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術》與《洋蔥閱讀法》比較
這兩周學習了兩本關於如何讀書的工具書。在現今社會,節奏快,都希望我們可以更快速度閱讀,更快速學習,能夠用最小成本換取更大收益。
這兩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要快樂讀書,在閱讀中學會思考,要把思考得出來東西記錄下來。
首先:都強調要快樂讀書,享受讀書樂趣。根據腦科學研究得知,我們大腦喜歡快樂,厭惡痛苦。
《洋蔥閱讀法》作者提出了遊戲化閱讀方式,把讀書過程設計成遊戲打怪升級過程,閱讀遇到難題變身成守關的boss,要打敗boss前提是要具備相應的讀書技能,和掌握正確攻略利器。通過了,很有成就感,沒通關,耶不會氣餒,只會想怎樣調整方式方法,找出boss弱點,打敗它。
《快速閱讀術》作者提出「流水式閱讀法」,仿如聽音樂般,期待邂逅那美妙旋律和歌詞,充滿好奇,為那份期待而蠢蠢欲動。同樣在翻閱前也在期待,期待在書中遇到那打動自己的1%。
打遊戲,聽音樂都是大腦喜歡的方式。原來讀書也可以如此般好玩,我們一直被教育要一本正經地閱讀,讀書如同做任務,簡單地和考試掛鈎,學到知識就是為考出好成績,應付考試,沒有想到是為自己讀書,提升個人能力,沒想到讀書也可以充滿徵服感,一本書是一場戰役,沒想到讀書也能這麼浪漫,一本書是一次邂逅。
第二,就是思考。
很多人存在閱讀誤區,讀書就是為了記住書上內容而讀。讀書正確姿勢是讓自己思考參與進來,努力讓自己在這本書有所收穫,有所啟發。
《洋蔥閱讀法》裡面提到RIA便籤閱讀法,還是《快速閱讀術》裡面作者創作的「呼吸閱讀法」,都要求讀書時候遇到有感悟地方,適當地停下來,用自己話語複述,或者是精準提煉出原文主旨。再來關聯自身經歷,經驗,寫下為什麼會有這樣感觸。其實這就是你的思考過程,和這本書發生關聯。
沒有思考,再怎樣死記硬背也是記不住。我以前讀書時候,有動筆寫筆記,畫思維導圖,初衷是讓自己記住書上內容,過段時間再去回憶這本書是講什麼的,斷斷續續的,大部分沒有記住。我覺得是自己記憶力不好,其實是我自己一直以來用錯方法。試圖看一遍書,畫一張沒經過自己思考的思維導圖,就記住書上所有內容。這是不可能的。沒有思考過東西,大腦感覺不到重要性,會自然而然忽略掉,就記不住咯。
怎樣才可以記住看完書上內容?就是下面要講的輸出。
第三,輸出才能最大程度上記住。最簡單輸出方法是《快速閱讀術》裡提倡的「呼吸閱讀法」一行採集,一行評論。遇到打動自己地方要用自己話語表達出來,形成圖文或者音頻或者視頻記錄。去分享交流,這才是真正驗證自己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分享得越多,你對知識點熟悉程度越高,理解得越透徹。
現在我讀一篇文章還是一本書時,都刻意使用書上方法,讓自己從中有所收穫,做成知識卡片,到需要運用場合拿出來試用和驗證。這樣才能真正達成閱讀目的,用獲取知識改善現有狀態,讓讀書成就更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