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炮轟」韓寒,語言暴力不是批判應有的精神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炮轟」韓寒:語言暴力不是批判應有的精神

  三重門之後,韓寒作為一個符號,便是用來站隊的。無論是誓死捍衛,還是垃圾汙水,都只是一種姿勢而已。

  中青報昨天刊發的《「天才韓寒」是當代文壇的最大醜聞》,可以視作中字號的媒體,對韓寒形象發力最狠的一次叫板。作者肖鷹直接省卻了近年來倒韓派、質疑派比對這位輟學青年成為文學青年的證據收集與論證過程,在批完電影《後會無期》是韓氏猥瑣、爛片無底線之後,直奔人格主題——無知、狂妄;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繼張鐵生和黃帥之後,第三個反智主義的英雄代表;與讀書無用論狂言妄語一脈相承;是利益集團聯手抵制將其撕破偽裝、曝光真身的質疑;要清理天才韓寒成名史,肅清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毒害極深的反智主義流毒。

  肖鷹檄文,其實激怒的不只是韓寒的鐵桿擁躉者,同樣包括在韓寒爭議中向來不選邊站隊的圍觀者,甚至包括不少媒體以及明確表示不願與這樣的批評者為伍的文化界人士。這些人,倒不是覺得韓寒批評不得,而是對這種批評的腔調,內心打了一個寒噤。

  韓寒再是什麼名人,讚美或者批判,都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但批判有底線,這個底線,便是法律所兜得住的人身攻擊。韓寒從輟學青年,到文藝青年、意見領袖、電影導演的轉變,他的才華夠不夠別人所贊的那麼美,確實有很多謎團未能解開,還有很多疑點沒有澄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人格可以不被尊重,人身可以隨意傷害。肖鷹的批判,已經超出了文化人應有的斯文境界,而是暴力詞彙的組合力量,它讓人再次領教了中國歷史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文化爆破」的聲音,比如撕破偽裝,比如肅清流毒,這些具有摧枯拉朽意味的語言暴力詞彙。這種久違的文風,令人不寒而慄。

  韓寒的電影爛不爛,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說什麼難聽的,都還在討論藝術。但韓寒的人爛不爛,在有關他是否代筆作假未有定論之前,則不是法律所允許用語言的暴虐來尋求快感的。如同作者肖鷹今天批判韓寒的作品,我們不會因為作者四年前曾經在遼寧日報的一篇專訪中表示過「韓寒是一位很好的社會批評家,其出色程度遠超過他作為作家的表現」,說過「郭敬明抄襲,韓寒反郭敬明抄襲,同是80後,兩人是不可能同日而語的」,便可以隨意下結論說作者一定被利慾燻了心,是在為代益集團所代言。四年時間的跨度,人是可以轉變對人對事的看法的,截然相左的情況也屬正常。人們可以質疑一個人的行為動機,但不能將批判的權利與武器,當成可以拿權利與武器進行批判,否則,正當的批判,反倒成了刀刀見血的文化暴力,粗俗有餘,理性不足,給社會徒添仇恨情緒。

  作為韓寒爭議的旁觀者,在我眼裡,那些拿著放大鏡在韓寒作品中尋找代筆的蛛絲馬跡、在別人眼中幾近病態的不折不撓地倒韓的人們,相對而言,要比運用輿論武器進行文革式謾罵的人身攻擊者可愛得多。前者至少還在找證據,而後者,直接就是戴帽子、打棍子,這種置人於死地的語言暴力,將文藝批判與社會批判的美感、秩序、底線等等斯文與尊嚴,都消遣在謾罵與羞辱的快感之中了。這樣的批判,對誰都是傷害,誰都不會有安全感。

  批判光有勇氣不夠,不能丟掉批判的精神,也就是法治與道德,說理與事實。不是所有的批判都有理。但是,有理的批判才有力量。否則,語言再暴力,都是貧乏的,只不過博了個眼球、抱得個大名而已。

 

相關焦點

  • 作家許知遠稱韓寒的勝利是民族的失敗(圖)
    韓寒 資料照片韓寒入選時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後,突遭「炮轟」,知名作家許知遠撰文《庸眾的勝利》,網友麥田撰文至少對我而言,韓寒是因為從2008年開始關注公共話題,才成為現在之韓寒;否則對我來說,韓寒和郭敬明並無高下之分。」麥田寫道。在文章第二部分,他的主題為「露餡」,在列舉韓寒幾次博文的觀點後,作者認為韓寒的話「不是理性的,但都是老百姓『愛聽』的」。
  • 劉再復:論語言暴力
    可見,文革中紅衛兵的語言方式最早源於創造社的這種上綱語言。這種語言暴力,經由以瞿秋白等人為指導的左翼文藝運動,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及至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把文學藝術當作與所謂的革命武裝並列的另一種軍隊,從而使「批判的武器」完全等同於「武器的批判」,文字語言完全變成槍炮似的物質力量。
  • 語言暴力對孩子影響巨大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你的肆意批判,可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過早接受語言暴力、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于謹慎、膽怯……而且,這樣的影響,對於孩子來說,是終身不可逆的。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幕讓我十分痛心。
  •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拉康雖沒有使用意識形態批判之類的概念,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可以轉換成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拉康認為「自我是他者」,人類的一切經驗和表達不是源於自我,而是植根於先於主體而存在的無意識語言結構。自我或主體從根本上說是分裂的,為了彌合這一分裂,人們不得不一再地被迫投入到誤認之中,這些誤認構成了原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
  •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請不要對我進行語言暴力,好嗎?
    語言暴力,會在孩子的心靈留下永遠的傷疤 非暴力學研究創始人甘地,就把暴力分為兩種,「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前者是使用武力,對身體造成傷害
  • 愛智慧 論語言暴力(劉再復)
    這種語言暴力,經由以瞿秋白等人為指導的左翼文藝運動,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及至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把文學藝術當作與所謂的革命武裝並列的另一種軍隊,從而使「批判的武器」完全等同於「武器的批判」,文字語言完全變成槍炮似的物質力量。
  • 韓寒肉麻吹捧日本AV女優 被指很黃很暴力(圖)
    韓寒成為輿論與網絡爭議的焦點。在發表文章拒絕道歉之後,事情又有新進展,有網友借松島楓博客上出現限制級圖片為由,認為其博客並非韓寒所說的那麼乾淨,而韓寒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否認自己「很黃很暴力」。韓寒稱,他看過的AV(成人影片)並不多,然而松島楓卻一直是他非常欣賞的日本女星,甚至超過了小澤瑪利亞(另一AV女優)。  韓寒在文章中稱,他最討厭那些一邊下載毛片看一邊罵女優的人,當談及自己的偶像,韓寒一度用了這樣的形容詞:「松島楓身上閃耀的人格魅力是充滿情懷的。」
  • 錢江晚報:馮驥才:時代終結,鄉關何處,他們全要換乘另一班車
    馮驥才近影。有評論家說,《藝術家們》是馮驥才的「精神自傳」,也是他的另一本「個人文化史」。這不能給銀行卡裡帶來多少數字,但可以讓人更自信,讓人更有精神的富有感,更少社會上的世俗的煩惱。《錢江晚報》:我們接著上一個問題繼續說,時間在向前走著,一代新人換舊人,各領域如此,藝術和文化的潮流也在變化之中,藝術家是否非得保持純粹?賣個畫,讓自己日子過得好一點,難道不是無可厚非嗎?楚雲天對賣畫的看法和保留,是否正是您自己的觀念?那麼您認為藝術家們在消費時代,最必需堅守的是什麼?
  • 「韓寒事件」:作為政治的商業主義
    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石力月指出,我們需要回到具體的社會情境之中去看待韓寒現象的生成。 該學者指出,韓寒與「重返政治」的商業主義有著緊密的關聯。韓寒最初是以「反教育體制」的面目進入人們視野的,這既表現在其高一復讀兩年後退學並在「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以後拒絕高等教育,也表現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對於現行教育體制的批判。
  • 新批判理論: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含思維導圖)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行補充和修正的策略主要有三種: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在馬克·波斯特的《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中,以福柯與這三者的關係進行了梳理。圍繞著「福柯與薩特」、「福柯與讓·鮑德裡亞」、「福柯與弗洛伊德和拉康」為核心的三個問題,闡明了福柯為何是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沿著這一脈絡,我們可以理解新批判理論的一些重要思想派系和爭議,從多角度理解批判理論的發展。
  • 西安網評:遠離語言暴力,讓家庭氛圍和諧溫馨
    李兆清  有研究機構對多個平臺上搜集到的5000多條有關家庭語言暴力的內容做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分析發現,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中,父母是絕對的主力軍,學習成績是惡語相向的主要焦點之一。(《光明日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一種藝術,人們說話的時候應當考慮聆聽者的感受。
  • 錢江晚報總編輯鄧崴:讓內容和服務與用戶價值相匹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杜亞慧11月26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2020中臺戰略發布暨齊魯新媒體黨建智庫成立儀式在濟南舉行。來自中國晚協、全國主流媒體、學界、網際網路公司等領域嘉賓會聚一堂,共同探討媒體融合轉型新路徑。
  • 錢江晚報攜手今日頭條 成立自媒體「創作與交流實踐基地」
    昨日,「錢江晚報·今日頭條創作與交流實踐基地」在杭州正式啟用。這也是雙方聯手打造、浙江唯一的自媒體內容孵化器。  錢江晚報和今日頭條將充分整合雙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為創作者賦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內容獨角獸。
  •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但當語言,成了針對孩子的暴力,那將是無法彌補的災難。卻不曾想,語言這種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譁眾取寵罷了。語言暴力怎麼可能傷害到孩子身體呢?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 語言暴力,折射危險的關係
    近日,9歲女童章子欣遇害事件引發的一些網絡效應,觸發了我對語言暴力的思考。語言暴力這個專業名詞,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它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組合詞。「語言」,本身是文明、進化的象徵,而「暴力」,則是野蠻、原始的標誌。兩個味道相反的詞搞在一起,給人「偽文明」或是「進化不能」的感覺。
  • 丈夫頻施語言暴力 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
    (原標題:丈夫頻施語言暴力 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 重慶晚報訊 因為丈夫不斷對妻子張女士進行辱罵和威脅
  • 新民晚報數字報-校園欺侮,別忽視「語言暴力」
    初中生是高危人群  虹口區一份針對該區小學、初中、高中、職校6507名學生開展的校園暴力基線調查曾顯示,自述過去6月遭受欺侮行為的學生人數佔17.83%,語言欺侮行為報告率為15.32%。在不同類別學生遭受到的語言和軀體欺侮行為中,男生遭受欺侮行為的發生率為21.32%,女生為14.11%。
  • 讓孩子遠離家庭語言暴力
    在其選登出來的43條留言中,80%以上提及家庭成員之間的語言傷害。數據顯示,在家庭語言暴力中,「貶低」性質的語言出現次數最多。在施暴者面前,受害者所說的話是「廢話」,做不好事情是因為「笨」「活該」,受害者進行申辯,就會被認為是「胡說」「頂嘴」。 諸如「不要臉」「去死吧」這樣的語言,也會從關係最親密的家庭成員口中說出,並化為刺向親人的利刃。
  •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 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語言暴力怎麼可能傷害到孩子身體呢? 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後批判你的那個人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批判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裡,時常苛責自己。
  • 語言暴力也是家暴|面對語言暴力你需要反抗
    家庭暴力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大部分人對於家庭暴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武力」的範疇,說直白點就是動手打人了,才叫做家暴,但事實上並不是,家庭暴力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語言暴力其實也是家暴的一種呢,那麼你知道什麼是語言暴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