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愛狗,並將它們帶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能看見狗狗的身影。眾所周知,訓犬是一項複雜耗時的工作,將狗訓練成演員更是一件難事。然而,計算機生成圖像(CGI)技術卻可以簡單製作出「狗演員」。當大屏幕上活靈活現的狗狗形象成為計算機代碼數據時,一切會怎樣?
《野性的呼喚》用CGI技術代替真狗
在加拿大的荒野裡,一位名叫桑頓的老人和一條叫巴克的狗坐在小木屋的屋頂上。一人一狗經歷了漫長的旅程,方才稍稍得以獲得片刻的寧靜。巴克在森林裡遇到了一群狼,它被一種原始的衝動所徵服,它想要回歸野性,回到狼群中。然而巴克深愛主人,始終和狼群保持著理性的距離。溫暖的夏夜,小溪水潺潺流過,忠犬依偎在桑頓的懷裡,桑頓攬著巴克,感到欣慰又憂傷。
這一幕劇情來自最新版《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據悉,該影片改編自傑克·倫敦(Jack London)於1903年完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深受人類文明教化」的貴族聖伯納柯利犬巴克經歷殘酷磨難,最終回歸原始狼群的故事。小說以「生存」為主題,寫的是狗,卻暗指人類社會。自小說發行以來,人們多次嘗試將其改編成影視作品。1935年,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與一隻體型龐大的聖伯納德犬共同出演了《野性的呼喚》首部電影。1972年,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與萊昂貝格犬將小說再次搬上了大銀幕。
2019年,《星際寶貝》和《馴龍記》的導演克裡斯·桑德斯(Chris Sanders)執導了最新版《野性的呼喚》。其中,哈裡森·福特(Harrison Ford)飾演桑頓,但在演職員表中卻看不到巴克的名字。事實上,如果你在拍攝小木屋那場戲的現場,你會看到福特扮演的桑頓仍舊一副飽經風霜、孤苦無助的樣子,但躺在他腿上的並非忠犬巴克,而是一位身著特殊服飾的成年男子。這是因為巴克的角色已經外包給了CGI,用特效重現出狗狗的樣子。
實際上,在好萊塢,CGI技術已被運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用於在銀幕上重現那些不存在於現實生活、只屬於小說的生物。比方說外星生物、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人猿星球上的靈長類動物等等。然而,在最新版《野性的呼喚》中,劇組卻選用CGI技術代替真狗表演。《衛報》對此評論道,此舉輕視了犬類在人類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作用。
狗狗演員的歷史比你想像的更久
據悉,電影中犬類的歷史和電影本身一樣古老。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在影片中,一條歡快的獒犬在長達46秒的捲軸上跳躍了20秒,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電影史的一部分。盧米埃爾兄弟1897年的電影《Le Faux cul-de-jatte》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一隻流浪狗在鏡頭前抬腿撒尿。
在20世紀頭幾十年間,隨著電影業與好萊塢電影製片廠的整合,狗狗繼續出現在各類電影中。它們不再是影片中的消遣,而是真正變成主演角色。事實上,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好萊塢最著名的「狗明星」是一隻名叫任丁丁(Rin Tin Tin)的德國牧羊犬。它總共主演了23部電影,這些電影都非常賣座,甚至不止一次地使得華納兄弟免於破產。據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李·鄧肯(Lee Duncan)從被炸毀的戰壕中救出了任丁丁。戰後,鄧肯收留了這隻德國牧羊犬,餘生都用於陪伴它、訓練它。
▲鄧肯與任丁丁。
任丁丁之所以能在好萊塢大獲成功,部分原因歸於當時的無聲電影時代。詩人卡爾·桑德伯格(Carl Sandberg)曾在《芝加哥每日新聞》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任丁丁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生命的力量,它甚至稱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啞劇演員。」
▲卓別林與狗共同拍攝。
▲湯姆·漢克斯與鬥牛犬。
▲《101忠犬》原型。
在任丁丁之後,更多的狗狗加入了電影拍攝中。在《綠野仙蹤》中,桃樂茜的凱恩斯犬託託和主人一起經歷了奇幻的旅行;《回到未來》裡布朗博士的牧羊犬愛因斯坦成為了第一個被送上太空的動物;2007年,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狗主演」秋田犬更是收穫了大批觀眾的眼淚。
▲凱恩斯犬「託託」。
▲秋田犬「小八」。
「狗演員」:可愛與隱患並存
人類樂於看到犬類在銀幕上的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狗演員」們也會給拍攝帶來不可預測性。眾所周知,訓犬工作複雜而耗時,狗狗們不僅要學習劇本定製的行為,還要與其他人類演員建立聯繫。即便是在最專業的拍攝片場,訓練最有素的狗狗偶爾也會表現出一些原始的欲望。任丁丁曾在高塞拉斯山脈拍攝期間襲擊了一隻豪豬,在扭打中,豪豬抓破了任丁丁的臉。直到任丁丁臉上的疤痕痊癒,劇組才重新開始拍攝,影片進度因此受到影響。
據悉,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已出臺嚴格的指導方針,為拍攝現場的動物們設定了一系列行為規範。如今,美國人道協會(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將這些規範寫進《電影媒體中動物安全使用的指導方針》(Guidelines for the Safe Use of animals in Film Media)中。此外,一些動物保護組織也密切監控著電影行業,避免出現虐待動物的現象。2017年,電影《一條狗的使命》上映前,一支關於德國牧羊犬在水中掙扎求生的視頻走紅網絡。在視頻中,落水的德牧驚恐無比、反抗激烈,但仍然被訓練員趕入水中,目的是為了拍攝片中狗狗救落水小女孩的戲份。善待動物組織(PETA)呼籲公眾抵制影片《一條狗的使命》,IMDb評分也被刷至1分。影片出品方、發行方安培林娛樂和環球影業對此進行調查,並取消了首映禮和新聞發布會。
CGI技術終究缺乏情感
《衛報》認為,或許是為了避開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導演克裡斯·桑德斯才選擇用CGI虛構出《野性的呼喚》「狗主角」。據了解,巴克的原型來自於桑德斯和妻子收養的聖伯納柯利犬。巴克的動作由著名的「生物演員」特裡·諾特裡(Terry Notary)表演,他是電影界許多CGI動物背後的「隱形代理人」。
不過,有人認為,無論CGI技術多麼高超,也無法還原動物真正的特徵。據悉,《野性的呼喚》提供了狗的世界觀,講述了一個由動物慾望驅動的故事,這種情感只有真實的犬類才可能表現出來。「CGI技術做成的巴克在視覺上很有吸引力,但卻沒有在情感上打動我的地方。」《衛報》評論員寫道。「就像導演馬丁 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對漫威系列電影的評價,這些充滿CGI技術的影片,僅為觀眾提供了『試聽娛樂』,終究缺乏情感共鳴。」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