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自閉症人的媽媽告訴你:成年自閉症的生活是這樣的

2020-12-16 然和教育

前言:

人生是什麼?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人生活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

你的人生是什麼顏色的?

田惠萍老師說:「我的生活因為孩子有了更多的色彩,屬於我的色彩,自閉症母親的色彩,現在我很感謝他,因為有他,我才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美好的東西。」

左為田惠萍,34歲自閉症人的媽媽,中國第一家自閉症服務機構——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創始人;右為孫忠凱

有遺憾也有驚喜,由孫忠凱先生代替未能到場的田老師為我們分享她和兒子的日常、旅行、身後事。

一切要先從「大福」和星星雨開始說起。

「楊弢是我們的一個代言人,我們有大福的玩偶,楊弢的事情也是星星雨的事情。雖然田老師會分得很清楚,她就是她,她的生活是她的生活。但我覺得沒有楊弢就沒有我們這些做自閉症服務的人,就沒有中國社會對自閉症的認知」

「星星雨是我終身要做的事情,從田惠萍老師手上接過來做到今天,我們一直很驕傲我們是中國第一家服務於孤獨症兒童的民辦特殊教育機構。這麼多年,不辱使命,有時候不管走多遠,回來看看,我們的初心還在,我們還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01因為我們在,世界無孤獨

重要的不是消滅,而是為了共存

「我們從不標榜自己可以治好自閉症,而是致力於倡導全社會以一個更正向的、客觀的姿態接納自閉症和自閉症人士。因為我們的理念是,『不是為了消滅,而是為了共存』,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能治好自閉症,或者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幫助自閉症群體能夠更好地生活。

面對家長,我們會直接告訴他們,您的孩子是自閉症,終生都不可痊癒。這樣做很殘酷,可真相就是那麼直白,生活依舊得往下過。揭開家長們的傷疤,為的是讓他們更快地休整好自己,開始新的生活。」

如果我給你們一百萬,你們能做什麼事情

2008年,星星雨作為壹基金典範工程候選機構參與評選,孫忠凱作為星星雨的代理主任去壹基金接受答辯。答辯完要走的時候,李連杰先生問他:「如果我給你們一百萬,你們能做什麼事情?」

李連杰先生把支票交給田惠萍老師的時候,她說:

「一百萬不夠,中國有幾百萬自閉症孩子,有多少個一百萬都不夠,如果通過你的努力,能讓中國社會了解自閉症,比給我多少萬都重要。」

導演薛曉路是星星雨的志願者,李連杰先生零片酬出演。

《海洋天堂》電影於2010年上映,以「星星雨」創辦人田惠萍和她的兒子的故事為原型。

《海洋天堂》打開了中國人對自閉症的認知,自閉症群體由此走入公眾視線,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或加入到自閉症服務行業,或投身於自閉症公益事業。

如今,《海洋天堂》的故事原型楊弢,已經34歲了。

02 接納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活在當下是榮耀的饋贈

身處苦難,依然要熱愛生活

上個月田老師要出差,本來要帶楊弢,結果楊弢不想去,就請孫忠凱幫忙帶他,隨後她給孫忠凱發去一些照顧楊弢的注意事項。(詳情見下圖)從楊弢的日常起居,到照顧綠植的習慣,楊弢的生活被田老師安排得有理有條,整潔的衣物收納讓孫忠凱都自慚形穢。其實田老師自己的生活更是精緻得令人咂舌,她曾自述:

「我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美的追求者,我們家裡每個角落都是美的,美得可以跟藝術家的布置去媲美。我們家任何一個柜子,任何一個抽屜都很精緻。

對此孫忠凱也頗有感觸: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田老師家,她的廚房你們一定會喜歡。我們倆一起在西雙版納買了一個特別小的度假房,我沒有時間去,她特別熱情地把那個房子給裝修了。有一年我去看,突然發現原來做飯的廚房可以布置得那麼順手,什麼東西放哪,盤子、碗怎麼放,以前我都沒有注意過那些,你會覺得,田老師的生活才是生活」。

多年前,在田老師的建議下,孫忠凱在星星雨工作不久就買了第一個房子,要搬新家之前,田老師問他有什麼需要的東西,孫忠凱開玩笑說,缺一輛車。不料田老師嗔怪道:「你要去過日子,你需要的東西多了」。

對於過日子,田老師有她自己的哲學,回溯與田老師同行的那麼多年,孫忠凱不禁感慨:

「一直到今天,田老師對我的影響並不只是怎麼管理星星雨,對於怎麼生活,怎麼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那些影響也許更深」。

田老師已經退休十年了,她有她自己的生活。作為旁觀者,我們僅能窺見她生活的冰山一角。從孫忠凱的講述中我們不難發現,田老師和兒子的生活,靜水深流。日常歸於平淡,平淡中卻不乏詩意、溫度。

在憐憫與悲慽中,他們打磨苦難;在偏見與束縛中,他們歌頌生活;生活並不總是盡如人意,節奏和韻律把握好了,它也能唱出一支動人的歌。

正如田老師所說:「有自閉症孩子的生活是別樣的生活,但它同樣可以是精彩的、幸福的」。

03 跟著大福看世界

生活亦是行走,亦是故事

故事亦是意義,亦是人生

生活不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不止腳下的100㎡地板。

有一天發現田老師帶著楊弢開始走世界的時候,孫忠凱覺得這個故事太好了,他很想分享出去,但是田老師沒有微信,不發朋友圈,於是他想辦法用自己的微信註冊了一個帳號用於分享他們旅行的見聞。文章裡能看到許多故事、圖片,但沒有被記錄下來的珍貴瞬間也許更多。一開始田老師說叫「帶著大福看世界」,但孫忠凱覺得應該叫「跟著大福看世界」。因為正是楊弢讓他們有機會一起去環遊,用腳步丈量世界,用心感受生活。

孫忠凱先生送田老師去機場的照片

田老師會特別準備一些自閉症的T恤,包括星星雨的LOGO,以此講故事,做「自閉症」倡導。

田老師會帶大福去各種地方,去美國,去挪威,去法國;去見她年輕時候一起參加高考的朋友,去拜訪因自閉癥結緣的工作夥伴;從科羅拉多大峽谷走下去看印第安人的部落,去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看日落;去完成她年輕時的小心願:去波爾多品酒......有孫忠凱同行時,他們會駕車從南開到北,常常與晚霞作伴,與朝陽並肩,每一天都有新的期待。

依次為田惠萍、楊弢、孫忠凱

田惠萍和友人

「我會拍特別多他們兩個人的背影和各種照片,一些照片被有的人說像圖片版的《海洋天堂》。也許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都不一樣,他們兩個人在路上互動的瞬間、溫暖,我覺得很感動。在路上最常拍的是日出和日落,整個行程永遠是早上趕日出,晚上等日落,忙忙碌碌,特別緊張,但是我們感到很充實。」

「有太多不可思議的照片,我們見了太多彩虹,見了太多意想不到的美景。陰雲密布的一天,我們到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看日落,結果下暴雨,雷電特別恐怖,我們被淋得非常狼狽。我當時就說,看什麼日落,還是趕緊回家吧,因為特別危險,我要保證他們的安全。結果回去路上一回頭,一抹太陽照出來,照出了一個金山,風景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人一個驚喜,我們感恩於大自然的饋贈。」

他們用善意交換善意,用故事交換故事。

沿途風光盡收眼底的同時,他們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收穫了形形色色的故事。

「今年我們一起去了挪威、北極,當時我們開車到一個小漁村時,饑寒交迫。還好有楊弢在,過來一個姑娘,我急忙說我弟弟餓得不行了,其實是我餓了。那個家庭裡的人都很好心,我們把他們烤出來的一盤子麵包都吃完了。吃飯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那位姑娘到尼泊爾做過志願者,做過護士,她給我們講了許多她自己的故事,那次經歷真是記憶猶新。」

「美國有一個克羅拉州大峽谷,垂直直線距離1500米,我們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從峽谷走下去看當年印第安人的部落,那種經歷無法用言語來描述。將近70歲的美國朋友,如果沒有我們一起,他們不敢想他們能走下去」。

與美國友人的合照

「我們在美國的時候,有位女士是採訪過田老師的記者,她的鄰居是自閉症孩子的媽媽,見到我們,跟我們講很多故事,整個過程非常愉快。還有一個老朋友蓋瑞,領養了一個中國女孩,從2005年到今天,每年星星雨老師去美國的費用都是由他們那個機構支付的。後來他退休了,在西雅圖旁邊一個小城市裡定居,之前我們去美國的時候就去拜訪,他已經快80歲了。」

美景看了太多太多,但對於三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在旅行的過程中認識更多的家庭,和他們交流。

同一片天空下,他們也能飛

可如果斬斷他們的翅膀

他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天空,而是整個世界

旅行的過程中,他們去拜訪了一個朋友克裡斯,克裡斯領養了一個中國女孩,還有一個自閉症兒子。比起楊弢,克裡斯的兒子平時只能呆在家裡吃飯,孩子沒怎麼出過門,整個家庭更別提出去旅遊了。在美國,對自閉症人士施行的福利政策和社會援助已經足夠完善,但聽克裡斯說,由於在孩子小時候對他進行的訓練並沒有考慮到他長大後的需求,所以很多時候,孩子與社會是脫節的。自閉症孩子們3-21歲都呆在訓練機構裡,21歲走入社會之後,家長們才發現孩子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在家裡呆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環往復。

孫忠凱說:「我覺得挺驕傲的,楊弢能力比他差得多,但他就能去旅行。因為他是適合旅行的人,他很能適應環境,西餐裡難喝的湯,倒點兒辣椒麵,他也能喝得下」。

大福和媽媽的旅行還在繼續,路上的故事仍在持續發生。如果說田媽媽的生命厚度因大福而加深,那麼大福的生命廣度則因媽媽而加寬。

關於旅行,田老師這麼說:

對於帶楊弢去旅行的初衷:

「帶楊弢去旅行既不是因為他已經康復,也不是因為旅行能『康復』他,自閉症人不需要康復,需要接納和尊重」。

「不是孩子剝奪了我們的追求,而是我們自己永遠不應該去放棄。」

自閉症沒有讓她放棄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自閉症沒有禁錮她去追求美的感受;自閉症助她體悟生命本然;自閉症助她回歸生活本象;她感恩與孩子的相遇,從此擁有多彩的人生。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她尊重生命,也尊重生活。她知道生活不只是生下來,活下去。

生活是不斷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生活是一場不斷行走的旅程。

04 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行走的路上

在田惠萍老師要來論壇的前幾天,楊弢的手出了問題,要做外科手術。

「我覺得楊弢總是讓我們驚喜,他能夠完全適應治療。在這個過程中,田老師做了很多努力,她一路上都在和楊弢做打針遊戲,結果現在楊弢去醫院不打針都會失落。那天楊弢自己走進手術室的時候,我們特別感動,因為我們知道,他為了適應環境,克服了許多困難。」

每一次對恐懼的克服、每一次適應給身邊人所帶來的驚喜,都是大福在行走的痕跡。

我們在行走中成長,在成長中延續生命的力量。

大福讓我們知道,一個自閉症人的世界可以和我們一樣廣闊,和自閉症共處的人生可以從容自得。

從2017年開始到現在,田老師和大福一直都在行走的路上。

關於未來

孫忠凱有一個想法

如果有一天田老師走不動了

他也會跟著大福繼續行走......

END

來源:然和教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自閉症孩子的「成年困境」
    沒人能明白,他想以此獲得怎麼樣的「快感」,或是在發洩何種情緒?小斌今年26歲,出生的時候,曾讓全家沉浸在興奮中。可一直到兩歲多時,他都不怎麼說話。一開始,小斌媽媽以為兒子只是發育較晚,沒太在意,等到小斌上幼兒園時,老師發現了這個「秘密」。「上課亂動,手舞足蹈,發出古怪的聲音,還常把手放進嘴裡。」
  • 你以為自閉症患者不會有愛情?其實他們婚後生活很幸福
    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裡,第一批被確診為自閉症的孩子怎麼樣了?第一批被確診為自閉症患者的孩子們一共有11個,由於當時對自閉症的治療一無所知,因此這11位孩子中有10個孩子在成年之後的預後都不理想,甚至還有一位成年之後都沒有學會說話。
  • 成年自閉症人士託養與就業問題初探
    根據相關機構的調查統計,目前我國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已超1000萬。粗略估計,十八歲以上的成年自閉症患者約佔一半,人數達數百萬之眾,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群體。電影《海洋天堂》劇照據了解,這幾百萬自閉症成年人士,估計大多數人每天被迫呆在家裡,平時由父母照顧和陪伴。
  • 兩個自閉症孩子媽媽的心聲: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根據統計,每1000個家庭中,就會有1個家庭有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寶寶,我們稱這樣的孩子為&34;。當一個家庭中被父母捧上天的掌上明珠不幸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時候,想必對這個家庭來說或許是沉重的打擊。畢竟自閉症的治療屬於世界性的難題,目前唯一能夠改善自閉症孩子生活的方式就只有教育引導,這是干係這個家庭一生的教育。
  • 自閉症患者孤獨長大,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記者 王鑫 攝3月31日,齊魯晚報以《圖書一天整理好多遍,能工作很開心》為題,對青年自閉症患者峻實的工作經歷進行了報導,這也讓不少小齡自閉症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自閉症的「成年困境」:父母逐漸老去,餘生何去何從?
    今年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從1982年我國首次確診自閉症患者病例開始算起,第一代自閉症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中年人,90年代診斷出的那批自閉症兒童也早已成年。除了要面對無藥可醫、終身伴隨、康復養護和教育缺失的困境之外,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隨著年齡增長,如何融入社會,如何面對「成年困境」?
  • 2歲確診自閉症18歲創作2部小說,奇蹟背後是媽媽十幾年的堅持
    結果就是,每一個自閉症人都會發展出一個特別的官能,他試圖透過它來感知整個情況。我的聽覺發展的比其他感官要好。我已經學會用這種方式生活,因為要運用所有的感官,就會變成全然的混沌。如果有人讓我閉上眼睛,在一堆洋蔥和馬鈴薯中間挑出馬鈴薯,我大概做不到,因為我的觸覺很差。
  • 當自閉症患者成為父母:成年自閉症患者該生孩子嗎?
    成年自閉症患者可以成為成功的父母嗎?我們似乎從未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在正常的情況下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偶然的一次機會,她被診斷為了自閉症。這是她關於自閉症患者養育子女的一些思考和經驗: 問:當得知您患有自閉症會影響您生育更多孩子嗎?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
  • 兩個自閉症兒子的父親告訴你:關於自閉症,這20件事你必須知道
    我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自閉症人士,我也沒想過它會參與到我的生活中。然後,我的第一個兒子Jude出生了,我很高興能當上父親。當Jude在18個月大時,他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三年後,我的第二個兒子Tommy也在18個月大的時候被診斷為自閉症。自閉症很快就成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我的常態。
  • 世界自閉症日談成年群體生存困境:為什麼越長大越孤獨?路在何方
    《蝸牛不放棄》作者,也是一位成年自閉症兒子的媽媽張雁,通過自身經歷做了回答。她留言說,一直關注國內的成年自閉症人士生活狀況。簡單地說,難,但不是沒有希望。成年自閉症人士首先面對的困難不是就業,不是貧困,而是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如果這兩方面沒有問題,即使是在家裡,他的生活質量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 害怕「長大」 自閉症患者孤獨成長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王鑫/攝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暫的幸福時光在濟南自閉症家長圈子裡,大家都喊她「廣振媽媽」。1997年,她有了廣振,看著懷抱中滿是奶香味的小寶,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 我們在國內這些醫院被確診成年自閉症
    今天我們邀請了3位成年後才確診的自閉症譜系人士,分享經驗。01我做了17項檢查終於在北大六院確診自閉症譜系被採訪人|DEW女生你如何發現自己的自閉症, 又是在哪所醫院確診?我24歲在美國讀研時,曾接受過一段時間心理諮詢,當時,諮詢師判斷我是ASD(自閉症譜系障礙)。
  • 自閉症孩子成年後能參加哪些工作?
    許多的自閉症孩子,成年後想融入社會,卻因為自身的缺陷別人很少願意跟TA們聊天。而一些家長也「自暴自棄」,認為自己的孩子就算小時候接受了教育長大了還是缺乏正常的工作能力,根本幹不了活。或許是涉及到隱私,或許是想讓孩子免於受到外界的側目。但是成年自閉症患者難道就真的不能工作嗎?他們沒有能力去融入這個社會嗎?
  • 自閉症?吃藥不能好嗎?我看是你沒教好——真實的自閉症是這樣
    父親扭頭對後面的媽媽說,「對不起,我們是自閉症孩子」,那位媽媽質疑的說:「自閉症?吃藥不能好嗎?我看是你沒教好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自閉症孩子就不會成長,他們會學習,只是學習的進度比較慢。跟正常的孩子相比,他們需要學習的內容更多。對待自閉症孩子,耐心是最重要的,微電影裡父親大海跟小雨一起吃西瓜。大海拿著一小塊西瓜問小雨,「你吃,還是我吃」,小雨一直回復,「你吃」。可是當大海真的吃掉西瓜時,小雨又是拍桌子尖叫。
  • 自閉症壓垮整個家庭?過來人告訴你:家有自閉兒是種怎樣的體驗!
    ……每個自閉症家庭背後都有著各自的辛酸和無奈自閉症孩子長大後2016年,鎮江法院審理一起父親殺死自閉症女兒的案件。47歲的男子王某是一名大學老師,他19歲的女兒自幼患有自閉症,後來又因被燒傷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王某在照顧她多年後,將女兒殺死。他說,「很多同學、同事、朋友都為我擔心,他們都說你以後怎麼辦。
  • 成年自閉症人士早逝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
    作者/Rachel Nuwer自由科學記者該作品發表在Spectrumnews及《大西洋》上她還曾為《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新科學家》等雜誌撰稿。澳大利亞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醫學科學家塞爾吉奧(Sergio Starkstein)表示,醫學界對自閉症兒童的症狀了解較多,但對自閉症人士40歲、50歲、60歲的發展軌跡知之甚少。目前發現的潛在影響因素有:1. 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多種癌症等疾病有部分重疊遺傳因素,也有研究表示自閉症與帕金森症候群也有生物學聯繫(來源見參考文獻4)。
  • 孩子自閉症,爸爸失蹤媽媽絕望,網友:自閉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今天一早,貓爸就在網上看到一條消息:一個6歲的男孩兒在外面撿東西吃,身上還穿著尿不溼,後來人們通過尋找,發現這孩子是被媽媽遺棄的。一開始網友還指責這位媽媽,但事實並不是網友們理解的那樣。原來這個孩子患有嚴重自閉症,孩子的爸爸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失蹤了,媽媽為了照顧孩子、給孩子看病,這些年欠了很多錢,媽媽是因為看不到希望才這樣做的。而就在去年12月份,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帶著她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和肚子裡的胎兒。這位媽媽留下這樣的話:我現在好累,也許去另外一個地方就好了,兒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在那裡可以一起玩,希望寶爸要堅強!
  • 假如你是一個乘風破浪的姐姐,卻有一個自閉症的弟弟
    ,這些年來我沒有半句怨言,也不敢有怨言,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的生活儘量的正常,我實際今年才23歲,身邊好多人說我心理成熟程度跟43歲的差不多,很多人說我很堅強,說我是一個很稱職的女兒和姐姐,可是我並不想聽到這樣的稱讚。
  • 智障兒娶越南媳婦遭逃婚:成年自閉症人士能結婚嗎?娶媳婦有多難
    當學齡前的自閉症兒童還在糾結能不能進入普校實現隨班就讀的時候,對於成年自閉症人士來說,他們所面臨的難題似乎在當下顯得更為迫切和兩難。那就是「成年自閉症人士能結婚嗎?」「成年自閉症人士需要找一個媳婦陪伴(照顧)一生嗎?」「成年自閉症人士到底該不該結婚?」
  • 一位15歲自閉症患者對媽媽的講述:為什麼我會是這樣糟糕的?
    你知道自閉症是什麼樣的嗎?自閉症患者心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很多剛剛面對自閉症的父母可能十分想知道,今天星悟說帶來一篇自閉症患者對媽媽的講述,讓你更加清晰了解自閉症,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最大限度的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