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師出高徒,這是自古代傳下來的一種教育理念,我們講:對於傳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麼,這樣一種理念是精華還是糟粕呢?
百度百科對此的解釋是:一絲不拘的好師傅或好老師,能教出本領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學生。
這在古代,算是屢試不爽的金科玉律。
書聖王羲之,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即使是冰凍三尺,仍然是筆耕不輟,從不間斷,直至用完了十二缸的墨水, 成就大家的地位。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其國文老師對他的作文要求非常的高,即使毛澤東的作文在進校時,已經名列前茅,但是這位老師仍然經常讓毛主席不及格。
周作人在《父親的病》中寫道:《中庸》《中庸》,打得屁股好種蔥」。先生的形象,就是「先生桌上必備有一塊戒方。學生如不守規矩,或背書不出,先生就用戒方打頭或手心,打破打腫,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很多名人,都是在嚴師的指導下,成就自身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但是,現在,情況很複雜!!!當前的教育,提出:賞識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能扼殺學生的思想等等一系列的教育新理念。這些跟嚴師出高徒的做法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衝突的!
其實,現在的高考工廠,哪一個不是嚴格要求,我的同事去某高考工廠觀摩學習,回來後說:他們的老師說,忙的連生孩子的空都沒有(第三者陳述,不負責考證)。更不要說學生了,可以說正是嚴格的要求,才有了這些學校的輝煌。
但是,現在除了這些比較出名的學校之外,一般的學校,對於學生都是區別對待。因為在嚴格要求下,往往會出現兩種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的不再說,就說差的,就如洪水一樣,宜疏不宜堵,嚴格要求之下,往往意味著事故。
當前的大背景下,嚴師也害怕。跳樓的,辱罵老師的,毆打老師的等等事件的發生,都跟教師的管理有關係,或者跟嚴格的要求有關係。教師的辭職信,一篇篇的在網上爆紅,不是他們想成為網紅,而是實在迫不得已!
我想成為嚴師,可我也怕成為嚴師,我是不是應該成為一名圓滑的老師!你呢?你想成為嚴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