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 AI科技大本營(ID: rgznai100)
過去十年,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從科技起飛到成熟更需要時間的積澱。然而從翟天臨學術論文造假到上海 CV 博導辱罵學生事件,從抵制愛思唯爾到質疑知網CNKI 涉嫌壟斷。
近來學界接連曝光的多起案件背後,我們不難看出:發表高質量雜誌或期刊論文,作為評價國內科研工作者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在規則建設完善方面與國內真實的科研發展卻是不相襯的。
日前,一篇標題為《26 億贍養費:27 個國外 SCI 雜誌 3 個月搶發 5 萬篇中國論文》的文章在朋友圈傳開。隨後文章刪除並在今天進行了更新(如下),
文中寫道:「2018年9-11月(僅僅三個月),中國學者發文量排名前39位的雜誌在三個月內總共刊發了約62508篇中國學者論文,體量驚人。據此預估這39個雜誌2019年中國學者發文量將達到25萬篇左右,並且預估中國學者必須繳納版面費4.2億(423465100.61元);可選擇性繳納5.5億,但具體有多少比例的中國學者選擇繳納版面費,暫時無法統計。如果100%的比例選擇繳納版面費,則2019年預估中國學者需向表中的39個雜誌繳納版面費10億元左右。」
儘管從目前來看,這家名為「艾普蕾」的「專注於學術不端報導」的公司所給出的數據究竟有大多的可靠性,然而我們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如今國內學術論文流向海外的情況確實存在。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實際上,此前國內科技期刊現狀的有關討論並不少。2018 年 8 月,據科技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院士指出「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
總結來講,國內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然後高質量論文的外流進一步造成國內期刊水平下降。
我們來看看人工智慧領域,根據去年 12 月史丹福大學、MIT、哈佛、OpenAI 等高校與企業公布的 2018 年度 AI Index 報告,按照 FWCI(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論文影響因子排名,美國的影響力依舊遙遙領先。美國作者發表的 AI 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比全球平均水平還高 83%。中國也有所增長,相比 2000 年,2016 年時,中國作者發表的 AI 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提高了 44%,但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導致中國優質論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國內科研成果和人才評價過於偏重 SCI 影響因子。」劉忠範院士指出。
例如,國內某高校「博士學位申請者在讀期間至少要在國內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 2 篇專業學術論文,或者在國內二級學科權威期刊以上層次的刊物上公開發表一篇專業學術論文,或有一篇專業學術論文被 SCI、EI、SSCI 收錄……」
科技界有這樣一種做法,先把自認為優秀的論文投給國際頂尖雜誌,被退稿後再投其他國外雜誌,最後一輪才投國內中文期刊。
而除了有著撰寫科研論文硬性任務的高校學生外,高校甚至中學教師、各個科研單位/機構都面臨著論文發表的壓力。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目前國內比較成熟和權威的有關期刊評價的機構有: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等。
除了我們日常聽到的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科學引文索引(SCI)之外,像美國工程信息公司的工程索引(EI)、美國科學情報所的科學會議錄索引(ISTP)也是國際上公認的主流科技文獻檢索系統。
那麼,論文是發國外期刊還是國內期刊?
為提升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2015年,五部委出臺了《關於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不少學者也在呼籲優秀創新性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上。
不管國內國外,投稿人都應該遵循認真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而不應該從功利角度出發,追求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力,忽視了科研本身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