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這麼久,新專輯主打終於來了。比較意外的是,大多情況下,林俊傑會把這種「鋼琴+弦樂+電聲樂隊」的Pop Rock歌曲安排在第二、三波主打的位置(比如《修煉愛情》《黑夜問白天》),第一主打則是具有較強的新意或者是體現專輯主旨的作品(比如《新地球》《不為誰而作的歌》),因此這樣一首《交換餘生》作為第一主打確實讓我感到意外。
相比之前的幾首單曲,綜合質量(作品新意、技術含量、內容表達等方面)稍弱於《我們很好》和《將故事寫成我們》,比其他幾首要好些,算是林俊傑水準在線的保守之作。
我花了一個多小時扒這首歌,下面來從各個角度講解/點評《交換餘生》——
先說作曲:
交換餘生(主旋律)
整首歌為D大調,情緒的遞進感做得蠻不錯。
像林俊傑的很多歌一樣,善於混用關係大小調的和聲色彩來增強迂迴的敘事色彩。1-2小節用以D-G-A-F#m7-明確了大調色彩,3-4小節則以五度圈承接(Bm7-Em7-A----)。而5-8小節則有著較強的小調色彩,第5小節和弦並未回到D,而是接了3級和6級兩個小和弦來回切換,用自然小調色彩讓情緒陷入短暫的惆悵感,(但是旋律音域一下子跳得太多)7-9小節低音上行(E-F#-G-A-)有著逐漸走向光明的向上感,主旋律裡三連音的運用很加強了「行進感」。
前9小節的譜子中,從和弦的色彩以及演唱的音域來說,我們可以把1-4小節劃分成主歌(那這算林俊傑的Pop Rock裡最短的主歌了),而5-9小節劃分成預副歌;但如果從律動特點來說,這八小節有一組標誌性的律動,就是紅框所框出的「弱拍16分音符,連線到強拍上」,5-9小節像是對1-4小節的自然承接而並不像是另起一段。(這裡見仁見智,不用死板地摳到底哪個對)
副歌的和弦就是林俊傑非常常用的4536251和弦走向,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值得說的是,主旋律有著算是值得品味的對比,這對比包括三重:
主歌和副歌律動特徵的對比;副歌單個樂句之內律動特徵的對比;副歌前半段和後半段旋律發展方向的對比。仔細看譜面起拍子的位置,你會發現主歌大部分旋律是在強拍上起唱,而副歌相反地全部在弱拍上起唱,讓主歌和副歌有著顯著的差異而更具層次。
副歌標誌性的律動是弱拍十六分音符切入,到下一小節強拍時變成了一個個彈出的連續四分音符(「交換餘生是——我——非——我——」),雖然這點在技術上很簡單,但這樣顯著的對比讓這個段落的聽感在緊湊和舒緩之間來回交替。
旋律線也是有意思的——「是我非我(mi la re sol)」的對五度下行的模進作為特徵,配合這個舒緩的律動,很柔和優雅;而「幾經轉折(mi la re sol)」,相比開頭那句,la和sol兩個音向上翻了八度,變成了對四度上行的模進,變得向上而有力。整段副歌在多次重複中變化,塑造了很強的對比,也是寫得很嚴謹而有章法。儘管副歌旋律稍顯保守,但也流暢、具記憶點。
橋段以極具律動較為鮮明、音程緊湊的旋律託起情緒螺旋上升,這也是林俊傑的歌曲裡多次出現的手法了(比如《那些你很冒險的夢》《零度的親吻》《Too Bad》)。
說說編曲
這個編曲裡讓我覺得比較亮眼的是前奏,除了電聲三大件和弦樂式常規操作外,能明顯聽到兩個不同的合成器音色,此外D-Am-C-G-這組和弦實在是很難想到,配合用到的音色,有股整個時空發生波動的感覺。
但是前奏之後的部分裡基本是鋼琴+弦樂+電聲三大件,總體中規中矩地襯託人聲部分,前奏的合成器沒有在之後在出現以形成呼應,讓我覺得是不小的遺憾。
說說作詞
易家揚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作詞人,《遇見》《單身情歌》《記得》《修煉愛情》都是我很喜歡的詞作。
《交換餘生》這首歌的歌詞給我的感覺是有關於「幻想」與「愛」兩大主題的碰撞。歌詞中「平行世界」「時空」「蟲洞」「宇宙」等等都是科幻題材中常見的議題,但這首歌的重點顯然不是這些幻想元素,而是「愛」,整首歌的歌詞也是寫:身處在不同時空中,都對愛懷著的執著。
像「陰天過後總有續命的晴空」「日升換月落,真愛換寂寞」這樣的詞句也很具有易家揚的個人風格,對愛的描寫依然動人。
說說即將發行的專輯
從主打歌的文案中或許能找到新專輯主題的線索,目前來看,我還推測這是張討論「宇宙」、「生命」、「愛」幾者的專輯,抑或是將「愛」這一議題與不同「時空」聯繫起來。 這相比《新地球》討論的主題沒那麼新,但概念性會好做一點。
很多時候林俊傑專輯主打是體現概念/特色的,或者具有傳唱潛力的,不過就論音樂而言最具新意的一首往往會藏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