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的「成年困境」

2020-12-16 西部網

從1982年我國首次確診自閉症患者病例開始算起,第一代自閉症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中年人,上世紀90年代診斷出的那批自閉症兒童也早已成年。

除了要面對無藥可醫、終身伴隨、康復養護和教育缺失的困境之外,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隨著年齡增長,如何融入社會,如何面對「成年困境」?

今年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多個自閉症家庭,對話醫學專家,嘗試走進大齡自閉症患者群體,同時呼籲全社會,能給予他們尊重、體面和接納。

A 世界性難題之一 幾乎無法根治

用頭來撞牆,成為小斌每天下午5點到7點的習慣。沒人能明白,他想以此獲得怎麼樣的「快感」,或是在發洩何種情緒?

小斌今年26歲,出生的時候,曾讓全家沉浸在興奮中。可一直到兩歲多時,他都不怎麼說話。一開始,小斌媽媽以為兒子只是發育較晚,沒太在意,等到小斌上幼兒園時,老師發現了這個「秘密」。

「上課亂動,手舞足蹈,發出古怪的聲音,還常把手放進嘴裡。」小斌媽媽一時間陷入了慌亂,她抱著孩子一家一家醫院地跑,診斷結果幾乎都是「腦發育不健全」。

從醫生口中,她獲知這將伴隨孩子一生的苦痛:難以表達,行為刻板,缺乏與外界交往的意願與能力。更為可怕的是,自閉症大多與生俱來,幾乎無法根治。

「無病可尋,無藥可醫。」西安一家醫院孤獨症科主任趙寧俠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1943年美國醫生就發現了這種通過行為診斷的疾病,並命名為「自閉症」,在醫學上也稱「孤獨症」,一直到今天,這種病都是世界性難題之一,沒有找到病因。

幼兒園希望小斌退學,小斌媽媽苦苦央求老師,但是僅過了一學期,小斌仍然被勸退了。至此,他再沒有上過學,小斌媽媽則向單位辭職,陪兒子居家康復訓練,培養孩子基本的表達能力與生存技能。

B 「每一扇門都關閉了,這就是現實」

「我不願意回首走過的路,」小斌媽媽說,這個性格暴躁的孩子,已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如今她每天思考最多的問題,也是所有自閉症兒童的父母都會想的一個問題:「我和他爸爸不在了,孩子怎麼辦?」

思考再多,這位54歲的媽媽仍毫無頭緒,「每一扇門都關閉了,這就是現實。」

自閉症患者的個體差異非常大,但仍不乏一些共性特點,主要表現在社會性溝通障礙、社會行為不足、興趣範圍狹窄、行為刻板。也正因如此,他們往往在某一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天賦。

17歲西安男孩王元就對數字異常敏感,尤其擅長記手機號碼和車牌號。王元的爸爸告訴記者,兒子是在上小學時被拒絕入學的,後來上了特殊學校,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

長期以來,因為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分離所帶來的偏見,讓這些自閉症家庭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畢業後去幹嘛,這事要比他去哪裡上學更難。」王元爸爸表示,儘管兒子屬於輕度自閉症患者,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但沒有地方願意要一個自閉症青年。

王元爸爸是下崗工人,媽媽常年患病,一家三口過得非常困難。根據《西安市殘疾少年兒童康復救助實施方案》,在16周歲以前,自閉症孩子每人每年最多可獲得28000元的康復救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實施方案只針對西安戶籍,外來務工人員及流動人口等的自閉症家庭無法享受。

C 要面對異於常人的困難和挑戰

另一個現實問題是,現在的自閉症康復機構很少開設針對大齡孤獨症孩子的課程和相關職業培訓,特殊學校基本只能上到16歲,這也是很多成年或大齡自閉症家庭面臨的難題。

「進入大齡階段以後,許多孩子被迫退居家中,他們的父母也因年老體衰,逐漸失去了照料他們的能力。」多年的臨床治療實踐讓趙寧俠感受到了太多自閉症患者和家庭的痛苦。趙寧俠說,即便正常的成年人,在一個競爭性且不穩定的環境中也需要經歷適應期。自閉症群體更是要面對異於常人的困難和挑戰,「這不僅體現在就業率低,即使就業後,也存在薪資水平偏低、工作類型單一、職能匹配不符、穩定性不足等諸多問題。」

趙寧俠向記者介紹,根據當前國際普遍引用標準推算,我國自閉症患者的數量約為300萬人,近些年來的檢查發現,自閉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來自遺傳和環境方面的因素大致負有相等的責任,一半對一半。」

面對這種尚無藥物可治癒的精神類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是目前公認的最佳治療手段。一般認為,6歲以前幹預,效果比較明顯。

D 一個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

一批批被確診的孩子逐漸成人,而父母逐漸老去。他們未來的生活,成為父母焦灼的事,如何破局?

在西安一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工作了3年多的自閉症女孩劉昕,就是就業成功的案例。劉昕21歲,從小酷愛繪畫,目前在公司擔任動畫美編。

「通過繪畫這種形式,孩子獲得了跟外界、跟其他人、包括跟自己交流的機會。在這裡,孩子獲得信心,情緒得到疏導。」公司總經理王磊告訴記者,對自閉症孩子來說,接受職業培訓、自食其力融入社會,這本身就是一個康復的過程。

王磊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去年曾榮獲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稱號,他同時也是一個28歲自閉症男孩的爸爸。在王磊看來,自閉症的核心障礙可能持續終生,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憐憫,而是一個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這樣可以避免大家對於自閉症患者片面的理解,而是突出他們比常人更優秀的地方。

(文中自閉症患者均為化名)

文/圖 記者 宋雨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自閉症的「成年困境」:父母逐漸老去,餘生何去何從?
    今年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從1982年我國首次確診自閉症患者病例開始算起,第一代自閉症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中年人,90年代診斷出的那批自閉症兒童也早已成年。除了要面對無藥可醫、終身伴隨、康復養護和教育缺失的困境之外,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隨著年齡增長,如何融入社會,如何面對「成年困境」?
  • 自閉症患者孤獨長大,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記者 王鑫 攝3月31日,齊魯晚報以《圖書一天整理好多遍,能工作很開心》為題,對青年自閉症患者峻實的工作經歷進行了報導,這也讓不少小齡自閉症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害怕「長大」 自閉症患者孤獨成長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王鑫/攝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暫的幸福時光在濟南自閉症家長圈子裡,大家都喊她「廣振媽媽」。1997年,她有了廣振,看著懷抱中滿是奶香味的小寶,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 行業|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兒何時能走出困境?
    部分患者可能有一些「自閉症才能」,如在音樂、計算、推算日期、機械記憶和背誦等方面有著超乎常人的表現,但這部分患者佔比僅不到10%。生活中,絕大部分自閉症孩子智力都不高,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現代醫學研究進展表明,自閉症是一種與遺傳相關的複雜神經發育障礙,和遺傳及環境因素都有關。很多研究人員認為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
  • 自閉症孩子成年後能參加哪些工作?
    「我的孩子能力不行,就算長大了TA也根本不能像常人一樣工作......」許多的自閉症孩子,成年後想融入社會,卻因為自身的缺陷別人很少願意跟TA們聊天。而一些家長也「自暴自棄」,認為自己的孩子就算小時候接受了教育長大了還是缺乏正常的工作能力,根本幹不了活。或許是涉及到隱私,或許是想讓孩子免於受到外界的側目。
  • 世界自閉症日談成年群體生存困境:為什麼越長大越孤獨?路在何方
    如果按18歲成年計算,再大概率減去一半的數量,那也就意味著,目前國內的成年自閉症人數超過了400萬。這相當於什麼概念呢?據中國殘聯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殘疾人數為8700萬,那麼,成年自閉症人士就佔到了1/16之多。
  • 成年自閉症人士早逝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自閉症心理學講師史蒂文·卡普(Steven Kapp)說:「我們應該重視自閉症人士執行技能不足的現狀,尤其是成年之後,他們的生活環境更多變,且能得到的支持卻變少了。很多醫生和護理人員缺乏護理成年自閉症人士的專業知識。
  • 建立針對性託養機構,為成年自閉症患者紓困|代表委員議政錄
    自閉症群體應屬「弱有所扶」的重點對象,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保障自閉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權益。▲自閉症患者美術作品。資料圖。顯然,自閉症群體即屬「民生短板」和「弱有所扶」的重點對象。尤其是16周歲及以上的成年自閉症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面臨著更多的困境,如更難得到公眾理解、家庭經濟壓力更大、政策更加不適用。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由於成年自閉症患者已經無法再接受義務教育,而目前又沒有針對性的託養機構,導致成年自閉症患者家庭照料壓力巨大。
  • 成年自閉症人士託養與就業問題初探
    這個數量如此龐大的成年自閉症人士群體每天只能貓在家裡,非常無奈,而且將給他們本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很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自閉症成年人士每天呆在家裡,極度無聊,整日無所事事。2、自閉症成年人士與外界完全孤立,無形中將嚴重加劇他們的自閉程度。
  • 人大代表劉小兵:建議開展自閉症患者全面摸底調查 建立成年患者託...
    然而,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注意到,自閉症群體雖然屬於「民生短板」和「弱有所扶」的重點對象,但相關法律政策缺位,同時社會缺乏認知和關注。尤其是16周歲及以上的成年自閉症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面臨著更多的困境。
  • 當自閉症患者成為父母:成年自閉症患者該生孩子嗎?
    成年自閉症患者可以成為成功的父母嗎?我們似乎從未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在正常的情況下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對於中度或重度的自閉症患者而言,他們可能不具備為人父母所必備的技能,但許多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已經做好了準備、願意並且能夠承擔撫養孩子的「人生挑戰」。 對於自閉症父母來說,在育兒的許多方面都顯得更加困難。
  • 智障兒娶越南媳婦遭逃婚:成年自閉症人士能結婚嗎?娶媳婦有多難
    當學齡前的自閉症兒童還在糾結能不能進入普校實現隨班就讀的時候,對於成年自閉症人士來說,他們所面臨的難題似乎在當下顯得更為迫切和兩難。那就是「成年自閉症人士能結婚嗎?」「成年自閉症人士需要找一個媳婦陪伴(照顧)一生嗎?」「成年自閉症人士到底該不該結婚?」
  • 成年自閉症人士託養之殤:金寨星星小鎮會是他們的最佳歸宿嗎?
    然而,與稱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於國內一千萬孤獨症家庭來說,父母所熱切期盼的「如何保障孤獨症孩子未來的生活?當父母老去後,他們又該如何生存?」已然成為一種無法言說的痛。 雖然只是一種探索,但是網上針對「金寨星星小鎮」的不抱希望甚至失望一度也成為橫亙在孤獨症家庭和社會救助之間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孩子有哪些表現?
    在中國,兒童自閉症並沒有得到合理的認識,甚至有90%以上的人從未聽說過這個詞,或是尚以為自閉症只是不願與人交流的輕微心理疾病。社交障礙對人欠缺反應,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最主要的特點是不能或懼怕與人目光對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孩子診斷自閉症,家庭如何應對?
    【來源:教育資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自閉症領域權威專家鄒小兵教授以公益課方式迎接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每年的4月2日,是聯合國決議的「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目的以是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 「有尊嚴地活著」自閉症家庭最真實的心聲
    鳳凰網公益「世界自閉症關注日」特別策劃鳳凰網公益頻道推出特別策劃《夜空中最亮的星,靠近你溫暖我》,希望公眾對自閉症家庭面臨著早期康復訓練、青春期性教育、融合教育、終生陪護及大齡自閉症人群就業養老等多方面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幫助更多自閉症家庭重建信心、走出困境,呼籲推動自閉症相關服務政策的支持和建立,真正為自閉症人群「有尊嚴地活著」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
  • 國內第一個成人自閉症永久性康養社區「星星小鎮」在金寨開建
    ,同時舉辦了「金寨星星小鎮成年自閉症生活規劃研討會」。全世界自閉症患者已達6700萬,尤其近年發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成為影響世界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國內對大齡孤獨症群體的需求投入相對較少,尚未形成完善的託養體系,導致成年自閉症人士離開學校後無處可去,家庭面臨新的困境。
  • 自閉症兒童的入學困境:拼盡全力,還是被勸退了
    為了讓孩子正常入學,她決意帶著楊洋返回老家就讀當地小學,可是2020年的新年還沒到,楊洋再次被勸退。被逼無奈,楊真真於是又帶著孩子返回合肥。如今開學季已至,楊洋仍然沒有找到願意接收的學校。疲憊的家庭,自閉症孩童,驚慌的家長群,難以融入的普通教育體系,是絕大多數中國自閉症患兒家庭的真實寫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20分鐘就有一個自閉症孩子誕生。
  • 害怕「長大」的自閉症:「星星的孩子」未來應該怎麼辦?
    自閉症孩子還有未來嗎?將來能夠做什麼? 孩子需要終身照料嗎?我們老了他該怎麼辦? 養育一個自閉症孩子,生活註定很艱難? 想要照顧孩子的同時擁有自己的生活,可能嗎?
  • 深度聚焦孤獨症兒童的成年困境,別讓他們害怕長大!
    除了要面對無藥可醫、終身伴隨、康復養護和教育缺失的困境之外,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隨著年齡增長,如何融入社會,如何面對「成年困境」?01世界性難題之一 幾乎無法根治用頭來頂撞牆,成為小斌每天下午5點到7點雷打不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