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鍾燦、曾志朗、李定國、彭宗平等兩岸科學界「大咖」集聚一堂,卻甘當綠葉,原來主角是……
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頒獎典禮在臺北舉行
兩岸攜手,共同提升中文科普影響力
7月10日,臺北市「中研院」物理研究所一層演講廳,「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中研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定國、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彭宗平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等兩岸科學界「大咖」集聚一堂,共同揭曉了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的獲獎名單。
本屆評獎活動自去年開始啟動,期間經歷了徵集、初選、複評、決選等一系列環節,最終評選出了原創類和翻譯類科普書的金、銀籤獎共4本,佳作獎15本和青少年組特別獎兩本。
「這個活動的目的就在於,鼓勵更多作者和出版社參與到科普創作中,讓更多人接觸到科學知識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也滿足社會公眾對於科學知識的需求。」該獎項的主辦單位——吳大猷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吳成文說。
跨國組合作品獲原創類金籤獎
「很高興我們的《徵程》一書獲得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的金籤獎,這對我們作者來說,是很大的榮譽!」得知自己參與創作的《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獲獎後,遠在北京的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特意囑託《中國科學報》記者代他在頒獎典禮上表示興奮的心情和謝意。在兩個多月前,這本書剛剛獲得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第11屆「文津圖書獎」。
《徵程》的作者是一個跨國組合,三位作者分別來自加拿大、中國和澳大利亞,他們從脊椎動物5億多年的演化歷史中,精心挑選出15個最具代表性且發現於中國的動物群介紹給讀者,在每一個章節中,作者都會先講述該動物群的發現歷史,然後介紹動物群的明星物種,最後總結對該動物群的研究意義。該書以準確詳實的科學內容、中英文雙語的獨特裝幀設計和大量精美的圖片,獲得了權威專家和普通讀者的青睞。
「在討論《徵程》這本書時,評委對將金籤獎授予它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沒有異議。可見,大家對這本書評價之高。」作為決選評委參加最終評選工作的歐陽鍾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大陸地區在考古學研究方面有很多優秀的成果,《徵程》這本書把這些成果表現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介紹給讀者,既有科學深度,又有可讀性,是優秀科普作品的典範。」曾志朗評價說。
得到決選評委一致讚賞的還有獲得翻譯類金籤獎的《人類大歷史》,這本書敘述了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堪稱有趣又有料,翻譯的文字也流暢優美。「在這個信息繁雜的時代,書籍能夠讓我們靜下心來去思考,這是一件幸運的事情。」該書的譯者林俊宏說道。
寧願不吃飯,也要討論充分
對於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歐陽鍾燦並不陌生,他曾幾次參與中國科學報社組織的該獎大陸地區的遴選工作,但今年作為決選評委到臺北參與評選還是首次。在獎項的評選過程中,評委們權威的科學背景、深厚的科普底蘊和嚴謹認真的態度,讓歐陽鍾燦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這些正是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有力保證。
「這個獎項邀請的評委都是兩岸科學界不同領域資深的科學家,最終決選時的幾位評委同樣也是如此。而且難得的是,他們自身全都是科普作品創作者,所以對於參評作品的科學性和可讀性把握得非常精準。」歐陽鍾燦說。
最後的決選評委陣容除了物理學家歐陽鍾燦外,還有四位「中研院」院士,包括天文學家李太楓,莊小威的導師、物理學家沈元壤,從事分子遺傳學研究的黃秉乾以及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權威專家曾志朗。
「決選會議那天,我們差點連飯都不吃了。」曾志朗笑著說,「那天真的討論了很長時間,也討論得非常激烈,大家都充分表達了對每一本書的觀點,有爭議的就討論,直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評委們看書看得特別仔細,以至於說到相關內容,就能立刻說出在書的哪一頁。有評委還動員自己的夫人一起看,以便相互討論。」歐陽鍾燦感嘆說。
最終評選出金籤獎和銀籤獎的過程並不容易,因為進入決選階段的科普書質量都很高。「比如《魔鏡——埃舍爾的不可能世界》,將視覺、藝術和人的認知結合起來,立意非常好。如果內容能夠再深入一些就會更好。」曾志朗說。
在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的評委看來,一本優秀的科普作品,需要紮實準確的科學內容,能正確引導受眾的科學態度,而不僅僅是緊追熱門事件、拼湊網絡資料就可以的。評委的嚴格把關為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樹立了一個高門檻,也保證了獲獎圖書的高質量。
兩岸交流日見成效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自2002年首次舉辦,到如今已歷時14年。今天,這個獎項在兩岸的影響日趨擴大,參評踴躍程度也在不斷提升。
作為合辦單位,中國科學報社為本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在大陸地區共徵集到262種著(譯)作作品。4月15日,中國科學報社邀請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召開複評會議,經過認真討論和兩輪投票,最終選出6本原創著作,3本譯著,3本(套)少兒科普圖書,作為大陸地區的代表作品進入決選。
「當今社會,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應該把科學普及放到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兩翼。科普已經不再只是媒體等科普工作者的職責,而是科學家團體應當承擔的義務。」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副社長劉峰松說。在他看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正是這樣一項工程。「她把科普推廣和閱讀推廣有機結合起來;她是這樣一個紐帶,用評獎的方式在寫書人、出書人、讀書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渠道;她是這樣一座橋梁,連接了海峽兩岸出版社、創作者與讀者,為社會推薦傳送優質精神食糧。」
事實上,在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以及其他科普交流活動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的科普交流日益密切。「此次獲得原創類銀籤獎的《草木緣情》,作者潘富俊來自臺灣,出版社則是大陸的商務印書館。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組合。」吳成文說,「這說明兩岸的科普力量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合。我們兩岸攜手舉辦這個評獎活動,就是為了一起努力,共同提升中文科普書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這種努力正在不斷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