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強大的女孩需要從很早開始努力。我們要給她們正確的愛,同時要對抗那些可能將她們拉入低谷的力量。
我的女兒已經11歲了,女兒剛出生時,自己沒有養育女兒的經驗,和哥哥是完全不一樣的個性,哥哥內斂,妹妹外向,有時候,適合哥哥的教育方式放在女兒身上,就行不通。
當看著女兒從蹣跚學步到健步如飛,看到女兒從依賴父母到想快點長大的架勢,很多時候,自己也會陷入書中《養育女兒》困惑之中:
到底作為一個女孩,她什麼時候應該強大,什麼時候可以示弱?她應該學會保護自己,還是理應得到更多的保護?而我作為一個女孩媽媽。我什麼時候應該拉她起來,什麼時候需要推她一把……?
《養育女兒》這本書的作者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籍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其中 《養育男孩》、《快樂童年的秘密》被200萬家庭閱讀。是作者根據自己女兒成長過程中習得的經驗和自己從事家庭治療師而專門寫給女孩父母的養育指南。
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通過收集有關兒童發展、神經系統科學、家庭治療以及養育方式的最新發現,以及同不同國家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交流後,藉助兩個不同女孩的故事入手,從年齡段劃分了女孩成長的五個關鍵期。從而用女孩成長的五個階段不同的發展特點和廣大讀者對話,讓有女孩的父母能清晰知道自己怎樣從女兒幼年時期開始到成年,和女兒建立一種緊密而穩固的聯結。
正如書中有句話: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女孩們都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她們會困惑、會犯錯,但最終會學習、會成長,這一切的經歷讓她們成長為堅強能幹的女性。今天,我將專注於第一個階段和大家分享我的收穫。
現代精神分析理論中我們能發現,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到安全感,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所以,為什麼說媽媽在給予孩子安全感上重要過爸爸?因為孩子是從媽媽子宮出來,離開子宮後,在出生的頭一年,媽媽和孩子幾乎屬於"共生關係",如果此時孩子感覺不到媽媽給到他的安全感受,那麼在焦慮中成長的孩子,就會出現很多異常的行為,比如喜歡尋找替代物讓自己感受到安全,和父母很難分開,性格孤僻等等。
回想起自己女兒剛出生三個月後,自己就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在女兒6個月時,換了第二位阿姨,在女兒一歲時,換了第三位阿姨。現在想起,自己很愧對女兒,太早離開女兒,沒有好好陪伴女兒長大,那麼當時出現最明顯女兒沒有安全感的行為:每當周末我和她爸爸帶她時,她表現得非常興奮,幾乎不吃任何東西;容易發脾氣、哭鬧;尤其和我不是特別親近,這些都是欠缺安全感的表現,可惜自己當時一味沉浸在工作之中而忽視了,為此,到了女兒5歲後,自己親自帶時,和女兒之間的內在疏離關係用了很長時間才慢慢變成親密的母女關係。
《遊戲力養育》書中提到:安全依戀是建立溫暖的親子關係的基礎,安全依戀理論在過去幾十年被反覆驗證的結論是:人的專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誼滿足、學業成功、婚姻幸福、工作成功等各方面,都與安全依戀關係息息相關。
如同作者書中所說:只有父母溫柔的愛撫,唱歌給她聽,和她說話,逗女兒開心,愛她,女孩才能在各方面充滿活力,才能確信生活是美好的。
"響應能力"簡單說就是:父母能接受女兒的訊息,了解她的方式,能讀懂女兒的信號,並且以一種安心的平靜,而不是慌張的態度做出回應。
為什麼我們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能通過女兒的表情、動作、聲音準確察覺到孩子想要表達的信息?其實,如果從情感的方向解釋,那就是父母的愛讓我們隨時感受到女兒的需求。
《兒童心理學》書中談到新生兒聽覺發展時,認為聽覺是新生兒和母親之間最早的聯繫方式。所以嬰兒剛出生後的幾周內,母親的的心跳和聲音對孩子有一定的撫慰作用,這就是最基礎的安全感了。
如果從專業的角度看,出現在母親和嬰兒之間這樣的交流方式可以用"共同注意序列"解釋,指的是:媽媽和寶寶之間心照不宣的相互呼應,這種呼應每天都會進行很多次。這些小小的"對話"不僅幫助孩子確認媽媽的愛,也讓她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更好地察覺他人的情感並與人共情。
這也是和美國著名的 美國科恩教育家《遊戲力養育》書中所說的"聯結"相似,聯結就是和自己、和孩子建立深入的情感聯結。
相信這樣美好的時光都出現在沒有一個媽媽身上,想起女兒在呀咿呀咿呀學語時,露出天使一樣的笑容和自己對話,這是作為媽媽最幸福的時光吧!我們的愛就像一條河,流經我們的身體,又流向別人。
只有女孩身體和情感的各種需求都得到了回應,她才會對生活做出最基本的判斷:我是安全的,而且能得到愛。這個信念將紮根於她的內心,伴隨她一生。
平靜不是一種性格特徵,而是一項技能。
這一句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效果,以往,當我們面對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的時候,總會歸咎到孩子性格暴躁,欠缺耐心,認為這是一種性格,而今天這本《養育女孩》卻告訴我,錯了,這不是性格特徵,而是一種技能。
而是父母自身先進行自我調節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問題,這樣自己反覆去練習,可以通過有意識去多進行練習後,自然女兒能夠從你在她生命中的最初幾個月和幾年中給予的放鬆和安撫中獲得自我平靜的能力。
方法如下:深呼吸、放鬆雙肩、放鬆肌肉,感覺你的雙腳有力地紮根於地面,將注意力平穩輕鬆地集中在當前的事情上,不被慌亂的情緒所影響。
當我們能在開口之前先停下來思考,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想心理問題肯定會減少很多。
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女孩們都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她們會困惑、會犯錯,但最終會學習、會成長,這一切的經歷讓她們成長為堅強能幹的女性
這本書中講述養育女孩的每一個階段都讓我這位有著11歲女孩的媽媽非常認同,書中還告訴每一位父母,錯過了孩子的前面幾個階段,沒有關係,我們不需要完全按照書中進行養育,而是可以用"補救"的方法進行。
結語:
在女兒成長的旅途中,我們是她的導師、照顧者和盟友。扮演好這些角色可能是我們父母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如果家有女兒,我想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它就如同父母的心靈導師一樣,指引我們在養育女孩遇到阻力時,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或許,希望就在我們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