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宣布從明年1月1日起開放美國「萊豬」(含瘦肉精的豬肉)以來,引發臺灣社會恐慌和民眾的強烈不滿。22日下午,臺灣40多個民間團體,超5萬人著黑衣,在臺北舉行「秋鬥」大遊行。他們高舉「萊豬毒臺」、「民主已死」等標語旗幟,高呼「蔡政府道歉、下臺」。
然而,蔡英文25日卻辯護稱,美國牛肉與豬肉的開放,是讓市場多個選擇,並不是要求臺灣民眾一定要食用。她還宣稱,「臺灣要有更寬廣的國際經貿空間,就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
實際上,蔡英文當局開放「萊豬」進口,是為了向美政府獻媚,尋求締結美臺自由貿易協定。本月中旬,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15個成員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而臺灣地區被排除在外。
對此,島內輿論普遍擔憂,錯過加入RCEP的機會,臺灣包括石化、紡織、汽車、鋼鐵等傳統產業將會陷入嚴重危機,並陷入對外經貿孤立的狀態。民進黨當局則輕描淡寫地宣稱,RCEP對臺灣產業影響不大,將積極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達成臺美經貿協定。
不過,蔡英文當局把美國當成「救命稻草」,是一廂情願罷了。一方面,美國是否會加入CPTPP尚未可知,而且要加入該協定,臺灣首先要面對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門檻。另一方面,美國一直將臺灣當成遏制大陸的「棋子」,並通過大肆傾銷武器,將臺灣當成「提款機」。至於民進黨當局寄予厚望的美臺自貿協定,美方的積極性相當低。
實際上,臺灣真正握在手裡的只有和大陸籤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此前表示,ECFA協議實施10年以來,一共為臺節省了2000億新臺幣的關稅。島內分析人士認為,民進黨當局無視兩岸經貿的重要性,放任臺灣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孤島,捨近求遠的抱美國大腿,最終會害苦臺灣民眾。如果大陸切斷ECFA協議,臺灣經濟將遭受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