,也是我校所處位置「茶會」之意。
智慧校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