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個曾負債40萬餘元,村裡舊房多、危房多、問題多的落後貧困村,如今,成為擁有700多萬元集體資金積累的富裕村,村裡村外舊貌換新顏。它就是前吳鄉羅塘村。
近日,記者走進羅塘村,一幢幢整齊嶄新的樓房依次排列,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道路橫貫村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派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景象。
羅塘村地處前吳鄉東側,距城區5分鐘車程,交通便利,下轄羅塘、童宅兩個自然村,村民大都以務農或城區打工為業,因各種原因使得毫無集體經濟收入的羅塘村集體負債40萬餘元。
村主任趙剛是土生土長的羅塘村人。為了改變本村落後貧困狀況,趙剛毅然放棄在外當大老闆的機會,肩負起村民的重託,回到家鄉擔任村主任。上任那天他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並先後通過盤活村級資產、發展高效農業等舉措,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和幸福指數。近年來,他帶領村班子改變村心民心,改善民風民俗,改新村容村貌,一步一個腳印,將曾經的問題村、貧困村,打造成如今富裕和諧的新農村。
為讓羅塘村擺脫欠債的尷尬,重樹羅塘形象,村兩委提出「當村幹部就是為村民服務」。每名村幹部負責一個單元網格,變「坐等上門」為村幹部「上門服務」。同時,在全村開展黨員設崗定責、公開承諾等活動,極大地激發全村黨員參與爭先創優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羅塘村羅塘自然村自解放初期到2015年沒有審批過建房手續,村民居住的房子大都是D級危房,破敗低矮的住房已經很難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2015年11月,羅塘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啟動,安置房屋389.5間,並由此獲得資金700餘萬元,該資金不單還清了村集體舊債,又摘除了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還解決了新建小區的配套建設需求,更是實現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今一個嶄新的浙派民居村展現在大家面前。
去年,羅塘行政村利用童宅自然村地柴弄水庫及周邊山林茶園以及閒置農田共計500餘畝,借2017年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經濟的東風,根據自身優勢量身定製發展童宅田園綜合體項目,成功引進田園綜合體開發項目,第一期投資2000餘萬元,目前資金已全部到位。村裡將集體茶園流轉,可獲得租金保底分紅5萬元,村民每年租金30餘萬元,村兩委與投資開發公司協議勞動用工優先使用本地村民,增加了村民收入,擴大了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村主任趙剛告訴記者,有了集體資金,村裡並未吃光分淨,集體資金要用在該用的地方,要用於村中公共配套設施等建設,實現「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目標,讓羅塘村更美麗。羅塘村將採取「房屋、土地、山林、水體參股招商引資」「收小活大」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集體資產盤活、經濟資源整合,使羅塘村民生活更富裕、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