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2020-12-09 人民網

原標題: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促使我們每個人進一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思考我們的社會應該怎樣科學有序運轉,人類和自然界的萬物如何和諧共處,也由此思考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的宗旨與意義是什麼,教育體系與治理該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這次重大疫情對於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教育必將「去功利化」,返璞歸真到人本身的發展,教育體系將進一步完善,不僅要發展學校教育體系,還要大力加強社會教育體系,教育結構將會得到優化,教育治理會更為完善。

教育「去功利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英國詩人多恩說過:「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我們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教育的價值就是把每一個個體培養成為有道德情懷、知識能力、忠於職責、身體健康的人,只有通過教育把每一個人都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我們的命運共同體中的每個人才能同舟共濟。

這些年來,我國教育規模有了飛速發展,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受到較好的學校教育,但是教育過於「功利化」,過於注重考試分數,注重考試技巧,注重專業技能,基礎教育過度追求成績至上,大學教育過度強調職業培訓,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發展和教育的宗旨。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養有道德、有情懷的君子,而不是工具。法國近代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把發展人的本性、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自然人作為教育的目標,他說,「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將,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盧梭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讀盧梭的《愛彌兒》入迷,以至於打破了他終身嚴格遵守的作息制度。盧梭的畫像成為康德客廳中唯一的裝飾品。1764年康德寫道:「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一樣,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梭也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馬克思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既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諧發展,也包括人的身心的和諧發展和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具體到教育目標,就是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和諧統一。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德育與智育,忽視了美育、體育與勞動教育。五育是辯證統一的,體育是身體層面的發展,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礎,智育、德育和美育屬於心智層面的發展,勞動教育是實踐層面的發展。通過這次疫情,使我們明白:只重視知識的智育是不夠的,其他各育也非常重要;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回歸培養人的初心;教育要公平,只有全國教育都發展好了,才能培養好每一個孩子,為構建健康的命運共同體打好基石。

重視社會教育建設,完善教育體系

疫情的發生提醒我們要樹立大教育觀,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學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與價值不僅是積累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養成社會文明風尚,具備科學知識與現代公民意識。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在校的青少年,還包括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書本知識,更包括人類文明與道德教化的傳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僅是課程與課堂,更包括各類社會機構。

在我國歷史上,社會教育由來已久。有史料記載,早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聚民讀法」,宋明時期的「鄉約制度」,及元明清所設的社學、義學、井學等都具有社會教育的性質,這些教育方式明顯地區別於西周所建立的「塾、庠、序、學」這樣的學校教育體系。近代以來,蔡元培所倡導的「平民教育」、梁漱溟和晏陽初等人發起的「鄉村教育運動」、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等,都是社會教育的具體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在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教育當前也面臨一些挑戰,網際網路為社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載體和無限的空間,但是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做好社會教育的探索才剛剛起步。近幾年各地建設了大量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紀念館、藝術館、體育館等。從職能看,這些都屬於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規律運行,克服娛樂化和商業化的傾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學的背景下,廣大農村的社會教育如何開展,還有待探索。我們比較重視學校教育,但是忽視了社會教育的建設,導致我國教育體系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教育的不足既導致社會文明素養的缺乏與科學素質的薄弱,也導致學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實現,要逐步構建起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相協調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學校組織形態面臨深刻變革,線上與線下教育融合發展至為關鍵

疫情發生以來,如此大規模地讓學生在家通過在線學習接受系統教育,還是第一次,對在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線教育行業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同時在線教育所帶來的利和弊,也引發大家對在線教育行業未來發展的討論與思考。

在線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學資源開發和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網絡空間帶來的個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線上教學距此目標還差得很遠,很多只是將網絡當成日常教學的工具,從傳統的「黑板+粉筆」轉換到「網絡+講授」,沒有發揮網絡空間的優勢。未來需要把學校教育的資源轉化為線上教育的優勢,線下與線上教育相融合成為變革的關鍵。學校不但要重視線下教育,同時也要重視線上教育,把二者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學校辦線下教育,各類公司辦線上教育的局面,學校應當成為開展在線教學的主陣地,而各類在線教育形態與機構應發揮網絡技術和服務優勢,幫助學校構建「智慧課堂」,幫助教師擁有線上教學的手段,服務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線上教育的個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發學校組織和教育教學形態的變化。由於人類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未來學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標準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師,而應該是活動的、個性化的、自主選擇的教學設計、課程設計、活動設計,學校是豐富多彩的、自主發展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空間。學校的任務不再是一味傳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方法和能力。教師由學科專家成長為教育者,從關注知識點轉向學生發展,從關注「教什麼」轉向學生「如何學」和「學到了什麼」。

提升教育治理專業化水平和能力變得更為重要

教育與醫療衛生等都是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領導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型領導任職。這次湖北重大疫情的關鍵時刻,臨陣撤換了幾個地市的衛健委主任,改由專家型領導擔任,反映了醫療衛生行業的行業特徵和組織特點。教育一樣需要專家型領導。並且,未來隨著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的需求,教育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提升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配備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力量至關重要,否則教育與醫療衛生等部門的聲音就弱一些,尤其涉及多部門聯動配合的時候,協調統籌的能力就相對不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在2019年初的機構改革中,將市教育局排在市政府機構的第三位,僅次於辦公廳和發改委,並由常務副市長分管教育。這樣在涉及教育重大問題的改革創新和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就會加大跨部門統籌協調力度。深圳的經驗和做法體現了教育治理改革的方向,值得借鑑和學習。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服務人民健康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覆蓋各個領域,除了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之外,還有社會生活、生態文明、身心健康等領域的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構優化既要與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相適應,又要與人民生活需求的發展相適應。

比如與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醫學類專業就亟待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一部分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合併到了綜合性大學,這對於提高質量有很大益處,但是在隨後的高等教育發展中也的確受到了影響。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為例,醫學類博士研究生佔比由1996年的15.3%下降到2018年的11.23%,醫學類碩士研究生佔比由1996年的10.0%下到2018年的9.27%。

這次疫情也顯示出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急需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社區工作者。我國已經開展了培養社會工作研究生的工作,2018年招收了4146名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佔全部專業碩士的比例為0.94%,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無論從這次疫情還是老齡化的浪潮看,全科醫生、護士和護理等都有很大缺口,高職院校在培養護士和護理專業人才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責。

我們既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調整機制,也要立足社會發展長遠需求和國計民生需要,構建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長效機制。重點支持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設置國家戰略發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關學科專業,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自主設置學科交叉融合且有利於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相關學科專業。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給教育工作改革發展帶來的啟示與思考
    我們在座的都是這場變革的經歷者、參與者,我們要乘風破浪,積極投身並貢獻於這場變革,使全體教師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實現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並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疫情之下,本應於春節後開學的春季學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又按下中國教育新一輪變革的「啟動鍵」。通過此次疫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從中應該得到什麼啟示?
  • 萬華集團的改革創新之路及其啟示
    改革創新造就發展傳奇 萬華集團發展之初面臨著無核心技術、社會負擔重等困難與挑戰。面對嚴峻複雜的內外部環境,積極推進改革改制,大力開展技術創新,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實現了由依賴技術引進向堅持自主創新的轉變,由追隨型本土企業向創新型跨國公司的轉變。
  • 疫情下乘風而起的聲網,給教育行業帶來了什麼啟示?
    橫跨社交直播、遊戲、物聯網、醫療等10餘個行業的聲網,在教育領域提出了哪些解決方案?疫情期間「情景線上化」,教育信息化平臺引來廣泛關注,類似聲網的教育行業玩家都過得怎麼樣?聲網的成功上市,又會給賽道內機構帶來哪些啟示?服務教育頭部機構,聲網到底做了什麼?6月26日晚21:30,聲網正式登陸納斯達克。
  • 【校報特稿】面向後疫情時代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與創新
    面向後疫情時代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與創新□ 教務處 新工科教育中心「新工科」概念提出以來,得到高等教育實踐界與理論界的迅速響應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由1.0向2.0的迭代創新,為新工科建設提供了示範性標杆。天津大學在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歷次關鍵轉折點上,都發揮了重要的頭雁作用。
  •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2019-09-12 來源:《光明日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教育體系
  •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
    構建面向未來的育人體系  李曄表示,學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場所,疫情給高校教學工作帶來重大挑戰。面對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特殊形勢,在線教育成為學校教育探索向未來形態轉型的「實戰練兵場」。  馬修·莫裡森(Matthew Mouritsen)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作了題為「疫情期間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現在及未來」的發言。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中國疫情防控的有力舉措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與技術支持。
  • 成都華德福實踐對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幾點啟示
    在對成都華德福學校調研的基礎上,就其教育模式對新時代教育改革所具有的啟示,課題組向北京師範大學劉堅教授進行了專訪,主要訪談內容如下:課題組: 通過實地調研,您對於成都華德福的教育模式有什麼樣的感受?劉堅:我想談的第一點感受是,華德福教育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並挖掘其內在價值。
  • ...疫情時代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與創新、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改革發展紀實
    輕型動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年度評估獲優秀        1篇社科論文入選《Climate Policy》優秀文章        我校獲批2021年市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立項        經管學部獲批2020年度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
  • 港澳代表談監察法草案:對公權力監督的重大改革創新
    港澳代表談監察法草案:對公權力監督的重大改革創新 2018-03-18 15:59:0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芬蘭教育帶來4大啟示,值得借鑑!
    從整體上來看,芬蘭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所有人必須有同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各個層次的教育均免費,教育體系沒有標準,教師有高的素質並很好地工作,所有講課內容都是個性化的。國家核心課程目標的改革為:為學校教育提供足夠的投入,創設更好的條件,為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提供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 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
    要堅持將創新作為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問題導向與系統思維,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創新,不斷取得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勝利。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這一時代命題。改革進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唯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不斷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教育生產力,使教育事業發展更加符合教育規律,符合社會需求,符合時代潮流。
  • 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此次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高校始終與國家同心、同向、同行,不僅堅定立德樹人的理念、開展高水平在線教育,成功應對了疫情帶來的停學、停教、停課危機;還大力開展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充分踐行了「四個服務」的時代使命。
  • 居家學習是疫情下的應急方式,也給中小學教育變革帶來機遇!這些...
    2月28日,教育部黨組印發通知,強調原則上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前不開學,學校基本防控條件不具備不開學,師生的校園公共衛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不開學。按照中小學開學的這個「三個基本條件」,全國中小學全面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尚需一段時間。
  • 全球疫情衝擊教育體系,各國教育部長呼籲教育創新及公平
    作為新冠病毒爆發後,全球首場最高規格的國際教育線上論壇,本次論壇集結了來自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七個國家十五名教育部長、專家學者、政策決策者以及傑出青年代表,就全球疫情背景下,未來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展開了巔峰對話。  本次論壇以 「教育中斷與教育重建:新冠疫情如何塑造教育的未來?」
  •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入選AACSB啟示性創新示範院校
    Robinson先生說:「今年早些時候,AACSB公布了一項新的、關於未來整個商科教育的願景。該願景的中心思想是希望通過創新改變舊模式、擁抱新模式,以推動商科教育的發展,以滿足日益變化的世界需求。在啟示性創新(Innovations That Inspire)計劃中,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等院校通過開創性的舉措,為AACSB的這一願景賦予了生命力。」
  • 實時在線交互課程給高等教育帶來什麼啟示?
    1 異步在線課程特點與問題如何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積累的全新寶貴經驗,推動實時在線交互課程教學持續改進並創新,推動實時在線交互課程與此前慕課積累的經驗相結合,推動在線教育在「後疫情」時代更加快速健康地發展?
  • 武漢疫情過後,將會給我們的經濟和生活帶來哪些啟示?
    很多人都會擔心,說這次疫情將會給經濟帶來重大影響。而我認為不管怎麼樣,不管疫情還會持續多長時間,都不會給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和動蕩,只會帶來局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催促。中國目前經濟本來就處於轉型和調整階段,這次疫情只會加速調整的步伐,並且給局部企業加快調整節奏。當疫情結束,經濟就會轉換成快進的加速模式。那麼疫情過後,經濟和生活將會帶來哪些啟示呢?
  • 武漢大學校長: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可以說,大學在國家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擔當和貢獻,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社會地位、國際聲譽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此次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高校始終與國家同心、同向、同行,不僅堅定立德樹人的理念、開展高水平在線教育,成功應對了疫情帶來的停學、停教、停課危機;還大力開展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充分踐行了「四個服務」的時代使命。
  • 突出「農」字特色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原標題:突出「農」字特色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創業就業、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對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思想認識,準確把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質內容,在工作中不斷推進和深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 長沙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份長沙的教育改革文件,引發株洲不少家長關注。近日,長沙市教育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指出:從2021年起,所有中學託管的小學,全部退出集團化管理;從2021年起,取消集團辦學對口直升生計劃。多年來,株洲教育優質資源被長沙虹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