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餵藥
確實是一門技術活
文 | 軒軒媽
本文由親寶寶育兒原創首發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真是哭笑不得,瀋陽一位爸爸費盡心思給孩子餵藥。
視頻中,爸爸拿西瓜給孩子吃,媽媽在一旁質問:我讓你餵她吃藥,你怎麼給她吃西瓜?
爸爸揭開西瓜一層,下面露出了藥碗,滿滿套路,孩子喝下後一臉疑惑,但又不知道哪裡不對。
為了哄孩子吃藥,父母們真是煞費苦心!
不過笑歸笑,鬧歸鬧,孩子吃藥這件事真的一點都不能馬虎。
2018年,在西南部的一個村子裡,一位媽媽強行將8歲的孩子按倒在床上,強行捏鼻子灌藥,最後藥是餵好了,孩子也因為窒息一動不動了......
2016年7月,陝西榆林的一位患兒不肯吃藥,家長捏住鼻子強行灌藥,導致藥液吸入呼吸道發生窒息。
2015年5月,黑龍江大慶的一對年輕夫婦為了讓兩歲的寶寶吃藥,捏著鼻子餵藥,最終導致寶寶窒息搶救無效死亡。
醫生提醒,捏著鼻子餵藥不僅粗暴,會讓孩子有心理陰影,而且非常危險。
在捏鼻子的過程中,用力過度會損傷鼻黏膜,鼻腔分泌物也可能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而且,捏鼻灌藥,孩子掙扎得厲害,只能通過口腔呼吸,很容易引起嗆咳,導致藥物誤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
作為家長,也許你看了這些案例後,再也不會捏著孩子鼻子餵藥了。但兒童用藥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
下面的這些用藥方法,實際上也是錯誤且有一定風險的。小小的一個壞習慣,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讓孩子有生命危險,每一個家長都需要警惕。
擔心膠囊太大
把膠囊拆開餵
膠囊屬於眾多藥物劑型中的一種,比較常見的是軟膠囊和硬膠囊。軟膠囊就是我們給孩子補充維生素D用的那種劑型,可用剪刀剪開服用(腸溶軟膠囊和緩控釋軟膠囊除外);
硬膠囊則是對半的兩個「殼」套在一起的劑型,要直接吞服,不能拆開。
專門選個「殼」來包裹藥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有的藥品有難聞的氣味,聞之色變;有的味道苦,難以下咽,或者直接吞服刺激性比較大;
有的不太穩定,暴露於空氣、光線、水分中容易變質;
有的則是特殊的緩釋膠囊製劑,即一次吃進一天的需要量,然後通過膠囊上的特殊「緩釋元件」,讓藥物緩慢釋放達到治療效果。
以前一天要吃兩三次的,現在吃一次能保持一天,大大提高了用藥的方便性。
那麼,如果把膠囊拆開服用,一方面把藥物的弱點(難聞的氣味、苦味等)暴露了,憑空增加餵藥的難度。
另一方面,拆開的緩釋膠囊達不到緩慢釋放的效果,反而一次性釋放了大量的藥物,容易引起藥物過量中毒。
現如今,很多兒童藥開始走人性化路線,在劑型和味道上可以有很多選擇。
比如,退熱藥泰諾林,就有草莓味的滴劑和混懸劑;許多口服糖漿是甜味的。所以,兒童用藥儘量不要選用膠囊和片劑,而以混懸劑、滴劑、溶液劑、顆粒劑為主。
用牛奶或果汁送服藥物
有時候,孩子挺聰明的,看見你拿著的是藥,不管口味怎麼樣,反正就是不吃。很多家長為此開始用牛奶或者果汁送服藥物。
儘管這樣藥確實是餵進去了,但很多時候非常影響藥物治療效果,讓你不得不吃更多的藥。
就說「口服補液鹽Ⅲ」這個兒童腹瀉常用藥,經過世界衛生組織長期的摸索,發現目前這個配方能有效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還能有效減少腹瀉次數。
如果用牛奶或果汁來溶解,牛奶裡的鈣、鎂等礦物質;果汁裡的糖、維生素C、果酸等成分就會破壞配方,有時候不僅達不到補液作用,還會促進腹瀉。
受牛奶中礦物成分影響的藥物還有:四環素、土黴素、紅黴素、甲硝唑、諾氟沙星等抗生素,蒙脫石散等腹瀉用藥。
受果汁中果酸類成分影響的藥物還有:紅黴素、氯黴素、阿司匹林等常用藥。不建議服用這些藥物的同時,服用果汁和牛奶。
另外,也不建議大家使用柚汁、茶水、酒和米湯等送服藥物,不排除有些藥物服用時會受這些因素影響,所以,建議大家餵孩子吃藥或者自己吃藥用溫開水送服。
讓孩子對著瓶口喝藥
讓孩子對著瓶口喝藥,這個行為有兩點隱患。
1、不太方便把握劑量,很容易就喝藥過量。
2、這種喝藥方式直接影響了藥物的使用期限。
我們知道,大多數時候,只要不是慢性病,每次生病用掉的藥量是很少的。如果按照國家藥物儲存方面的規定(如下圖所示),那很多藥就得白白浪費掉了。
參考來源:2015版《中國藥典》
比如退熱藥泰諾林和美林滴劑,總共15ml,單次退燒最多用5ml,下一次發燒又不知道是啥時候,丟了又捨不得。
為此,有人專門致電藥品生產廠家,得到的回覆是,
開封後剩餘的藥可以用至藥品有效期,只是能用這麼久的前提是:藥品不要被(口水)汙染!
這麼看,對著瓶口喝藥不僅是個安全問題,還是個經濟問題,要想藥品用得久,保持基本衛生少不了。
任意選擇時間喝藥
一個藥物要達到很好的療效,跟藥物劑型、食物、不同時間段人體激素分泌的特點等都有關係。比如一些胃藥,降糖藥,通常是飯前服用;
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道刺激比較大,通常是飯中或飯後服用,不同藥物都有不同規定,要選擇正確的時間服藥。
對於兒童來說,最常見的還是發燒、腹瀉、過敏這些問題,而吃對藥了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療效確切又安全可靠的藥物使用頻率和時間,如下圖所示。
參考資料:uptodate臨床顧問
吃藥吃吐了,馬上補服藥物
服藥嘔吐,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當孩子吃吐了,如果不追加劑量,那可能達不到治療效果,如果追加劑量,又可能藥物過量,真的很糾結。
這裡給大家一個統一的標準,孩子吃藥吃吐了,要注意觀察服藥與嘔吐的時間、嘔吐物的形狀和量、孩子的病情等指標,而不是馬上補服藥物。
1、服藥15分鐘內嘔吐:
時間太短,胃內容物還未到達小腸。可以考慮服用同等劑量。
2、15-60分鐘:
要看嘔吐物的形狀和量,比如藥物是片劑,嘔吐物中含有肉眼可見的藥片,那可能藥物被吐出來了,需要補服藥物。
或者說,儘管孩子嘔吐了,但病情穩定,精神狀態也好,那也可以不補服藥物。總之,要注意觀察。
3、60分鐘以上:
不需要追加劑量。
西藥不良反應大,迷信偏方
網上經常有一些很火的祛痘、治療兒童溼疹的神藥膏,其實很多都含有強效激素,也沒有拿到藥品批號,屬於「消字號」或「妝字號」用品。
剛開始用可能效果很好,用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皮疹反覆,形成依賴停不下來了。
正規的藥品國家會頒發專門藥品批准文號,具體格式為:國藥準字+1位字母+8位數字。
非藥物類的批准文號,如「消字號」屬於衛生消毒產品,僅用於防病的產品,而不能用於治病或診斷疾病。
「妝字號」屬於化妝品,不做藥用,國家也規定狀字號產品不能明示或暗示有醫療作用。
另外,還有一些人,則是抓住普通家長追求「無副作用」、「藥到病除」的心理,進行赤裸裸的欺騙。
2016年,有個「神醫」吹噓自己的鼻炎康復膏有奇效,最終導致深圳3名兒童鉛中毒,被下達病危通知,令人唏噓不已。
所以,為了保證孩子健康,用藥前一定要諮詢專業人士,不能盲目使用。
孩子害怕吃藥,騙他吃
強行灌藥有風險,那麼能像開頭那位爸爸那樣騙孩子吃藥嗎?
類似的家長還不少,網上有很多家長則想盡各種辦法來讓孩子吃藥視頻。有的把藥片藏到飯裡;有的把藥藏到「旺仔牛奶」的盒子裡;有的在餵東西時,趁孩子不注意塞進嘴裡。
這些「欺騙」的方法感覺好玩又好笑,乍一看確實解決了媽媽們頭疼的難題。
但是也有很多媽媽反饋,騙過一次,孩子下次就不會上當了,有的小孩發現被騙後,更抗拒了,還說「媽媽是壞人,以後不愛媽媽了」之類的。
為了吃藥,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不舒服的時候,就想少一點折騰,有家長的愛護關心。那麼究竟如何給孩子正確餵藥呢?我們平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式入手:
1、創造一個輕鬆的吃藥環境
孩子生病時會變得脆弱而敏感,餵藥前,先安撫好孩子情緒,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拆藥、調藥。在餵藥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藉助玩具、動畫片、音樂等分散孩子注意力,緩解孩子的緊張感。
2、真誠溝通
1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在餵藥前坦誠地跟他進行溝通,告訴他,這個「東西」吃兩口就能吃完,吃了病才會好,就不難受了;另外,平時不要拿打針吃藥來嚇唬孩子。
3、選擇適合兒童的用藥劑型
現在很多藥廠都開始關注用藥體驗,會通過改變藥品劑型和口味來使兒童對藥物的接受度更高。兒童比較適宜的劑型有滴劑、混懸劑、顆粒劑、糖漿劑;口味上,很多兒童藥有水果味、甜味。
4、使用餵藥器
使用藥物滴管、針筒型餵藥器等,都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服藥。
總的來說,給孩子餵藥確實是一門技術活,但只要我們選擇正規來源的藥物,用藥前仔細看說明書,好好跟他溝通,餵藥不會很難,也能很好的避免因為用錯藥導致的安全事故。
軒媽建議:如果自己還是不太放心說明書,可以諮詢專業的醫生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