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尹雪豔永遠的上海

2020-12-19 網易財經

劉俊

「尹雪豔總也不老」,世界著名華文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中起首便這樣把尹雪豔推到眾人的面前,這句令人驚豔的開場白,一下子就使得上海百樂門的紅舞女尹雪豔成了「永遠的尹雪豔」——不管她是在上海還是到了臺北,也不管她是在1949年之前還是在1949年之後。

時空在迷人的尹雪豔那裡似乎已經停滯,她的這種超越時空的「神性」和迷倒眾生的「魔性」,使得人們在解讀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豔的時候,賦予了她「死亡之神」、「欲望之神」和「命運之神」的特性。說她是「死亡之神」,是因為「死神,一如尹雪豔,耐心地,笑吟吟地,居高臨下,俯視芸芸眾生,看著他們互相廝殺,互相宰割。然後,不偏不袒,鐵面無私,將他們一個一個納入她冰冷的懷抱」(歐陽子);說她是「欲望之神」和「命運之神」,是因為「尹雪豔的出現,膨脹起人們不可遏制的欲望,她就如同一塊欲望的試金石,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施展自己引發凡人慾望的神力……她就仿佛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欲望的吸力使一個又一個王貴生(洪處長、徐壯圖)被她無情地吸沒,看上去人們似乎是在被尹雪豔所吸引,可實際上人們是在被自己的欲望所驅使,所焚煉」(劉俊),而人們有什麼樣的欲望,也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在尹雪豔這個「欲望之神」和「命運之神」面前,王貴生、洪處長和徐壯圖,分別演繹了他們各具特色卻又殊途同歸的悲劇命運。

風情萬種又冷豔逼人的尹雪豔,當她在白先勇筆下被賦予神性象徵的時候,《永遠的尹雪豔》這篇小說,就具有了深刻的哲學蘊含。當然,深刻的哲學蘊含是這篇小說的最高追求,為要表現這種哲學蘊含,小說還要藉助具體的人物塑造和細節描寫——於是,寫實描寫和客觀敘事,就成為《永遠的尹雪豔》這篇小說外在的「呈現形態」,而既有寫實特徵,也有象徵意味,就使得對《永遠的尹雪豔》這篇小說的解讀,具有了多種可能性。

當徐俊導演經過六年的打磨,將白先勇的這篇小說用滬語搬上話劇舞臺的時候,話劇的舞臺呈現方式,使得導演和編劇對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中的寫實層面,以「二度創作」的方式,進行了強化和豐富。

這種強化首先體現為突出「上海」和突出「愛情故事」——話劇對上海的聚焦除了百樂門舞廳這個人物活動的場景之外,最為突出的是用上海話來強調上海的特性。在小說中,上海無疑是個重要的「元素」,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就是上海話,而且,可以說沒有上海的十裡洋場,沒有上海的百樂門,也就不會有尹雪豔這樣的人物,以及她那「總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風情」,然而,當小說中的敘述語言轉化成舞臺上的人物對話,原先典雅精緻的現代白話漢語變成了具有海上情致的上海話(方言)的時候,那種以話劇的方式呈現的「海派」神韻,也就得以在舞臺上活潑潑地呈現出來。

在白先勇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中,「愛情故事」其實是不存在的——尹雪豔如果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那尹雪豔也就不成其為尹雪豔了。話劇《永遠的尹雪豔》為了舞臺呈現的需要,在尹雪豔的「愛情故事」上增加了「戲份」,將尹雪豔和徐壯圖塑造成了一對情侶,這樣的改編是在白先勇小說寫實層面上的引申和發揮,自有其二度創作的價值。

應當說,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是對小說《永遠的尹雪豔》的徐俊式理解和強化,用「愛情故事」強化尹雪豔寫實層面的人間性一面,用滬語強化上海的地方性一面——由於上海最能代表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城市文明的特色,因此上海的地方性其意義也就不限於上海一地——構成了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的基本特徵。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更多地聚焦於小說中寫實層面的部分,但對於哲學蘊含的思考卻並不缺失,只不過,話劇《永遠的尹雪豔》對形而上意義的追求,沒有著力在尹雪豔所具有的「死亡之神」、「欲望之神」和「命運之神」的神性象徵表現上,而是以「時間」(從1949到1979年)來表現尹雪豔所代表的那種海派文化的超時空性,就此而言,話劇中上世紀60年代末的紅都劇場和70年代末的元旦新年這兩場戲(這些內容是小說中所沒有的),就顯得相當重要和有新意了,因為,有了它們,尹雪豔和上海(文化),才成了超越「時」(從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空」(從上海到臺北再到上海)「總也不老」和「永遠的」體現,也才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徵意義。

幼年時代的白先勇曾在上海生活過三年,上海經驗和上海記憶,成了白先勇日後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他的《金大奶奶》、《永遠的尹雪豔》、《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等眾多小說,都是寫上海或以上海為背景的,對於上海和上海文化,白先勇有一份揮之不去的迷戀和欣賞、沉醉和偏愛。如今,他以自己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為上海和上海話劇,提供了一份「永遠的」貢獻,也使他和上海結下了「永遠的」緣,倘使說白先勇的文學成就已使他成為永遠的白先勇的話,那麼他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以及根據他的小說改編而成的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也將使尹雪豔成為上海以及上海文化中永遠的文化符號,與上海以及上海文化一樣,永遠存在。

(作者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永遠的尹雪豔」成為定格上海的文化符號
    [導讀]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以及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將使尹雪豔成為上海以及上海文化中永遠的文化符號,與上海以及上海文化一樣,永遠存在。「尹雪豔總也不老」,世界著名華文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中起首便這樣把尹雪豔推到眾人的面前,這句令人驚豔的開場白,一下子就使得上海百樂門的紅舞女尹雪豔成了「永遠的尹雪豔」——不管她是在上海還是到了臺北,也不管她是在1949年之前還是在1949年之後。
  • 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首演,重溫老上海的「風華絕代」
    2013年5月,承載著無數老上海人回憶的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雖然並未做過什麼廣告,但廣場上早已是座無虛席。慕名而來的人有很多,在現場,人們用滬語交談著,就像是遇見了分別多年的老朋友。
  • 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進入最後彩排
    「總也不老的尹雪豔,永遠不老的上海風情。」由臺灣作家白先勇授權,兩岸三地文化精英聯合打造,根據其最廣為人知的中篇小說改編的大型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近日進入最.. 「總也不老的尹雪豔,永遠不老的上海風情。」
  • 「終於回到了上海」 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首演
    東方網5月5日消息:當風華絕代的尹雪豔重回百樂門舞廳依然成為「舞國皇后」的場景定格後,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優雅地結束了昨晚在文化廣場的首演。同名原著小說作者、臺灣作家白先勇隨後登臺亮相,表現出了卻夙願的激動:「尹雪豔,今晚終於回到了上海!」  由徐俊導演的該劇,一開場就是金碧輝煌、奢華璀璨的老上海地標性建築百樂門舞廳。
  • 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 胡歌勝在書生氣
    根據白先勇最具影響力的小說改編的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籌備數年始現端倪,昨日,白先勇攜男主角胡歌來滬為該劇造勢。這是白先勇首度授權改編《永遠的尹雪豔》,之所以「嚴防死守」數十年,全因著「尹雪豔」在白先勇心目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白先勇笑說:「尹雪豔就如同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投射,永遠不老。」
  • 《永遠的尹雪豔》變身話劇 白先勇:她像個死神
    白先勇還記得,1987年,香港電視臺為他製作一期節目,專程到上海南京路取景,他看著剛改造為步行街的繁華街頭,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閃爍的霓虹燈,像是自言自語一般感嘆,「尹雪豔永遠不老,上海永遠不老。」    如今,不老的尹雪豔終於經白先勇授權即將搬上舞臺。執導該劇的導演徐俊,是繼越劇《玉卿嫂》後二度與白先勇合作。
  •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上海夢還停留在那裡:解讀《永遠的尹雪豔》
    《永遠的尹雪豔》寫的是一個風月場上的永不凋謝的交際花,這部作品也收錄在白先勇的小說集《臺北人》中。2013年5月,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滬語音樂話劇在上海首演,該劇由徐俊執導,胡歌主演。《永遠的尹雪豔》意義在於不僅塑造了尹雪豔這一人物形象,小說裡的尹雪豔是八面玲瓏的,同時也是充滿人性弱點的,在和男性交往中,她有著非同尋常的手段。在別人眼裡,她神秘而冷豔。坊間的姐妹們傳言:「尹雪豔的八字帶著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輕者家敗,重者人亡。」這是一個很深的哲學意味的隱喻。
  • 《永遠的尹雪豔》等"三部曲"勾勒老上海風情 將在京開演
    原標題:「三部曲」勾勒老上海風情   老上海的萬千風情即將在京城上演。本周五開始,由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恆源祥戲劇聯合出品的戲劇系列「上海三部曲」將在保利劇院開演,北京觀眾將在這一系列作品中,品味到老上海溫婉婀娜的復古風情,體會到繁華都會裡的人間百態。
  • 白女郎將現身首演 話劇《永遠的尹雪豔》一票難求
    東方網4月3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總也不老的尹雪豔,永遠不老的上海風情。」5月4日,由上海恆源祥戲劇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出品,根據白先勇著作改編的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即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隆重獻演,拉開為期九場的演出。目前該話劇銷售十分火爆,一票難求。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白女郎」林青霞有望現身首演。
  • 永遠的尹公館,清冷的尹雪豔
    閒暇時間閱讀《永遠的尹雪豔》,起初覺得名字聽起來不錯,一看開頭便拔不出來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書籍不僅有顏如玉還有黃金屋。加之經典的魔力,讓我快速的閱讀,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情節發展,但又想細細品味其中的描寫,回味無窮。
  • 《永遠的尹雪豔》挑中黃麗婭 護花心切「禁言」女主角
    東方網3月2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總也不老的尹雪豔,永遠不老的上海風情。」由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擔綱,根據其最廣為人知的中篇小說改編的大型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昨天對外公布了女主角人選,上海演員黃麗婭有幸成為尹雪豔的扮演者。昨天,和白先勇一同亮相的黃麗婭一語不發。白先勇也多次關照媒體,有問題就問他,看起來護花心切。
  • 小說課:逐句解剖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第1講
    下面,具體解讀《臺北人》裡的第一篇小說《永遠的尹雪豔》。1 「尹雪豔總也不老。」不管人事怎麼變遷,尹雪豔永遠是尹雪豔,在臺北仍舊穿著她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一徑那麼淺淺的笑著,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這段話是起筆後的兩句話,信息量巨大,而且奠定了幾乎整篇乃至整本書的風格。
  • 《永遠的尹雪豔》霓裳羽衣:張叔平親自設計90套服裝
    東方網9月1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由白先勇授權、導演徐俊執導的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豔》今年十月將第二次登上舞臺。昨天,導演徐俊攜作家淳子和主持人閻華共同講解這臺話劇精彩的服裝設計。徐俊現場透露,香港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張叔平為了這臺話劇設計了多達90套的演出服。其中主角尹雪豔一人便有多達7套精心設計的旗袍。
  • 《永遠的尹雪豔》多重主題,值得一看漲知識
    文章的開頭就說,「尹雪豔總也不老。」也有人說,「上海永遠不老」。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最先對外通商的上海一片繁華,歌舞昇平。當時的上海居民,恐怕沒人能料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淪落他鄉。上海在屢遭兵燹後一片蕭條,臺灣這個小島又難以像昔日的上海灘一樣富麗,流落至此的人們地位又大不如前,所以難免讓逃亡到臺灣的人有國破家亡之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遺民從未對過去的人生有任何反思,沒有想過自己究竟為何會淪落至此。這些上流社會的人們,沒有對人生痛定思痛,產生一種自責自悔的教訓或者一種生活哲理的升華,而這種虛弱精神狀態對於「重新崛起」這個希望是致命的。
  • 小說課:逐句解剖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第4講
    第四講:仔細回顧前兩章,第一章講在上海的尹雪豔;第二章講在臺北的尹雪豔。用的都是大致勾勒的細節和筆觸,偶有人物出場,大多泛泛而過。19 「尹雪豔確實不必發愁,尹公館門前的車馬從來也未曾斷過。老朋友固然把尹公館當做世外桃源,一般新知也在尹公館找到別處稀有的吸引力。尹雪豔公館一向維持它的氣派。尹雪豔從來不肯把它降低於上海霞飛路的排場。出入的人士,縱然有些是過了時的,但是他們有他們的身份,有他們的派頭,因此一進到尹公館,大家都覺得自己重要。
  • 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一個女人生活,一群男人的沒落。
    在《永遠都尹雪豔》這段小說中,白先勇先生描繪了一個從上海去到臺北的女人,用細膩的筆調給我們後人展示了在那個年代的生活片段。尹雪豔是一個帶有蘇州口音的上海人,由於長相漂亮氣質超凡,慢慢成為政商界名流爭相交往的女子,由於多數與她交往過的人物,終究都難逃厄運,或早死,或破產,或受監坐牢,以至於被人們私下稱為「白虎命」。可是這並沒有阻擋男人們與她的交往,反而激起眾多名流徵服,好奇之心。由於長相漂亮,處事圓滑得當,她依舊周旋於形形色色男女之間。
  • 《永遠的尹雪豔》:在感情裡做一個「拎得清」的女人有多重要
    「尹雪豔總也不老。」作為《臺北人》這本小說的開篇之作,尹雪豔是白先勇先生筆下一個特別的存在——無論在十裡洋場的大上海,還是在寥落衰敗的小臺北,曾經那群不知疲倦的五陵少年早已鬢髮花白,曾經風華絕代的貴婦名媛也早已青春不再,但是,滿身風雨的尹雪豔卻像站在了時間之外,總是不老,永遠年輕。
  • 小說課:逐句解剖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完結篇
    尹雪豔仍舊一身素白打扮,臉上未施脂粉,輕盈盈地走到管事臺前,不慌不忙地提起毛筆,在籤名簿上一揮而就的籤上了名,然後款款地步到靈堂中央,客人們都倏地分開兩邊,讓尹雪豔走到靈臺跟前,尹雪豔凝著神,斂著容,朝著徐壯圖的遺像深深地鞠了三鞠躬。這時在場的親友大家都呆如木雞。有些顯得驚訝,有些卻是忿憤,也有些滿臉惶惑,可是大家都好似被一股潛力鎮住了,未敢輕舉妄動。」
  • 悲天憫人的「撒旦」:尹雪豔總也不老!
    如今,距《永遠的尹雪豔》(臺灣《現代文學》1965年第24期)第一次發表,已經整整四十年,重讀小說,卻依然被尹雪豔的驚豔、冷酷和永恆逼視著,讓人心神俱顫,無處逃遁。尹雪豔,舊上海的紅舞女,新臺北的交際花。從客觀來講,作為交際花的尹雪豔只是一個邊緣人,是供上流社會和權勢者消遣的寄生者,但這一特殊的身份卻為她贏得了某種自由。
  • 《臺北人》:一群異鄉人在臺北的故事,一個「永遠不會老的女人」
    印象最深的兩篇,一篇是《永遠的尹雪豔》,另一篇是《花橋榮記》。尹雪豔是一個永遠不會老的女人,在作者白先勇的筆下,她既神秘又令人著迷,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男人為之傾倒、女人呢,無論內心多麼嫉妒憎恨她,可沒有一個女人願意錯過她的圈子,你說奇怪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