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李玫瑾教授曾說,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考試。
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直秉承「苦什麼都不能苦教育」的原則,只希望孩子的成績更好一點。
可事實上,就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的行為其實就能看出來。
李教授的女兒在學生時代,就向媽媽明確表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而且怎麼學都學不好,沒辦法提高成績。
與普通家長的做法不同,作為媽媽的李教授並沒有讓孩子儘快提升數學成績,也沒有給她太大壓力,反而是支持她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
就在這種鼓勵方式下,李教授的女兒因為所學興趣,成為唯一一名從普通中學考進重點高中的學生。
這件事如果放在普通家長身上,大部分人的做法一定是想方設法幫孩子提升成績,從課前預習到培訓班必須安排得滿滿當當。
或許通過「填鴨式教學」孩子能取得一定成績,但多少學生用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方式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普通,甚至還要放棄自己的強項,還浪費了大量時間成本。
其實你的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通過3歲時的行為就能看出來,家長不必過於焦慮,或許你的孩子一樣有好前途。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判斷?
邏輯思維能力怎麼樣?一般來說,成年人很難理解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成年人更容易生活在既定環境中,很多問題也早已分出了對錯。
但對孩子們來說卻不是這樣,他們擁有比成年人更豐富的創造力,對很多問題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許家長理解不了,但你無法理解的見解,並不代表它就是錯的。
就比如很多孩子最初學畫畫的時候,家長看起來像「亂畫」,但在孩子眼中,這幅畫是有規律的。
可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只想讓孩子按「正確」的方法畫小狗、小貓、小兔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會被弱化,最後漸漸被成年人的既定想法框住,最終變成非常普通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3歲前就表現出了很多你無法理解的行為,對一些問題都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就說明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很棒,家長不必過多幹涉。
邏輯思維能力強,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幫助?邏輯強的孩子,在很多事上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用經常按父母的想法做事,相比沒有獨立想法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孩子更有主見,也懂得舉一反三,思維更靈活。
另外,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做事風格很嚴謹,他們很少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對待一件事也更理智,能客觀處理。
以上這些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及學習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最簡單的,有些思維能力差的孩子,答題的時候根本看不懂問題。
家長如何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3歲前的孩子主要以鍛鍊思維能力為主,比如有些小寶寶看到床上有自己喜歡的玩具,但由於身體太小,他們無法快速拿到。
有些孩子因為著急會求助於家長,但思維能力更強的孩子,他們會通過使用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找個小板凳,或者將被子毯子放在地上,自己順著工具爬到床上,最後成功拿到玩具。這個過程就說明孩子的思維能力非常強。
所以,孩子在3歲前家長最好以他們的動作邏輯為主要引導點,雖然前期孩子的行為雜亂無章,但慢慢的就會找到規律,孩子也會養成自己思考的能力。
有沒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孩子的求知慾是決定未來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
作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童年時期就是個「十萬個為什麼機器」,只要是他不懂的問題,一定會隨時提出問題。
為了兒子這個行為,達文西的父母特意學習了很多知識,就為了能及時回答他的問題,從生活日常到科學問題,必須樣樣精通。
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終於驅使他成為非常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這種精神,請不要嫌棄他們問題多,這都是將來學習的好苗子。
所以,當孩子在3歲前有問題多的表現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並給予正確的引導,及時鼓勵也會增加他們對學習的信心。
老輩人都講究孩子「3歲看老」,其實這句話並非迷信,是有很多道理的。
因為孩子在3歲前,很多行為都預示著他們的未來發展,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就可以向這個方向發展,就算以後不是學習的料,他們也能通過興趣獲得成功。
千萬不要認為「畫畫浪費時間」,感覺這與學習沒關係,家長要明白,無論多麼成功的人,他也不會面面俱到,什麼都非常精通,這是很不現實的。
所以,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先看他們是不是學習的料,強行為之只會毀掉孩子的天賦,現如今的成功也不只是學習一條路,好的前途,前期的方向才是最正確的。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你希望他們成為哪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