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到底是選擇省外好還是省內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想法不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想法也不同,正如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選擇省內讀大學還是省外讀大學,無分對錯,只是因為客觀條件、所處環境和個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我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過本省的院校,全部填的外省。從南到北,一個比一個遠。
關於報離家遠一點的大學,我有自己的三點思考:
從小學到到高中我都沒有離開過本省,就像坐井觀天的青蛙,觀察世界的窗口十分有限,而選擇就讀大學的城市正是一個好機會,讓我有機會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如果選擇省內的學校,在工作的時候我也會優先考慮本省,那時我也就沒有什麼機會再去外面感受風土人情了。
作為北方人,我已經熟悉了北方的的人和物,但我對北方以外的地方感到好奇。我曾無數次幻想過南方的天是不是更藍,南方的水是不是更清。即使他們是一樣的,我也要眼見為實。世界那麼大,想出去看看的好奇心驅使著我掙脫家庭的束縛。
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可是我也習慣了服從於安排。父母總會把我的的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我只需要遵從,生活就會過得很舒坦。但是這種舒坦和安逸也會抹殺我向上的積極性。
所以,報考外省大學的想法並不是突然升起來的,而是一點點薰染凝聚而成,最終在我的思想中生根發芽。
另外,有一個故事對我的影響很大,它告訴我:人目前的樣子是由所處環境決定的。
秦國的丞相李斯少年時家境貧寒,貧苦經歷使他的人生始終蒙著一層自卑的陰影。年輕時候的李斯憑藉著聰明、好學,被鄉人舉薦為家鄉小吏。因為善於思考和總結,辦事幹練,深得當地百姓的讚許,但他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
看著郡守駟馬高車的豪華生活以及頤指氣使的官僚派頭,與李斯妻兒老小的貧寒生活,唯唯諾諾、稍有不順遂就要挨打欺凌的卑微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
為什麼會人與人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李密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觀察了老鼠的例子。
茅廁中的老鼠又小又瘦,毛色灰暗而且縮頭縮腦,膽小甚微。他們吃的是汙穢的糞便,見到人來就嚇得驚慌逃竄。
在糧倉看到的老鼠,吃著公家堆積如山的糧食,住著寬大舒適的房舍,沒有風吹日曬,沒有人來打攪,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毛皮油亮、碩大無比,看見人也不害怕。
同樣是老鼠,為什麼他們之間的差距這樣大,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
當把廁所裡的老鼠和糧倉裡的老鼠進行位置互換,三天之後他發現廁所裡的老鼠到了糧倉也開始吃糧食,慢慢的看見人也不害怕;而糧倉裡的老鼠到了廁所之後開始吃大便,看見人也顯得非常驚恐。
上蔡郡的李斯位居人下,看人臉色,受人管制。在上司面前,李斯永遠就是一個不被看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就像是茅廁裡面的老鼠,貧賤低下,任人欺侮。
顧「鼠」自憐的李斯不禁感慨萬千,「人有地位高下、尊卑之別,就像這老鼠一樣,全看你處在何等的環境」。
人放在不同的位置才能體現不同的價值,我不適合離家近。
我喜歡獨立自主、我喜歡遇到事情自己拿主意,但我同樣願意聽從父母的安排,當我離家近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有想要依靠父母的懈怠心理。
所以很多事情我沒有勇氣去做,就是因為我有了依靠,如果我把這種依靠無限放大,那麼最終我就會丟失我的勇氣。
在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城市上學,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獨立解決,沒有了父母親人的幫襯,也許最開始的時候會讓你焦頭爛額,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以前不能做到的,現在都做的得心應手,這就是成長。
俞敏洪以他的經驗之談,強烈的建議:「讀大學,能去外地就去外地,越遠越好,最好去大城市,父母千萬不要陪孩子念大學」。
選擇本省相當於選擇了生活的舒適圈,選擇外省相當於選擇一片新的天地。只有你走出舒適圈的時候,才能開始結識新的朋友,接觸不一樣的風土,領略不一樣的風景,有不一樣的體會。
要說人生什麼最重要,那就是經驗和感悟,這是任何人都教不了的。所以我果斷的選擇到外省讀大學。
雖然到省外讀大學有好處,但他也有不好之處。
所以有些學生選擇到外省讀書,但是因為忍受不了而中途退學了,這就得不償失了。
總結一下,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到外省讀書,如果家庭有優勢資源可供利用,那麼也就沒有人願意過東奔西走、漂泊流浪的生活,一切都是因為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