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羅塘村從負債走向富裕

2020-12-20 浙江新聞

  誰能想到,一個曾負債40萬餘元,村裡舊房多、危房多、問題多的落後貧困村,如今,成為擁有700多萬元集體資金積累的富裕村,村裡村外舊貌換新顏。它就是前吳鄉羅塘村。

  近日,記者走進羅塘村,一幢幢整齊嶄新的樓房依次排列,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道路橫貫村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派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景象。

  羅塘村地處前吳鄉東側,距城區5分鐘車程,交通便利,下轄羅塘、童宅兩個自然村,村民大都以務農或城區打工為業,因各種原因使得毫無集體經濟收入的羅塘村集體負債40萬餘元。

  村主任趙剛是土生土長的羅塘村人。為了改變本村落後貧困狀況,趙剛毅然放棄在外當大老闆的機會,肩負起村民的重託,回到家鄉擔任村主任。上任那天他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並先後通過盤活村級資產、發展高效農業等舉措,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和幸福指數。近年來,他帶領村班子改變村心民心,改善民風民俗,改新村容村貌,一步一個腳印,將曾經的問題村、貧困村,打造成如今富裕和諧的新農村。

  為讓羅塘村擺脫欠債的尷尬,重樹羅塘形象,村兩委提出「當村幹部就是為村民服務」。每名村幹部負責一個單元網格,變「坐等上門」為村幹部「上門服務」。同時,在全村開展黨員設崗定責、公開承諾等活動,極大地激發全村黨員參與爭先創優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羅塘村羅塘自然村自解放初期到2015年沒有審批過建房手續,村民居住的房子大都是D級危房,破敗低矮的住房已經很難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2015年11月,羅塘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啟動,安置房屋389.5間,並由此獲得資金700餘萬元,該資金不單還清了村集體舊債,又摘除了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還解決了新建小區的配套建設需求,更是實現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今一個嶄新的浙派民居村展現在大家面前。

  去年,羅塘行政村利用童宅自然村地柴弄水庫及周邊山林茶園以及閒置農田共計500餘畝,借2017年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經濟的東風,根據自身優勢量身定製發展童宅田園綜合體項目,成功引進田園綜合體開發項目,第一期投資2000餘萬元,目前資金已全部到位。村裡將集體茶園流轉,可獲得租金保底分紅5萬元,村民每年租金30餘萬元,村兩委與投資開發公司協議勞動用工優先使用本地村民,增加了村民收入,擴大了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村主任趙剛告訴記者,有了集體資金,村裡並未吃光分淨,集體資金要用在該用的地方,要用於村中公共配套設施等建設,實現「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目標,讓羅塘村更美麗。羅塘村將採取「房屋、土地、山林、水體參股招商引資」「收小活大」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集體資產盤活、經濟資源整合,使羅塘村民生活更富裕、更幸福。

相關焦點

  •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原標題: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 【網絡媒體走轉改】屈貴全: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動人故事
    華聲在線1月13日訊 在1月13日舉行的2017年網絡媒體「走轉改」湖南啟動儀式暨「溫暖中國(湖南)」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啟動儀式上,湖南省委網信辦副主任屈貴全作了講話。以下是講話稿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湘潭是偉人故裡、毛主席的家鄉。
  • 【網絡媒體走轉改】水電建設者們在柬埔寨的中國年味兒
    【網絡媒體走轉改】水電建設者們在柬埔寨的中國年味兒發稿時間:2017-02-06 14:55:00 來源: 西安網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水電建設者們在柬埔寨的中國年味兒責任編輯:李永鵬
  • 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自八月底以來,一大波標題含有「網絡媒體走轉改」字樣的稿件集中刷屏網絡,常見於各大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甚至許多新媒體平臺。內容既有紅軍長徵勝利的光榮歷史,又有長徵沿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二者巧妙的結合,組成一篇篇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新聞稿件。  據悉,這是中央網信辦組織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 網絡媒體走轉改:快樂「鬧」元宵 溫暖出行路
    網絡媒體走轉改:快樂「鬧」元宵 溫暖出行路時間:2016-02-22 21:02:00來源:中國網作者:何志宇 蔣玥編輯:
  • 網絡媒體走轉改:連家船漁民上岸 脫貧攻堅效果現
    網絡媒體走轉改:連家船漁民上岸 脫貧攻堅效果現 2016-02-13 15:07:28來源:光明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敏
  • 【網絡媒體走轉改】杭州東站:一位值班站長的熱情與快樂
    1月13日,春運首日,新華網浙江頻道走轉改小組來到浙江杭州東站,圍繞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主題展開調研活動。早上6點40分,當新華網記者來到杭州東站地下一處取票機的大廳時,這裡已經人山人海,大家都排著隊,自助買票、取票了。隨後,記者在進口大廳趙紅衛服務臺旁,採訪了一位基層工作人員。
  • 【網絡媒體走轉改】江蘇長電科技:在危機中求生機
    原標題:江蘇長電科技:在危機中求生機 【網絡媒體走轉改·經濟科技領域「彎道超車」典型】 2月的江蘇省江陰市,乍暖還寒,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城東廠區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無塵車間內,工人們正全副武裝操作機器進行著晶片封裝。
  • 【網絡媒體走轉改】紅軍長徵經過的遵義,這四個村子殊途同歸
    秉承著習近平總書記「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徵路」的信念,一群年輕的網絡媒體人齊聚貴州參加「『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第三站「同步小康看貴州」,五天時間裡驅車2500多公裡,見證了這片紅色熱土上的厚重歷史、幸福今天和美好未來。
  • 黃豔娥到羅塘村召開院落座談會
    大祥融媒訊:(通訊員唐擎磊)8月18日晚,區委書記黃豔娥到雨溪街道羅塘村召開院落座談會,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區委常委、統戰部王蘭鵬,副區長李平參加會議。近年來,大祥區雨溪街道羅塘村為做大做強鄉村旅遊,利用緊鄰寶慶森林公園的天然優勢,重點打造3D文化藝術小鎮,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遊,通過鄉村旅遊把農業、企業及鄉村特色文化串聯起來。目前,羅塘村的3D壁畫共有37處,畫面栩栩如生,顏色豔麗,反映的大多都是農村田園風光、村民從事生產及豐收時的場景。
  • 網絡媒體走轉改:莆田厝頭村讓老人住進了「幸福院」
    2018年02月02日 17:08:20 來源:中新網福建   網絡媒體走轉改系列報導之四  中新網福建新聞2月2日電(黃雪玲)2月2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東莊鎮厝頭村,70歲的蘇玉森和往常一樣
  • 說好基層話:新時代「走轉改」的常態化創新
    河南廣播電視臺站位新時代、堅持宗旨,以媒體的自覺和責任擔當,深入一線,創新理念,說好「基層話」,傳播正能量,創作了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進一步深化了「走轉改」,實踐和創新了新聞傳播理論。
  • 美麗羅塘入畫來——大祥區羅塘村美麗鄉村建設側記
    走進大祥區雨溪街道羅塘村,一幅「天藍、水清、景美」的美麗鄉村畫卷呈現在眼前。8月22日,60多名遊客驅車來到羅塘村,漫步在鄉間小道欣賞這座全新打造的3D科技文化藝術村,感受城郊鄉村的美景。昔日深度貧困的羅塘村,在短短幾年間,已經完美蛻變成為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實現「生活美」。
  • 惠州博羅柏塘羅塘村走出「一村一業一品」脫貧致富路
    羅塘村戶戶種茶人人愛茶。本報記者李松權 攝   博羅縣柏塘鎮羅塘村,一個靠種山茶脫貧的村,常住人口2200多人,種有山茶2000畝,年產值3000萬元,僅靠種山茶人均年收入就超過1萬元,實現脫貧致富。   據悉,在市委臺辦、惠州汽運集團的幫扶下,羅塘村走出了「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脫貧致富路子。截至去年底,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幫扶前的2.65萬元提高到11萬元,實現脫貧目標。
  • 【網絡媒體走轉改】武山縣城關鎮:「小拖把」擦亮了「致富路」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3月1日,張軍強正在自己的廠房裡,按照拖把製造工序有條不紊地忙碌著。(記者韋德佔/攝)每日甘肅網武山訊(記者韋德佔)讓農民致富,路子多種多樣。
  • 【網絡媒體走轉改】成都雙流板橋楓林安置小區見聞
    【網絡媒體走轉改】農民進城記  成都市雙流區板橋楓林安置小區的廣場上,79歲的老人胡建明和老伴帶著孫女享受著初春的和煦陽光。
  • 網絡媒體走轉改:家是一棵樹,過年捋遍根梢枝葉
    網絡媒體走轉改:家是一棵樹,過年捋遍根梢枝葉 2016-02-09 17:37:48
  • 【網絡媒體走轉改】殘疾夫妻妙手仁心排憂解難 暖了鄰裡心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殘疾夫妻妙手仁心排憂解難 暖了鄰裡心
  • 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理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走轉改」活動開展一年之際,中宣部8月30日在京舉行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新聞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的100多名代表參加研討,進一步深化了對「走轉改」活動的規律性認識。    2011年8月起,全國新聞戰線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
  • 網絡媒體走轉改丨阿芬 洋山人民的好女兒
    繼去年底倪芳芬被表彰為全國人社系統先進工作者,今年初,《浙江日報》等媒體也宣傳報導了倪芳芬的先進事跡。省委書記車俊對倪芳芬先進事跡專門作出批示:「倪芳芬同志,群眾親切稱她為『阿芬』。她作為一名基層的人社部門幹部,十幾年如一日,始終心裡裝著群眾,努力讓辦事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認真履職盡責,辦好每一件小事,讓群眾滿意,實屬不易。值得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