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現狀調查

2020-12-11 中原新聞網

11月12日,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悅莊鎮沂河頭村一羽藝工藝品企業,秦夢生和妻子通過網絡推介加工的羽毛工藝品。秦夢生是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悅莊鎮沂河頭村一名90後大學生。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返回家鄉,創業發展羽毛工藝品加工產業。目前,秦夢生創業的羽藝工藝品年加工量達到3000多件,年銷售收入達到近百萬元。視覺中國供圖

藝體類高校畢業生創業意願最強烈,財經類和政法類高校畢業生創業意願最低。

資金、經驗、技術和團隊是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面臨的主體性困難。

資金支持、創業諮詢指導、政策宣傳佔有創業意向畢業生近七成創業幫扶需求。

---------------

11月17日,以「我敢闖、我會創」為大會主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華南理工大學開幕,吸引了來自國內外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631萬人報名參賽。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如何提高他們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是「促進創新驅動創業、創業引領就業」的核心關鍵,也是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核心環節。

就業與疫情令我國社會壓力交織,各界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疫情衝擊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意願的狀況究竟如何?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究竟是什麼?對創業風險的主觀感知究竟怎麼樣?

筆者領銜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疫情期間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綜合調查」課題組,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課題組與長沙雲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錦成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20年4月到6月對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高校應屆畢業生展開隨機抽樣調查,共回收學生樣本數13767人,高校樣本數共55份。其中,有效學生樣本數13738份,有效高校樣本數55份。

本次調研對象有87%的樣本量集聚於21-24歲年齡段,其中22歲、23歲和24歲分別佔33.20%、31.70%和14.30%。大專畢業生、本科畢業生、碩士及以上研究生分別有1660人、11395人和683人。應屆畢業生樣本數據所在大學包納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重點高校、省屬重點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

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意願的狀況

從調研數據來看,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不考慮創業的比例佔50.44%;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累計幾年經驗再開始的比例達45.85%,希望畢業後就可以創業的比例為3.71%。

通過數據分析,課題組發現不同性別、學歷的畢業生之間在創業意願上存在顯著差異:相較於女性、本科及以上學歷、城鎮生源、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男性、大專畢業生、農村生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之前者,明顯分別具有更強烈的創業意願。

具體而言:男性畢業生創業意願顯著高於女性畢業生創業意願,考慮創業的男女性畢業生分別佔58.29%和45.62%,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積累幾年經驗再開始的男女性畢業生分別佔52.74%和42.73%,希望畢業後就可以創業的男女性畢業生分別佔5.52%和2.88%。

大專學歷畢業生選擇不考慮創業、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積累幾年再開始、希望畢業後就可以創業的比例分別佔7.05%、60.54%和32.41%,而本科畢業生、碩士及以上畢業生在該三項選項上分別佔3.32%、44.27%、52.41%和2.05%、36.46%、61.49%。城鎮生源畢業生不考慮創業的意願比農村生源畢業生高,分別佔52.71%和49.23%,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考慮創業意願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強烈,分別佔52.16%和48.37%。

課題組另外研究還發現,不同專業成績組畢業生之間在不考慮創業方面未呈現出顯著性差異,但在選擇畢業後就創業的畢業生群體中專業成績排後40%的學生明顯較專業成績排前60%的畢業生比例更高。在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積累幾年再開始的畢業生群體中,專業成績排前60%的學生明顯比後40%的畢業生佔比更高。

不同學科的畢業生在考慮創業意願上存在顯著差異,藝術學、哲學、農學、歷史學學科畢業生創業意願較強烈,法學畢業生創業意願最低。從數據來看,所學學科為法學、文學、醫學、管理學的畢業生不考慮創業比例明顯高於50.44%的均值,分別為59.26%、57.72%、53.99%、53.19%;所學學科為藝術學、哲學、農學、歷史學的畢業生不考慮創業的比例最低,分別僅為35.56%、39.13%、40.64%、42.42%。在畢業生創業意願較強的學科中,學習藝術學和農學學科的畢業生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積累幾年經驗再開始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57.16%、56.13%,高於45.85%的均值。學科為哲學、歷史學的畢業生是選擇希望畢業後就創業比例最高的,分別達到21.74%和9.09%,顯著高於3.71%的均值。

此外,研究還發現,相比於就讀於省級特色高水平學科(48.19%)和普通學科(49.82%)的畢業生而言,就讀於雙一流學科的畢業生具有相對更高的創業意願(50.86%)。雙一流學科畢業生也是希望畢業後就創業的比例佔比最高的,佔6.68%,超過3.70%的均值。

課題組通過對不同學校類型畢業生考慮創業意願展開進一步研究,發現藝體類高校畢業生創業意願最強烈,財經類和政法類高校畢業生創業意願最低。具體而言:不同學校類型畢業生創業意願由高到低依次為藝體類(61.94%)、綜合類(54.12%)、農林類(50.70%)、師範類(50.34%)、理工類(47.78%)、醫學類(45.69%)、財經類(39.24%)和政法類(36.60%)。畢業生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積累幾年經驗再開始比例最高的是藝體類高校畢業生,達57.46%,其次分別為綜合類(50.13%)、農林類(47.91%)、師範類(46.04%)和理工類(44.90%)高校的畢業生,高於45.84%的均值。希望畢業後就創業的畢業生意願由高到底依次是藝體類(4.48%)、師範類(4.29%)、綜合類(3.99%)、醫學類(3.03%)、理工類(2.88%)、農林類(2.79%)、政法類(2.61%)和財經類(2.29%)。

不同層次的高校畢業生在考慮創業意願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學校層次畢業生創業意願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職高專(66.43%)、普通本科高校(49.67%)、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9.49%)、全國重點高校(46.88%)、省屬重點高校(45.68%)、一流學科建設高校(43.12%)。有創業想法但希望積累幾年經驗再開始的畢業生所在學校層次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職高專(61.57%)、普通本科高校(46.19%)、全國重點高校(43.03%)、省屬重點高校(42.08%)、一流學科建設高校(40.31%)、一流大學建設高校(39.93%)。希望畢業後就創業的畢業生所在高校層次由高到低依次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56%)、高職高專(4.86%)、全國重點高校(3.86%)、省屬重點高校(3.60%)、普通本科高校(3.48%)、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81%)。

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課題組調研發現,在有創業意願的畢業生中,有創業項目的比例僅為13.72%,沒有創業項目的比例高達86.28%。其中,在有創業項目的畢業生中,僅有1.75%的畢業生有創業項目且已申請註冊公司,還有11.97%的畢業生有項目但未具體實施。在沒有創業項目的畢業生中,有高達57.42%的比例僅有創業想法而無創業項目,28.86%的畢業生沒有創業項目,但有目標。據此分析,課題組認為,在有創業意願的畢業生中,幫助佔八成以上的畢業生找準創業項目,幫助一成以上有創業項目但未具體實施的畢業生有效達成創業實踐與轉化尤為重要。

在已有創業項目的畢業生中,其創業項目的主要來源結構為:其他(33.01%)、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8.91%)、家庭企業(13.13%)、企業合作項目(12.91%)、各類創業大賽項目(8.34%)、學校孵化項目(3.70%)。課題組進一步對選擇「其他」項的畢業生展開追蹤訪談,發現「其他」主要集中於「網絡宣傳項目」「朋友合夥項目」等。

課題組進一步對項目來源結構的畢業生群體差異展開分析,發現在企業合作項目、家庭企業項目、各類創業大賽項目方面作為創業來源項目,男性比女性更具優勢。

我國高校有創業意願畢業生面臨的主要創業困難由高到底依次為:缺乏啟動資金(24.45%)、缺少有力指導(18.62%)、沒有技術支持(16.14%)、沒有創業夥伴(15.13%)、缺乏創業場地(13.43%)、行政審批手續繁瑣(7.05%)、家庭不支持(4.95%)與其他(0.23%)。

通過分析,課題組認為:缺乏啟動資金、缺少有力指導、沒有技術支持、沒有創業夥伴佔據了整個畢業生創業困難的七成以上。由此可見,資金、經驗、技術和團隊是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面臨的主體性困難。

在畢業生最需要提供創業幫扶方面,由高到低依次為:資金支持(28.56%)、提供創業諮詢指導(23.01%)、政策宣傳(17.78%)、簡化審批手續(16.37%)、提供孵化基地(13.70%)和其他(0.57%)。通過分析,課題組認為,資金支持、創業諮詢指導、政策宣傳佔有創業意向畢業生近七成創業幫扶需求。

既然資金不足是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困難最高和最需要幫扶的創業需求,那麼課題組需要進一步摸清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資金來源情況。通過調研課題組發現,應屆畢業生創業資金來源由高到低依次為:個人籌集或合夥投資(35.22%)、家庭支持(28.19%)、其他(16.79%)、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9.59%)、政府和國家幫助(7.95%)、風險投資(2.26%)。可見,應屆畢業生創業資金主要依賴於個人與家庭,這極度依賴於個體或家庭的社會資本豐富程度,打破先賦性因素掣肘而有利於畢業生充分創業的社會化支持系統尚未完善。

另外,課題組通過對調研的高校樣本數據分析發現,疫情中有87.3%的高校為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指導課等促進就業的學習資源,近七成就業指導網課中專門包含有創業類課程。此外,畢業生對高校提供的就業創業政策宣傳中選擇滿意的比例也高達53.30%,一般為39.60%,僅有8.1%的比例選擇不滿意。應該說高校在畢業生創業方面重視度較高,畢業生滿意度也較高。但囿於65.6%的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專職)在5人及以下,課題組認為,這無疑與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高度複雜嚴峻的現實不相匹配,就業工作指導尚且捉襟見肘,創業指導自然難以要求更多。

因此,要提高創業指導的質量,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尤為關鍵,以取得就業指導相關資質證書(如GCDF、生涯規劃師、職業指導師、就業指導師等資格證書)的擁有比例為重要水平測量指標,課題組發現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隊伍擁有資質證書小於20%、20%-40%、41%-60%、60%-80%、80%以上,分別為27.3%、27.3%、14.6%、10.9%、20.0%。課題組據此推斷,六成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隊伍擁有就業指導相關資質證書的不足一半。鑑此,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隊伍的專職規模和專業化水平迫在眉睫。

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對創業風險的主觀感知

從調研數據總體而言,我國高校畢業生對創業風險的主觀態度較為理性,僅有1.42%的畢業生沒考慮過創業風險;有50.40%的畢業生認為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要謹慎;有31.98%的畢業生認為創業有一定風險,但年輕人應用於勇於嘗試,即便失敗也可重新再來;有16.20%的畢業生認為創業有較大風險,成功機率低,會造成很大身心壓力。其中女性畢業生總體較男性畢業生在創業風險感知方面表現得更謹慎,有52.48%的女性畢業生認為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男性畢業生僅佔46.79%。學歷越高,對創業風險的主觀感知越謹慎,碩士以上學歷認為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比例(53.99%)顯著高於本科(51.47%)和大專(44.39%)的畢業生。所學學科為哲學、歷史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的畢業生,較農學、理學、藝術學、教育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創業主觀意願方面更謹慎。

來自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重點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明顯比來自高職高專、省屬重點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創業風險預估方面更謹慎。 此外, 城鄉不同生源地的畢業生之間、家庭經濟是否困難的畢業生之間並未在創業風險主觀感知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

課題組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主觀感知創業失敗風險的來源由高到底依次為:市場風險(15.84%)、資金風險(15.29%)、競爭風險(13.47%)、成本管理風險(11.70%)、投資決策風險(10.34%)、信息風險(9.35%)、環境風險(9.31%)、產品資源缺乏風險(8.67%)、項目投資擴張風險(6.02%)。

總體而言,在疫情影響下,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風險規避更趨保守,公招公考和考研考博失利者復考意願較往年更為強烈,2021年考研統考預計總報名人數超過2020年。同時,數據顯示,疫情前後畢業生就業期待也更多流向了體制內單位。

課題組發現,在畢業生未畢業時僅3.7%畢業生選擇準備創業,但如果畢業時未成功就業,將會有8.2%考慮自主創業,未就業倒逼創業以應對就業的比例增加了4.5個百分點,並由此帶來更多新增的就業崗位。鑑於此,在新老畢業生就業壓力交疊的當下,採取一切積極有效措施「保就業」「穩就業」,綜合施策以促進畢業生成功創業以激發社會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我國在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已經採取了多項積極措施,這些措施不僅深化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也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支撐。目前,我國已建立了19個國家級的雙創示範基地,200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各示範校的專職創新創業教師達1.7萬人、兼職教師到4.2萬人,200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示範校建立了3400門創新創業教育的在線開放課程、6500多門「專創融合」特色示範課程,大學生選課人數達到了3400萬人次,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性創業知識結構。通過實施「彈性學制」「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製度」,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機制,示範校為206萬名大學生建立了創新創業成績單,5年間有3700多名大學生暫時休學創業,全面支持學生創新創業。此外,截至2019年10月,全國高校已打造2.8萬創新創業的線上線下「金課」,課程內容面向未來的「跨學科性」和「跨專業性」特徵明顯增強。我國還開設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今年全國有1088所高校的38000多個項目立項,參加立項的大學生有16萬多人,項目經費達到7.6億元,有效提高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

課題組相信:隨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探索與實踐,會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發展,真正培養在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作者:李濤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相關焦點

  • 李濤 等:新冠疫情衝擊下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實證研究
    圖源:圖蟲創意*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ID:ECNU_xbjk),作者:李濤、孫煖、鄔志輝、單娜 就業與疫情令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空前嚴峻。課題組於2020年4—6月持續兩個月對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展開疫情期間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綜合調查。
  • 高校畢業生創業現狀調查
    數據挖掘疫情下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現狀調查藝體類高校畢業生創業意願最強烈,財經類和政法類高校畢業生創業意願最低。資金、經驗、技術和團隊是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面臨的主體性困難。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如何提高他們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是「促進創新驅動創業、創業引領就業」的核心關鍵,也是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核心環節。就業與疫情令我國社會壓力交織,各界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疫情衝擊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意願的狀況究竟如何?
  • 暖心服務朝陽轄區應屆高校畢業生
    朝陽龍城區勞動就業部門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公共就業服務的重中之重,確保應屆高校畢業生儘快實現就業。據了解,2020年,龍城區接收應屆高校畢業生385人。龍城區勞動就業部門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宣傳政策,在街道、鄉鎮、社區公告欄、電子顯示屏滾動播出和隨時更新相關就業信息,發布47家招聘企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423個,並先後召開3場線下專場招聘會等各種暖心的舉措,為高校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取得了很好效果。截至目前,已經有159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據相關人員介紹,因受今年疫情影響,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較往年更為突出。
  • 關於疫情影響下地方性高校畢業生擇業就業觀念的調查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並舉做好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工作。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專題部署。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舉行了專題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介紹了促進高校畢業生相關政策的有關情況。今年暑假,我們青馬毅風實踐隊開展了疫情影響下地方性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觀念的調查。
  • 疫情下高校畢業生的抉擇
    「最難就業季」是公眾對今年我國就業形勢的一個形象比喻,而對於高校畢業生而言,當2020屆畢業生還在找工作與繼續求學深造中徘徊時,部分地區2021屆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工作已經開啟。值得注意的是,「最難就業季」已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  全球化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又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 拓寬就業渠道、減稅降費、提升服務——保障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貴陽市放大招
    「充分利用貴陽(貴安)大市場帶動大就業的作用,深挖就業崗位,立足貴陽(貴安),服務全省,促進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確保有勞動力建檔立卡家庭至少1人以上實現穩定就業……」來自貴陽市政府辦公廳的最新消息,貴陽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貴陽(貴安)穩崗保就業促進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874萬應屆畢業生疫情下的求職路
    除了湖北籍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外,疫情防控期間全國企業整體招聘規模縮減、部分企業招聘工作未恢復,讓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的874萬應屆畢業生遭遇「史上最難求職季」。據教育部網站5月12日消息,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各地開學複課及校園疫情防控、高校考試招生及畢業生就業等工作進展情況。
  • 874萬應屆畢業生,疫情下的求職路
    除了湖北籍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外,疫情防控期間全國企業整體招聘規模縮減、部分企業招聘工作未恢復,讓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的874萬應屆畢業生遭遇「史上最難求職季」。據教育部網站5月12日消息,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各地開學複課及校園疫情防控、高校考試招生及畢業生就業等工作進展情況。
  • 河南省兩部門聯合發文 幫助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記者8月28日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該廳與省教育廳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切實做好2020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保今年年底2020屆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與去年相當。《通知》要求省教育部門、省人社部門做好有就業意願未就業應屆畢業生個人實名信息的及時交接工作。
  • 新疆:應屆畢業生獲求職創業補貼
    ■關注大學生就業 本報訊(記者 蔣夫爾)記者日前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社廳了解到,新疆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目前已為1萬多名符合條件的2020屆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
  • 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難,怎麼辦?教育部為畢業生解憂患
    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有874萬人之多。受疫情影響,這些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教育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近日,教育部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因時而變,因勢而新,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指出:將採取拓寬就業渠道
  • 遼寧19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
    今年,遼寧應屆高校畢業生29.1萬人,截至7月8日,實現就業19.04萬人,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省人社廳與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等部門以及省內外高校密切協作,通過加強政策供給、多方聯動、精準服務、強化宣傳等措施,最大限度對衝疫情影響,實現就業率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穩步增長。
  • 遼19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
    今年,遼寧應屆高校畢業生29.1萬人,截至7月8日,實現就業19.04萬人,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省人社廳與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等部門以及省內外高校密切協作,通過加強政策供給、多方聯動、精準服務、強化宣傳等措施,最大限度對衝疫情影響,實現就業率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穩步增長。
  • 河南兩部門印發通知 幫助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本報訊(記者逯彥萃實習生楊珂)記者8月28日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該廳與省教育廳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切實做好2020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保今年年底2020屆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與去年相當。《通知》要求省教育部門、省人社部門做好有就業意願未就業應屆畢業生個人實名信息的及時交接工作。
  • 疫情下高校畢業生求職念起「穩」字訣
    閱讀提示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有874萬人,同比增長40萬人。面對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各地有關部門紛紛出臺政策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特殊時期,線上招聘等新手段層出不窮,「雲面試」廣泛應用。而疫情下,求「穩定」成為眾多畢業生求職優先選項。
  • 國家出臺暖心政策助力2020應屆畢業生就業
    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萬人,創歷史新高。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這場本就競爭激烈的人才大戰雪上加霜,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疊加影響,今年各大高校的就業率普遍同比下降,一部分原定出過留學的同學受國際疫情影響也全都暫緩或取消,使得國內就業壓力隨之增加,就業形勢複雜嚴峻。
  • 全市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32.1萬人 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籤約率72%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黃喬 實習生 胡原)8月12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人力社保局獲悉,今年以來,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穩就業、保居民就業工作,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2.1萬人,6月底城鎮調查失業率5.5%,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籤約率72%,全市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 疫情對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影響幾何
    據教育部、人社部共同公布的數據,202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在經濟形勢下行壓力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下,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受到了較大影響。面對疫情衝擊,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就業方式,也在發生著改變。
  • 調查報告|疫情後高校畢業生「就業求穩」傾向更加強烈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傳統行業尤其是服務業、中小工業企業、外貿企業等受到較大衝擊,部分從業者處於待業、失業狀態;企業招聘需求萎縮,應屆畢業生面臨巨大就業壓力,部分人才不得不降低標準或者改變求職計劃,以應對就業危機。
  • 應屆高校畢業生生活補貼
    政策內容對辦理戶口遷入手續(含長春籍)的應屆高校畢業生,首次在長創業或靈活就業的,可憑在長創業相關證明或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憑證、離校未就業證明,申請最長12個月的生活補貼,具體標準為:本科生400元/人/月、碩士研究生600元/人/月、博士研究生800元/人/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