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是那麼的溫文爾雅,他的性格正如在《春夜喜雨》中寫到的那樣潤物細無聲,並且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
然而,杜甫最偉大的性格還是憂國憂民,在他眾多的詩篇中,描寫大唐和人民題材的作品佔據很大比例,尤其是他的《三吏》、《三別》可謂史詩級的作品;一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反映出他對國家和人民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熱愛,這足以讓杜甫的光輝形象流芳千古。杜甫,是真正的屬於人民的詩人。
在唐玄宗天寶14年,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安史之亂,這場戰亂持續了8年之久,大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此時國家動蕩不堪,百姓變成了難民,人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而當時官職卑微的杜甫也成為了這群難民中的一員。之後杜甫一家歷經波折,逃往到四川蜀中避難,算是安穩下來。
雖然在書中,看不到戰亂,但是杜甫心中時刻都在牽掛著大唐和人民,牽掛著正在浴血奮戰的將士。
在一個中秋之夜,杜甫望著這輪明月,想起了當時在長安的心酸歷程,又盼望著安史之亂能儘快結束,大唐和人民回到正常的軌跡,自己也能早日回到家鄉。
想到這一切,他揮筆寫下了《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杜甫望著窗外,一輪明月高高地懸掛在天上,再看看屋內的鏡子,裡面也是一輪滿月。圓月象徵著團圓和幸福,可自己此時的思緒卻如同亂麻一樣,又如同一把大刀在心中亂切。
杜甫望著明月,想起了昔日關於吳剛伐桂的傳說,吳剛由於犯了錯誤被太陽神發配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樹,但是吳剛每砍一次掛花樹,其枝葉便又重新張回到樹上,過了許久也沒能砍倒桂花樹。此時的吳剛多麼想回到人間與家人團聚。
吳剛的妻子便讓他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玉兔和蛇飛到月亮上陪伴吳剛。
此時杜甫的思緒又回到現實中,在安史之亂後,他們一家由奉先逃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陝北流亡,最後暫定在成都居住。經過輾轉流離,通往家鄉的路越來越遠,思鄉之情卻越來越深。
此時,一輪明月將田間小路照耀得如同撒上一層白霜,林中棲息的小鳥正在梳理著羽毛。月光如水,明亮的仿佛白晝一樣,那輪明月分外清晰而明朗,似乎月亮上的玉兔都可以看到。
圓月緩緩地落下,江上霧氣沉沉,朦朧而悽美。此時杜甫聽到兵營裡,傳出了刁鬥催曉的聲音,這真是一個不眠之夜。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涼的月色照耀著漢家營盤。
從古至今,中秋時節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人陪伴在家人身邊享受這輪明月,有的人則是孤寂一身,背井離鄉,只得把酒問月,對影成三人。
在中秋佳節,祝福每個人都能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