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一歲兩個月大的女兒病倒了,咳嗽總反覆不斷,可孩子又不願意吃藥,想盡辦法讓她把藥吃進去了幾口,轉身她又給你吐了出來。小玉看著是既心焦又抓狂。
婆婆看她一臉愁眉不展,就用果汁、牛奶等給孩子服藥,剛開始孩子覺得味道不那麼苦就吃了進去。看著孩子吃了藥,小玉也放心了,可不成想女兒卻越咳越嚴重,最後帶去看醫生,被醫生嚴厲斥責了一番。
1、用果汁服藥的不利之處
果汁酸酸甜甜,孩子都喜歡喝。有的父母為了哄孩子吃藥,會把藥放在果汁中送服,以避苦味。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1)會降低藥效: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富含果酸,果酸的主要成分是維生素C和檸檬酸等,很容易導致藥物提前分解和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內的吸收,從而使藥效降低。
(2)產生副作用:有的藥物會因果酸而增加副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如紅黴素、氯黴素等抗生素,遇到酸性液體,容易迅速分解,不僅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有害中間體,從而增加毒性。
TIPS:平時給孩子食用果汁等酸性飲料時,應與服藥時間相隔1個半小時為宜。
2、用牛奶服藥的不利之處
有的父母給孩子餵藥時,為了圖省事,哄孩子快速把藥吃下去,經常會用牛奶送服,這也是不對的。
(1)會降低藥效:牛奶中含有較多的鈣、鐵和磷等無機鹽類物質。據測定,100克牛奶中含鈣120毫克、磷93毫克、鐵0.2毫克。這些物質會與某些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穩定的絡合物或難以溶解的鹽類,影響藥物吸收,降低藥效。如土黴素、四環素等與鈣、鐵結合,可生成絡合物,使藥物的吸收受到影響。
(2)影響藥物的吸收: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對某些藥物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服藥不宜用牛奶送服,如食牛奶,應與服藥時間相隔1個半小時為宜。
央視紀錄片《見證》之「藥案尋蹤」節目中,曾播出過一個令人扼腕的事件:一個年僅18個月寶寶,因為家長用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最終死亡。
泡騰片本身沒什麼問題,錯就錯在家長把泡騰片直接放到了孩子嘴裡。
泡騰片有一個致命特性。它在水中溶解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主管藥劑師表示,「泡騰片屬特殊劑型,需特殊服用方法,它含有泡騰崩解劑,一般是有機酸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的混合物,遇水後,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將其放入口中,大量氣體急劇充斥氣道,有引起窒息的風險。」
如果父母事先不知情,直接給孩子口服,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會立刻充滿孩子的氣道和消化道,分分鐘導致孩子窒息。案例中的這個寶寶就是因為窒息,最終搶救無效而死亡的。
泡騰片正確的服用方法應該是:取半杯涼開水或溫開水,將一次用量的藥片投入杯子中,等氣泡完全消失,藥物全部溶化後,再搖勻服下。
切記,泡騰片服用方法不對,後果致命!
2019年,一名4歲男童被強行灌藥後窒息死亡。
2018年,一名8歲兒童被強行捏鼻子灌藥死亡。
2017年,一個8個月大寶寶被奶奶強行灌藥,變成植物人,全家打成一團。
2016年7月,陝西榆林的一位患兒不肯吃藥,家長捏住鼻子強行灌藥,導致藥液吸入呼吸道發生窒息。
2015年5月,黑龍江大慶的一對年輕夫婦為了讓兩歲的寶寶吃藥,捏著鼻子餵藥,最終導致寶寶窒息搶救無效。
2014年11月,深圳龍崗一名母親,因為女兒不肯吃冷水調和的西藥,強行灌藥,最終導致女兒窒息而死。
捏住孩子鼻子強行灌藥,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1、容易引起嗆咳,甚至導致窒息
當寶寶不想吃藥的時候,父母捏住鼻子給孩子灌藥,很容易使藥物嗆入孩子呼吸道,輕則咳嗽或引起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等,重則會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可能引起中耳炎、鼻部的損傷
當父母捏住孩子鼻子灌藥時,由於孩子的鼻咽部未封閉,藥物就可以進入到鼻腔。耳咽管是連接鼻咽和中耳的一個通道,小孩的耳咽管短而且直,藥液非常容易進入到耳咽管中,進而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父母一定要切記,給孩子吃藥一定不能強灌!
有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因為餵藥方式錯誤,導致寶寶窒息死亡的視頻。一位年輕媽媽給一歲零四個月的寶寶餵感冒藥時,把「一片藥掰成小蛋蛋子給孩子餵食」,不料藥物卡在了孩子的氣管裡,造成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難,導致孩子窒息去世。
1、不能讓寶寶幹吞藥片
孩子在吃藥片時往往會只把水咽下去了,藥片還留在嘴裡。反覆幾次後,有些父母可能會讓孩子直接把藥片吞下去,但孩子還小,這種行為很容易引起誤吸,將藥片吸入氣管。
給3歲以下的孩子餵藥片,一定要把藥片碾碎,並搗成散粉狀,再餵給孩子吃。
2、不能揪耳朵餵藥
有些寶寶餵藥時不老實,頭晃來晃去,父母就會採取揪耳朵措施。專家表示,揪耳朵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這會給孩子帶來牴觸情緒,以後對餵藥這件事更加反感。而且揪耳朵會增加患中耳炎的機率,用力過大還可能造成聽覺神經損傷。
3、不能騙孩子吃藥「不苦」
有些父母為了哄孩子吃藥,會騙孩子說藥不苦,像糖果一樣。這種方法初試效果還好,但吃過一次後,孩子就知道父母是騙人的,不僅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感,影響親子關係。而且父母欺騙孩子,還會讓孩子誤認為藥=糖果,發生誤食就更危險了。
1、不同年齡段不同餵藥的姿勢
6個月以內的寶寶:將嬰兒抱起呈半坐位,可用小勺放在下唇上,嬰兒可將藥液吸吮到口腔內。
1歲左右寶寶:餵藥前準備好孩子最喜歡的食物作為獎勵,轉移孩子注意力。抱起孩子,半坐位,使其不扭動。先送一點食物,隨後用小勺將藥從一側嘴角餵進,使藥液順一側頰部流進,寶寶不合作時,將勺在舌上停留片刻,待藥咽下,迅速再餵一次食物,反覆2至3次,順利將藥餵完。
2歲左右的寶寶:藥味太苦時,可將小勺伸進口腔,把藥送到舌的後半部。因味蕾在舌的前半部,這樣藥味刺激不會太強烈,可以減少藥的苦味。
3歲以上寶寶:溝通、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吃藥,大人在旁邊照看,保證孩子真正將藥服進。
2、推薦2種常用餵藥工具,其他慎用
(1)滴管:每次餵藥前將滴管輕輕放進寶寶嘴裡,慢慢將藥水擠進他的嘴裡,寶寶自己就會將藥水吃進去。
(2)勺子:不需要太大太深,每次只取少量液體,少量多次餵給寶寶,因為勺子的邊沿比較薄,所以更容易送進寶寶的口中。
也有人建議用注射性餵藥器,可以把藥推到寶寶嘴裡更深的地方,防止寶寶把藥吐出來。但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對準寶寶的喉嚨,而應該對準一側的口腔內側,以免藥物嗆到寶寶,引起嗆咳、窒息。
給孩子餵藥也是一門技術活,給大家分享了這些錯誤的餵藥方式,防止大家再踩坑!
我是妮可媽咪,有一個2歲的兒子,多平臺原創作者。成為媽媽後,堅持學習育兒知識,堅持分享寶寶的護理技巧及教育知識,與您共同成長,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今日話題:你是怎樣給寶寶餵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