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小編瀏覽網頁時,看到一場名為「尋找最美琺瑯」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新聞……咦?說到中國的琺瑯……估計很多北京人就會想起咱「燕京八絕」之一的工藝品:掐絲琺瑯——景泰藍。80後們的小學語文課本裡還講過它,課本裡說,製作工藝相當複雜:什麼制胎、掐絲、點藍……就是不知道,在「歪果仁」眼裡,對咱中國的琺瑯到底是個啥印象?
還真就有這麼個機會。因為頭些天,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國際商學院的20位留學生們,參加了由北京市旅遊委與北晚新視覺網共同主辦的「2017·北京旅遊攝影大賽」洋網友專場。其中之一的行程,正是奔著北京琺瑯廠的景泰藍去的。走,咱們也瞧瞧去。
說起來,歪果仁大概搞不清「景泰藍是啥?跟一般的琺瑯啥關係?」
原來早期的景泰藍曾經被稱為「大食窯」或者「佛郎嵌」,明朝宣德時期也叫翠瓶、翠爐者;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稱之為「銅胎掐絲琺瑯」或「發(法)藍」。而景泰藍的叫法目前最早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的記載……於是漸漸地,景泰藍成為掐絲琺瑯的代名詞,流傳開來。
走在北京市琺瑯廠的景泰藍精品展廳裡,造型各異的瓶、罐、尊、爐、盒、碗隨處可見,價格也從幾千元到幾百萬元不等……不過,什麼樣是「好」什麼樣是「不好」?很多中國人都不太清楚,「歪果仁」想必更「倆眼一抹黑」。
很多(學過課文的)人都知道: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是景泰藍的六道主要製作工序。所以判斷景泰藍優劣的幾大標準就包括胎型、絲工、藍釉、燒藍、磨光、鍍金。比如制胎水平直接影響到後續工藝質量,輕輕敲擊下,純正紅銅會發出渾厚的銅鐘般音色;還有好的景泰藍要反覆上釉才能完成;另外紋飾及圖案是靠掐絲完成,所以照圖「掰絲」最能體現藝人水平,也是檢驗景泰藍工藝高低的重要途徑……總之,景泰藍看的就是器型和藝術性,以及做工、顏色和質地。
解放後,1956年,部分私營琺瑯作坊和專為宮廷製造景泰藍的造辦處聯合成立了公私合營的北京琺瑯廠。1958年又北京市景泰藍工廠合併,成為北京市琺瑯廠,由郭沫若先生題寫了廠名。早年景泰藍作坊的手藝人們也被請了回來。
你知道麼?
剛解放時,因為國家物資匱乏,只有咱們國家自己特色的工藝品能換外匯,所以就利用景泰藍、牙雕、玉雕、金漆這樣的產品出口創匯,尤其是北京市琺瑯廠的景泰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甚至年均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
文/編:郭雅
圖片:陳風檁、馬曠、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