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歲小孩出事?果汁餵藥只是影響藥效,這樣餵藥真的等同謀殺

2020-08-22 妮可媽咪

小玉一歲兩個月大的女兒病倒了,咳嗽總反覆不斷,可孩子又不願意吃藥,想盡辦法讓她把藥吃進去了幾口,轉身她又給你吐了出來。小玉看著是既心焦又抓狂。

婆婆看她一臉愁眉不展,就用果汁、牛奶等給孩子服藥,剛開始孩子覺得味道不那麼苦就吃了進去。看著孩子吃了藥,小玉也放心了,可不成想女兒卻越咳越嚴重,最後帶去看醫生,被醫生嚴厲斥責了一番。

用果汁餵藥為什麼不行?用牛奶餵藥其實也是不行的

1、用果汁服藥的不利之處

果汁酸酸甜甜,孩子都喜歡喝。有的父母為了哄孩子吃藥,會把藥放在果汁中送服,以避苦味。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1)會降低藥效: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富含果酸,果酸的主要成分是維生素C和檸檬酸等,很容易導致藥物提前分解和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內的吸收,從而使藥效降低。

(2)產生副作用:有的藥物會因果酸而增加副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如紅黴素、氯黴素等抗生素,遇到酸性液體,容易迅速分解,不僅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有害中間體,從而增加毒性。

TIPS:平時給孩子食用果汁等酸性飲料時,應與服藥時間相隔1個半小時為宜。

2、用牛奶服藥的不利之處

有的父母給孩子餵藥時,為了圖省事,哄孩子快速把藥吃下去,經常會用牛奶送服,這也是不對的。

(1)會降低藥效:牛奶中含有較多的鈣、鐵和磷等無機鹽類物質。據測定,100克牛奶中含鈣120毫克、磷93毫克、鐵0.2毫克。這些物質會與某些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穩定的絡合物或難以溶解的鹽類,影響藥物吸收,降低藥效。如土黴素、四環素等與鈣、鐵結合,可生成絡合物,使藥物的吸收受到影響。

(2)影響藥物的吸收: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對某些藥物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服藥不宜用牛奶送服,如食牛奶,應與服藥時間相隔1個半小時為宜。

18個月寶寶搶救無效死亡,這樣餵藥=謀殺

央視紀錄片《見證》之「藥案尋蹤」節目中,曾播出過一個令人扼腕的事件:一個年僅18個月寶寶,因為家長用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最終死亡。

泡騰片本身沒什麼問題,錯就錯在家長把泡騰片直接放到了孩子嘴裡。

泡騰片有一個致命特性。它在水中溶解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主管藥劑師表示,「泡騰片屬特殊劑型,需特殊服用方法,它含有泡騰崩解劑,一般是有機酸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的混合物,遇水後,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將其放入口中,大量氣體急劇充斥氣道,有引起窒息的風險。」

如果父母事先不知情,直接給孩子口服,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會立刻充滿孩子的氣道和消化道,分分鐘導致孩子窒息。案例中的這個寶寶就是因為窒息,最終搶救無效而死亡的。

泡騰片正確的服用方法應該是:取半杯涼開水或溫開水,將一次用量的藥片投入杯子中,等氣泡完全消失,藥物全部溶化後,再搖勻服下。

切記,泡騰片服用方法不對,後果致命!

千萬別給孩子強行灌藥,已有多名孩子窒息死亡

2019年,一名4歲男童被強行灌藥後窒息死亡。

2018年,一名8歲兒童被強行捏鼻子灌藥死亡。

2017年,一個8個月大寶寶被奶奶強行灌藥,變成植物人,全家打成一團。

2016年7月,陝西榆林的一位患兒不肯吃藥,家長捏住鼻子強行灌藥,導致藥液吸入呼吸道發生窒息。

2015年5月,黑龍江大慶的一對年輕夫婦為了讓兩歲的寶寶吃藥,捏著鼻子餵藥,最終導致寶寶窒息搶救無效。

2014年11月,深圳龍崗一名母親,因為女兒不肯吃冷水調和的西藥,強行灌藥,最終導致女兒窒息而死。

捏住孩子鼻子強行灌藥,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1、容易引起嗆咳,甚至導致窒息

當寶寶不想吃藥的時候,父母捏住鼻子給孩子灌藥,很容易使藥物嗆入孩子呼吸道,輕則咳嗽或引起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等,重則會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可能引起中耳炎、鼻部的損傷

當父母捏住孩子鼻子灌藥時,由於孩子的鼻咽部未封閉,藥物就可以進入到鼻腔。耳咽管是連接鼻咽和中耳的一個通道,小孩的耳咽管短而且直,藥液非常容易進入到耳咽管中,進而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父母一定要切記,給孩子吃藥一定不能強灌!

這幾個餵藥方式,也是錯誤不可取的

有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因為餵藥方式錯誤,導致寶寶窒息死亡的視頻。一位年輕媽媽給一歲零四個月的寶寶餵感冒藥時,把「一片藥掰成小蛋蛋子給孩子餵食」,不料藥物卡在了孩子的氣管裡,造成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難,導致孩子窒息去世。

1、不能讓寶寶幹吞藥片

孩子在吃藥片時往往會只把水咽下去了,藥片還留在嘴裡。反覆幾次後,有些父母可能會讓孩子直接把藥片吞下去,但孩子還小,這種行為很容易引起誤吸,將藥片吸入氣管。

給3歲以下的孩子餵藥片,一定要把藥片碾碎,並搗成散粉狀,再餵給孩子吃。

2、不能揪耳朵餵藥

有些寶寶餵藥時不老實,頭晃來晃去,父母就會採取揪耳朵措施。專家表示,揪耳朵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這會給孩子帶來牴觸情緒,以後對餵藥這件事更加反感。而且揪耳朵會增加患中耳炎的機率,用力過大還可能造成聽覺神經損傷。

3、不能騙孩子吃藥「不苦」

有些父母為了哄孩子吃藥,會騙孩子說藥不苦,像糖果一樣。這種方法初試效果還好,但吃過一次後,孩子就知道父母是騙人的,不僅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感,影響親子關係。而且父母欺騙孩子,還會讓孩子誤認為藥=糖果,發生誤食就更危險了。

如何給孩子正確、安全地餵藥

1、不同年齡段不同餵藥的姿勢

6個月以內的寶寶:將嬰兒抱起呈半坐位,可用小勺放在下唇上,嬰兒可將藥液吸吮到口腔內。

1歲左右寶寶:餵藥前準備好孩子最喜歡的食物作為獎勵,轉移孩子注意力。抱起孩子,半坐位,使其不扭動。先送一點食物,隨後用小勺將藥從一側嘴角餵進,使藥液順一側頰部流進,寶寶不合作時,將勺在舌上停留片刻,待藥咽下,迅速再餵一次食物,反覆2至3次,順利將藥餵完。

2歲左右的寶寶:藥味太苦時,可將小勺伸進口腔,把藥送到舌的後半部。因味蕾在舌的前半部,這樣藥味刺激不會太強烈,可以減少藥的苦味。

3歲以上寶寶:溝通、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吃藥,大人在旁邊照看,保證孩子真正將藥服進。

2、推薦2種常用餵藥工具,其他慎用

(1)滴管:每次餵藥前將滴管輕輕放進寶寶嘴裡,慢慢將藥水擠進他的嘴裡,寶寶自己就會將藥水吃進去。

(2)勺子:不需要太大太深,每次只取少量液體,少量多次餵給寶寶,因為勺子的邊沿比較薄,所以更容易送進寶寶的口中。

也有人建議用注射性餵藥器,可以把藥推到寶寶嘴裡更深的地方,防止寶寶把藥吐出來。但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對準寶寶的喉嚨,而應該對準一側的口腔內側,以免藥物嗆到寶寶,引起嗆咳、窒息。

給孩子餵藥也是一門技術活,給大家分享了這些錯誤的餵藥方式,防止大家再踩坑!

我是妮可媽咪,有一個2歲的兒子,多平臺原創作者。成為媽媽後,堅持學習育兒知識,堅持分享寶寶的護理技巧及教育知識,與您共同成長,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今日話題:你是怎樣給寶寶餵藥的?

相關焦點

  • 又有一歲小孩出事?果汁餵藥只是影響藥效,這樣餵藥真的等同謀殺
    小玉一歲兩個月大的女兒病倒了,咳嗽總反覆不斷,可孩子又不願意吃藥,想盡辦法讓她把藥吃進去了幾口,轉身她又給你吐了出來。小玉看著是既心焦又抓狂。婆婆看她一臉愁眉不展,就用果汁、牛奶等給孩子服藥,剛開始孩子覺得味道不那麼苦就吃了進去。看著孩子吃了藥,小玉也放心了,可不成想女兒卻越咳越嚴重,最後帶去看醫生,被醫生嚴厲斥責了一番。用果汁餵藥為什麼不行?
  • 這4種錯誤餵藥方法快丟掉,這樣餵藥寶寶愛了
    提到給寶寶餵藥,很多媽媽們都有自己「艱苦」的經歷:比如寶寶一看到我們要餵她吃藥,她不是緊閉著嘴、就是用手把藥推開、又或者把餵到嘴巴裡的藥噗噗的吐出來......確實,孩子生病時,除了護理,餵藥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 捏鼻子、餵糖,這些餵藥方法有多危險!
    答:不建議這樣給患兒服藥,表面有包衣的藥片一般對胃有刺激或易被胃液分解破壞,如剝去包衣或壓碎後服用,易產生刺激胃部的不良反應以及藥物受破壞。或膠囊進到胃腸道,需要在規定的部位才溶解,如果打開膠囊直接吃粉末,可能會失去它做成膠囊的意義。
  • 【熱點】給娃餵藥 不能「混搭」
    秋冬季節是寶寶容易生病的季節,孩子患病時,家長除了擔心,最頭痛的就是給餵藥了。聰明的家長想出了各種餵藥「妙招」,把藥片藏進水果、餅乾等零食中,把口服液混入牛奶、果汁中……這樣吃藥真的可以嗎?而且,有些化學藥品(西藥)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對周圍環境要求高,「混搭服用」時的消化吸收環境變化了,就可能會影響到這些藥物的化學性質,不能順著既定的通路發揮應有作用,影響藥效。舉個例子,很多家長會把藥摻進果汁或牛奶裡餵孩子,但果汁是酸性液體,如果用其服用鹼性藥物就會改變藥性,牛奶是脂溶性液體,服用水溶性藥物也會影響藥效。
  • 寶寶餵藥難怎麼辦 改善餵藥常見的問題四訣竅
    小孩感冒很不舒服我們都知道,但是每到吃藥時間,爸媽們就頭痛了!好像在打仗一樣,都快上演全武行了..一人抓手、一人抱寶寶身體,用杯子強灌藥………但……都被吐出來了!這真的需要些技巧才行,並且要考察服藥的安全性,各位爸媽您是否也一樣困擾著呢?到底該怎麼餵藥才正確?
  • 給孩子餵藥,吞下去就完事了?這四個餵藥誤區,佔一個就等於白吃
    孩子生病,父母揪心,再發燒吃不下藥,真的是能讓一家人急得團團轉了。但只要讓孩子把藥吃下去,就萬事大吉了嗎?事實並非如此。這幾個餵藥誤區,作為寶媽一定要了解,否則即使吃了也等於白吃。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認為這樣孩子容易吃,而且容易吸收,可能發揮作用就會比較快。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存在即合理,既然做成了片狀就必然有它的道理。很多藥片可以碾碎喂,但是有的藥片如果碾碎餵的話,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例如腸溶片,就是需要讓藥到達腸胃裡才會起作用。
  • 這些餵藥方法有多危險 你造麼
    主要是一些緩控釋片、腸溶膠囊、腸溶片,一旦掰開磨碎會使藥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增加藥物的毒性反應,不僅會影響藥效,甚至會有危險;  2.強調「空腹服用」的藥。尤其是消化系統藥物,比如驅蟲藥、止瀉藥等,拌著食物吃也會影響藥效;  3.膠囊類藥物。有些膠囊殼是為了掩蓋藥物的刺激性或難聞氣味,一般也不宜掰開。
  • 試著這樣給孩子餵藥,其實一點都不難
    主要是一些緩控釋片、腸溶膠囊、腸溶片,一旦掰開磨碎會使藥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增加藥物的毒性反應,不僅會影響藥效,甚至會有危險;2.強調「空腹服用」的藥。尤其是消化系統藥物,比如驅蟲藥、止瀉藥等,拌著食物吃也會影響藥效;3.膠囊類藥物。
  • 孩子抗拒吃藥,可能是餵藥「方式不對」,教您幾個餵藥小技巧
    一、錯誤的餵藥方式捏鼻子餵藥 捏鼻子喂,孩子就只能通過口腔呼吸,孩子緊張掙扎很容易引起嗆咳,嚴重的會導致誤吸引發肺炎,甚至導致窒息。將藥混在果汁、牛奶等食物裡 這種比較溫柔的方式似乎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但其實也不太明智。果汁,尤其是鮮榨果汁,所含的一些成分可能會與藥物產生一定的反應。如含維生素C的果汁有還原性,含鈣、鐵的果蔬汁可能與藥物成分結合生成另一種物質,甚至有些藥物本身在液體中就不 穩定,混著果汁吃可能會影響藥效。
  • 給孩子餵藥,套路越多,傷害越大
    因此,小孩有了條件反射,對強烈抗議喝藥。所以,才會有視頻裡的那一幕。>這樣做不科學。首先這種方式會大大降低藥效。藥物中的一些成分,抗生素之類的,會與牛奶中鈣離子結合,並生成絡合物;比如補血藥物中的鐵離子,與會與牛奶中的鈣離子在體內發生排斥,影響鐵劑吸收,極大降低藥效。
  • 「熱點」給娃餵藥 不能「混搭」
    秋冬季節是寶寶容易生病的季節,孩子患病時,家長除了擔心,最頭痛的就是給餵藥了。聰明的家長想出了各種餵藥「妙招」,把藥片藏進水果、餅乾等零食中,把口服液混入牛奶、果汁中……這樣吃藥真的可以嗎?「混搭食物」的餵藥「妙招」的確很容易騙孩子把藥吃進去,但是如果孩子嘗出來異味,不僅可能吐出來,還可以對某些食物產生牴觸情緒,得不償失。而且,有些化學藥品(西藥)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對周圍環境要求高,「混搭服用」時的消化吸收環境變化了,就可能會影響到這些藥物的化學性質,不能順著既定的通路發揮應有作用,影響藥效。
  • 餵藥難,難餵藥,寶寶和寶媽的一場戰役就這樣拉開了
    身邊不少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每次給寶寶餵藥都需要「興師動眾」,給寶寶餵藥大概是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之一,餵藥難,難餵藥,寶寶拒絕吃藥大聲地哭喊、蹬腿、左右甩頭反抗,常常都是兩三個人輪番上陣,抓手、固定頭位、夾住他們的小腿,藥經常灑得到處都是,沒多少藥能進到嘴裡,有時候好不容易灌進去的一點點,寶寶又全都吐出來了,浪費藥不說,還藥效減半,猶如一場家庭戰爭
  • 給孩子餵藥 你還用"老套路"?
    然而在專家看來,有些做法不僅會影響藥效,甚至還會造成寶寶嗆咳窒息等危險的發生。那麼,給孩子餵藥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和技巧呢?記者就此採訪了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管護師楚雪。  果汁佐藥物?會降低藥效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管護師楚雪長期從事新生兒護理專業,有著豐富的護理經驗,她提醒家長,給孩子餵藥須遵從醫囑,認真閱讀病歷和藥房的藥品用藥清單,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避免因用藥而造成不良後果; 兒童用藥儘量選用液體狀或混懸液類藥物,一般不建議採用膠囊這種劑型。
  • 哈福餵藥妙招全分享
    餵藥不得法,除了會造成孩子造成不愉快的經驗,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其實只要了解正確的服藥訣竅、配合餵藥的輔助工具以及適當的安撫,孩子是可以順利地將藥服下,以後也會慢慢變得不再那麼抗拒吃藥了。最佳餵藥時間一般選擇在飯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進行,因為此時胃內已排空,有利於藥物吸收和避免小孩服藥後嘔吐。但對胃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藥物(如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可放在飯後一小時服用,以防止胃黏膜損傷。餵藥時,先給孩子戴好圍嘴,並在旁邊準備好衛生紙或毛巾,防止藥物溢出,便於擦拭。在餵藥過程中,小孩吐出來的藥記得要及時補上。
  • 捏鼻子灌藥導致2歲寶寶窒息身亡,這些餵藥方式很坑娃!
    我們先來看這樣兩則新聞: □2014年11月,深圳龍崗一名母親,因為女兒不肯吃冷水調和的西藥,強行灌藥,最終導致女兒窒息而死。 □2015年5月,黑龍江大慶市的一對年輕夫妻捏著鼻子給自己2歲的寶寶餵藥,最終導致了寶寶窒息,搶救無效死亡。
  • 給孩子餵藥如同打仗?醫生推薦的技巧學起來!
    寶寶一生病,你最怕的是不是給他餵藥?@麥子嘛嘛:每次一餵藥,我就頭疼。她反正不吃,好不容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因為掙扎,和著粥,藥一起吐出來了,吐孩她爸一身,她自己一身,木地板一地。我頓時那個火,真的要燃燒了,心裡總是默念:她還小,我要有耐心。餵藥現場如戰場,真不是開玩笑。
  • 只因媽媽餵藥時的一個壞習慣,2歲寶寶就這樣離開了
    媽媽們可以一定別再犯錯了…那麼寶寶生病了到底該怎麼餵藥呢?這裡有詳細的步驟:液體藥物:1.讓寶寶平躺在媽媽的手臂上;2.輕按寶寶的下巴,讓他張開嘴巴;3.利用滴管或者針筒試餵藥器慢慢地將藥物送到寶寶口中,注意一次要少量;4.微微上抬寶寶的下巴,幫助他吞咽;5.所有的藥液都餵完之後,再讓他喝幾勺白開水,把口腔裡的藥物衝乾淨。
  • 4歲娃被灌藥後窒息死亡!警惕這些危險的"餵藥絕招"
    孩子不愛吃藥是天性,為了讓孩子順利服藥,家長們真是絞盡腦汁,那麼,網傳的那些餵藥小妙招,真的有用嗎?■網上流行的餵藥方式,靠譜嗎?(1)快速灌藥有些家長為了快速「解決戰鬥」,選擇捏著孩子的鼻子直接往孩子嘴裡灌的方式,認為這種方式省時省力。
  • 當你這樣給孩子餵藥時,傷害的不只是他的身體
    *欺騙孩子說藥就像糖果給2-6歲的孩子餵藥的確是一項技術活,尤其是給已經有了自我想法的孩子餵藥,更是難上加難。類似上述的這些行為,顯然每個家長都知道是不科學且不正確的,但與大家想像的不同,在現實中,多數家長還是會選擇使用這樣的方法來餵孩子吃藥。點媽身邊也經常有使用這種強硬或錯誤方法來餵孩子吃藥的家長,結局往往是要麼孩子妥協,哭著吃藥,要麼家長妥協,拿孩子束手無策。最讓人惋惜的結果,就是以悲劇收場。
  • 這樣餵藥,孩子少受罪!
    除了強行灌藥,很多家長們常用的餵藥方式也是錯誤的。 一、錯誤的餵藥方式,家長們中了幾個? 家長們將藥物放進牛奶、果汁、蜂蜜等食物中,孩子是容易接受了,卻沒考慮這樣做的後果。 其實,這樣給孩子吃藥等於白吃,當食物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藥物的活性就會降低,藥效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