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6日 09: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亮 盧莉莉
字號內容摘要:當前,中國高校智庫應在充分立足本國國情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知名高校智庫的優秀做法與成功經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模式,建立更加合理的運行管理機制,提升自身綜合水平,建設新型高校智庫。世界知名高校智庫遴選招收工作人員的方式公開化、渠道多元化,研究機構或企業的學者和專業人員、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政府卸任的官員、其他智庫的研究人員等都被包括在內。高校智庫的良好運行需要研究部門與行政部門的良好配合,應當重視輔助研究的行政部門建設,積極尋求高校智庫組織管理結構的創新改革。最後,中國高校智庫建設還應該重視內外部的人員交流,可以聯合所在地區內其他高校智庫建立高校智庫群,還可以定期與其他地區乃至國外高校智庫進行人員交流,以此促進不同智庫間的了解,讓智庫得以保持豐富的思想活力。
關鍵詞:高校智庫;中國;多元化;運行;政府部門;捐助;研究成果;科研;組織管理;交流
作者簡介:
中國高校智庫作為智庫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但相較於國外知名高校智庫,中國高校智庫整體水平仍處於較落後的狀態。當前,中國高校智庫應在充分立足本國國情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知名高校智庫的優秀做法與成功經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模式,建立更加合理的運行管理機制,提升自身綜合水平,建設新型高校智庫。
科研機制不夠完善
成果實用性尚不足
高效的組織管理結構。世界知名高校智庫多採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主要分為研究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研究部門包括常設的研究部門、研究中心和根據項目需求設立的課題組。前者通常是常設單元,課題組則是臨時設立,課題結束後自動解散。行政管理部門包括財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宣傳部門等。這種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形式打破了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嚴格的等級界限,部門之間得以進行通力協作,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運作環境。
靈活的人才管理與交流機制。研究人才來源渠道的多元化是科學合理地配置智庫人員的重要前提。世界知名高校智庫遴選招收工作人員的方式公開化、渠道多元化,研究機構或企業的學者和專業人員、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政府卸任的官員、其他智庫的研究人員等都被包括在內。智庫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人才交流順暢,極大地促進了智庫的高效運行,同時也使得智庫的影響力直接深入到政治決策核心。世界知名高校智庫之間還建立了定期互訪機制,藉此提升研究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多元化的籌資機制。世界知名高校智庫資金來源多樣,主要有高校機構建設撥款,政府的撥款和補貼,基金會的捐助,個人的捐助,企業或機構的捐款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的收入等,其中基金會的資金捐助通常佔到絕大部分。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渠道和社會投入機制是智庫獨立性的重要保證,是歐美高校智庫發展的根基。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大力開展新型智庫建設,一些高校智庫在國內國際的綜合影響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但其在運行管理機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組織結構機制較為落後。相較於世界知名高校智庫,中國高校智庫的建設起步較晚,仍處於初級階段。許多高校智庫依然對政府相關部門有很強的依賴性,傳統的自上而下治理的智庫組織管理結構與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社會要求日趨不符。
人員配置不夠合理。雖然當前國內主要高校智庫大都採用公開招聘的方式吸納人才,但招收的人員主要是名牌大學剛畢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這與跨學科、綜合性強的智庫研究不相符。中國特色的「旋轉門」機制也尚未成形,政府和智庫的人才交流有待加強。另外,國內很多高校智庫未能合理安排機構內部研究人員、行政管理人員與科研輔助人員的比重,並缺少專門負責與外界交流的部門或人員。這造成了國內高校智庫自身定位不夠清晰、工作人員分散、研究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導致智庫影響力難以充分發揮。
資金渠道過於單一。政府部門的撥款補貼、社會捐助和自籌資金是中國高校智庫的資金來源。其中,政府資助是中國高校智庫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相比之下,社會捐助和智庫自行籌集所佔的份額很少。近年來,國家對智庫建設越來越重視,對智庫的財政支持也相應地逐年遞增。不過由於目前尚缺少完善的社會捐助機制,缺乏合適的捐助渠道和方式,社會捐助在中國高校智庫的資金來源中所佔比例很低。此外,由於當下中國高校智庫規模和社會影響力尚待提高,高校智庫自籌經費也難有重大成效。
科研機制不夠完善,研究的實用性不強。首先,在現行教育體制下,中國高校智庫與政府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主要表現在前者既依賴於後者,又與後者缺乏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這直接導致了高校智庫對政府的決策需求缺乏相應的了解。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在中國高校智庫的科研中較為普遍。智庫的研究成果多為經驗總結或者是政策解讀和評估,與政府的實際需要存在較大差距,更缺乏前瞻性和預判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