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些人都博士想當高校教師,而是一種"職業規劃",相對來說,做一個科研工作者高校或科研所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相比高校的基數和人才引進數量,科研所能接受的博士還是少數。不過,近幾年企業引進博士更多,給的待遇更高,小西就有不少師弟、師妹進入企業,而且進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後地方還有額外的人才補貼。
高校教師引進的待遇,如安家費、科研啟動費、年薪等,關鍵是看博士的"硬通貨"(如SCI論文、C刊論文等)。2019年3月,工信部全國博士巡迴招聘-長沙招聘專場時,小西去看了下省內不少高校甚至提供一套90-120平的安置房,給予20-30萬元/年的年薪,國自科青年或有高水平論文的科研獎勵同樣不低。不過,985高校引人採用較多的"非升即走"模式,給予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待遇,五年內需完成考核任務量,否則就得走人,壓力還是不小的。
另外,博士引進時基本都會歸屬於某個團隊(課題組),個人發展和待遇和團隊也有不小的關係。大團隊內部競爭大,但是梯隊好、成員完善,容易出成果和個人職稱晉升。記得不管是學校還是課題組的許諾,有些是無法落實的,聽聽就好,尤其是口頭的。
因此,高校教師待遇差異性很大,只能說是"部分不好"。雖然近2年為"雙一流"建設,不少高校都在大量引進青年博士,但是引進人才標準逐步提升,這也是不少博士無奈"延期"或做師資博士後的原因。沒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就算能順利答辯畢業,也是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至於高校教師的辛苦,得看怎麼說吧!
沒有那份工作不辛苦的,尤其是自己想做個比別人出色。目前,不少高校都在推行"三定",即定崗、定編、定員。青年教師不論是否要求,都會"主動"選擇科研崗,課時任務要求比較少,才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課題、出成果,利於自己晉升和後期發展。這也引發過討論,青年教師是否只要會搞科研、發文章,而不用"會"給學生上課。小西之前也聽過幾個新博士的試講,師範類本科/碩士+名校讀博的博士授課的確要比沒有師範類院校經歷的博士授課好太多,的確是術業有專攻呢。
至於說的寒暑假,得看所在團隊和學校氛圍,平臺越好的學校老師越是"拼",根本不可能有機會享受寒暑假的。如3月自科基金提交之前,不少老師連周末都沒得休息,每天8點到校晚上11點、12點回家很常見,除了完成自己的"本子",還有團隊的。有機會晚上11點走進985大學的校園,辦公室內除了學生還有大量的老師在工作,寒暑假同樣如此。當然,高校老師的時間支配相對自由些,如暑假選擇7-15天帶家人出去走走,度假呢。
最後,小西想說博士畢業後的職業規劃很關鍵,讀研、讀博重來都不是逃避工作的藉口呢!畢竟,近些年博士延期率高達2/3,"高要求"不是簡單說說,慎重選擇啊。小西一直堅信努力都會有所回報,哪怕是讀博的經歷比較"坎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