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與傳統課堂完全不同的新興趣味課堂;這裡有一群高顏值、高才華、高知識的全能型青年知識榜樣;當然這裡還有一群全年齡、多領域觀眾。它就是,湖南衛視首檔互動知識分享節目《叮咚上線!老師好》。
該節目邀請經濟學教授薛兆豐作為節目的「知識發起人」,與其他七位&34;一起分享不同學科的樂趣,同時邀請&34;杜海濤和靳夢佳與觀眾一起暢談青春,打造大型「全民青春公開課」,鑄就趣味知識盛宴。
節目自7月27日開播以來,受到網友們的廣泛好評。不但有「為高考學子填報志願指點迷津」的實用類型課程,還有「遇到難纏的槓精怎麼辦」的趣味課程,更有「做語言的俘虜」走進文學美感的專業課程,在讓全民沉浸於知識的海洋之餘,還能助力人們為自己的生活充電之需等。
眾所周知,教師群體對於引領健康社會風尚,無疑具有重要作用,而對老師的喜愛與適應,也將關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績。比如,中學時代,有的學生就因不喜歡某個老師,而討厭一門課。
究其原因,傳統的知識課堂以老師為主,學生的主動性較小是一方面;老師的表達方式是否深入淺出,能夠在強大學問背景之下將內化後的內容傳授給學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這些,在《叮咚上線!老師好》節目中完全不是問題,它打破傳統的課堂模式,以一種全新模式重塑我們對教與學的認知,力圖用「最好的知識」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對知識本身的嚮往和目標。
「知識分享官」們必須接受覆蓋全年齡層的「有道問問團」的自由提問,才有可能登上「叮咚榜單」,獲得返場開講的機會。那對&34;來說無疑難度增加了不少,但節目中的&34;們卻不負眾望,完美的讓學生重新了解了各個學科的樂趣,甚至愛上了某一學科。這背後,離不開他們的努力和精心準備。
尤其是,心甘情願「做語言的美麗俘虜」的現代詩人戴濰娜老師的知識分享,讓我對文學、對詩歌有了全新的認識。觀看節目過程中,我發現她幽默地將賀拉斯的寓教於樂,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讓我不禁對詩歌重新萌發起火熱的激情,重新回顧起那些年上過的語文課,讀過的文學經典,以及有過的文學夢想。這就是好老師的魅力,能讓所有想像都即刻想要插上翅膀。
接下來,我將重點從戴濰娜在《叮咚上線!老師好》中的出彩表現為著力點出發,結合個人觀點與經驗,從「大學文學與語文課的區別以及學什麼」為你談談你所不知道的有趣文學;你不敢想的「詩歌的交際,人人可賦詩」;你頭疼的「網絡時代碎片化閱讀千人一面」缺乏思考;告訴你「一人千面的文學」才是破局的解藥,我們應試著學會重讀經典,讓文學伴我們同行。
記憶中的語文老師應該是帶個眼鏡,一上課就讓背誦並默寫全文的老古董,傳統的語文課堂也是老師在講臺上輸出畢生所學,學生們瘋狂記筆記,學詩歌只是背誦鑑賞,詩歌的樂趣並未展現。
上大學文學就是繼續上語文課?學生們的臉都是僵硬的。作為左手研究、右手寫作的詩人,戴濰娜開場就用幽默、場景化的語言將一首李白的《贈汪倫》娓娓道來,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們對這首早已會背的詩有了全新的認識。
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例,短短28個字,讓我們看到了漂泊異鄉的遊子乘著落日,騎著一匹乾瘦的馬,走在雖然看似破舊但依然有人間煙火氣的村莊,怎能讓遊子不思鄉?
原來詩歌還能這麼學?再也不用死記硬背了。
其實文學是一個大的學科門類,是中國大學史上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中國語言文學主要包括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20世紀80年代以後,漢語言文學專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個多世紀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教授、作家、記者、劇作家等,對中國人文科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戴濰娜老師就是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走出來的顏值與才華並存的作家,目前出版詩文集《瘦江南》、童話小說集《仙草姑娘》、詩集《面盾》、《靈魂體操》等等,近年來活躍於文壇詩會,風格自成一家。
傳統中學的詩歌課便是賞析詩歌,考試也有答題模板,學生的詩歌思維被禁錮,詩歌啟蒙階段的想像力也慢慢衰弱。戴濰娜老師指出:&34;,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詩,人人都能賦詩。
前幾年有這樣一個笑話,在海邊看到落日,有些人只能說&34;但有些人會吟唱出&34;的古代詩句。
戴濰娜老師提出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表達方式竟也一樣,她幽默的提出了不高興時該如何表達的問題,學生們的回答無疑是&34;。
而她卻引經據典讓我們領略古人如何闡述自己的失落心情,順口吟誦到李益的詩句:&34;,學生們連連發出哇的歡呼聲。
不得不說,詩歌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說到如何拒絕前任?學生們直抒胸臆說到:&34;,戴濰娜老師直接發首詩,讓他自己體會,這就是中國古代詩歌。
那想給自己心愛的人表白又該如何說呢?這時柳永的&34;就派上用場了,思念一個人都瘦的連衣服都撐不起來了,你說他是愛你還是不愛你?
現場的學生觀眾聽完戴濰娜老師生動有趣的詩歌講述,更是有學生在提問環節現場賦詩,果然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詩人。
目前隨著國學熱,人們對詩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男女老少都開始學詩、作詩。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作為教育部批准的全國唯一的以詩歌研究為中心的重點基地,目前也設有碩士點,培養了一批詩歌研究人才,也在努力將其打造為詩歌愛好者和研究者的家園。
白巖松在《豫薦悅讀》中說到:&34;的確,手機上的八卦文字和心靈雞湯,會讓自己變得淺薄、浮躁。
信息大爆炸時代,微博、微信、QQ,各種信息衝擊著我們的大腦,但這種碎片化閱讀讓人們少了許多思考,更多的是在打發時間,消磨時光。
從前的紙質書一篇成千上萬字,到現在的短視頻沒有字,人們越來越沉迷不用動腦子思考了,開始享受那種瞬間的既視感,可短視頻的瞬間化並不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好處,反而是靜不下來心,當你再打開書時,完全融入不到那個世界。
戴濰娜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34;同學們在驚詫之餘,也在思考為什麼。現在撞衫撞臉都習以為常了,這難道是審美一致?其實是大家都專注於短視頻以及碎片化閱讀,而忽視了思考的緣故。
文學的世界為什麼是一人千面?俗話說:&34;,每當讀文學作品時都會有一種不自覺的代入感,讀者就好像是故事裡的主人公,在體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讀完久久不能自拔,因此有了所謂的&34;。
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定要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關掉手機,因為你正在行俠仗義,要是被打斷就很難接上,讀張愛玲的小說一定要備好紙巾,畢竟當眾抹眼淚有點格格不入 。讀紅樓夢這種大部頭的小說,那你得有足夠的耐心,還要按捺住你的暴脾氣,畢竟黛玉就是被活生生氣死的。
戴濰娜老師更是將自己喜歡的阿多尼斯的詩句分享給學生們:&34;幽默風趣的戴老師讓觀眾們開始思考何為文學?何為人生?
目前重讀經典作品成為了大趨勢,為的就是讓人們感受到文學的一人千面,讓人們靜下心來去思考,用心去閱讀,把閱讀當做一件快樂的事。
老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對學生的確有這引領作用,這些有&34;青年更是青年知識榜樣,他們不僅搞笑幽默,愛護學生,而且是全能的段子手,真正的在課堂上運用了&34;的教學模式,真正的讓學生們了解到不同學科的樂趣,讓學生們真正的愛上一門學科。
戴濰娜老師作為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走出來的作家,她引經據典、生動有趣的文學課讓學生們愛上了文學,她也說到目前選擇文學專業的同學還是非常少的,但調劑的很多,她幽默的安慰調劑生:&34;,這樣的全能老師誰不愛呢?
經過戴濰娜老師的趣味知識分享,全年齡觀眾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是&34;,而是人生的必需品,詩歌也成為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人人賦詩也不是天方夜譚,對做為文學系的學生來言,作詩更是有著嚴格的格律要求。
不讀文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讀經典作品更能讓人生多一份思考,在體驗文學的美妙時,尋找自己作為個體的生命體驗方式或者生存方式。文學就是人學,它能在你孤獨人生裡最能陪伴你,更能啟迪思考,讓你多一份沉著冷靜。
—END—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我是@紅塵陌上兩相如,讀書,寫文,清淨心攜卷,柔軟心待人。歡迎關注,共同學習,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