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者的發明:澳大利亞是如何「被乾旱」的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來自歐洲大陸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基於原有的經驗和知識,不斷深入探索澳大利亞內陸地貌氣候,這實際上是擺脫盲目與朦朧的判斷,建立起對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全新的地理學解釋的過程。

如果站在雪梨或者墨爾本的大街上,隨機採訪十位澳大利亞人對於當地氣候特質的認識,十之八九他會告訴你:我們太乾旱了。大學校園裡知識階層對於水資源也有類似的焦慮,比如墨爾本大學環境工程學院開設的環境監測這門課上,每年教授都會和學生討論墨爾本市區的降雨量,並且要求學生建模預測降雨趨勢。展開地圖,這塊大陸跨兩個氣候帶,北部屬於熱帶氣候,南部屬於溫帶氣候,內陸是荒無人煙的沙漠,乾旱少雨。但是,澳大利亞絕大多數居民住在沿海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呈現明顯的海洋性特徵。那麼,這些久居沿海,甚至從未到過內陸的澳大利亞人對於乾旱的焦慮感是如何產生的?

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

新移民「乾旱」體驗從何而來

英國人最初在雪梨的植物灣登陸。新移民對環境的判斷標準是希波克拉底式的,認為登岸附近的森林地區是不潔的,散發著瘴氣,但是絕對不乾旱。第一任殖民地長官菲利普船長在日記中寫道,「到處都是溼漉漉的感覺,悶熱的空氣中仿佛可以聞到雨、泥土、桉樹的味道。」植物灣的氣候和英國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徵:日照強烈,降雨豐富。雪梨平均年降雨量是倫敦的兩倍多,而倫敦每年的降雨天數要超過雪梨;雪梨陽光充沛,倫敦溫潤多雲。英國的氣候相對穩定,降雨、溫度等具有可預測性;而澳大利亞許多地方堪稱「一天四季」。

而且雪梨地區遍布砂巖。經過千萬年的風化,在原來比較貧瘠且穿透性很高的土層上形成了一層新的很薄的土層。砂巖本身具有很高的穿透性,雨水很容易滲透到巖石層,然後流失。在完全迥異的氣候條件下,來自歐洲大陸的農民幾乎無法判斷播種、收成的時機,這是最開始蔬菜和糧食種植經常歉收的重要原因,很多農場因此陸續被放棄。在此過程中,移民們對「乾旱」有了深刻的體驗。菲利普船長曾帶領部隊駕著兩艘小艇到附近的那布羅肯灣,並對那裡的河流狀況進行徹底探查。菲利普在日記中講述這片土地及其周邊的情況時第一次使用了「乾旱」這個詞。實際上,僅僅從菲利普船長的描繪中,我們並不能看出澳大利亞是多麼的乾旱,至少這種乾旱並不是絕對的,和歐洲相比,澳大利亞沿海的許多地方降雨甚至是豐富的。

但問題是大部分英國人確實不知道應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悲觀者看到了澳大利亞的詭異,因為它和熟識的情況迥異,所謂土地不富饒,水資源不充分也是英國農學、地理學意義上的;樂觀者看到了希望,認為可以將不熟悉改造成熟悉。菲利普船長的日記就清晰地透露出了這種想法,他企圖採用歐洲的方式解決澳大利亞的土地開墾和水資源供應問題。也就是說,移民們既往的知識經驗影響了移民對於乾旱的體驗,這一點在河流探險階段更加凸顯。

「澳大利亞的聖勞倫斯」真的存在嗎

根據當時歐洲的地理學經驗以及歐洲人在北美、非洲的殖民實踐,他們普遍認為澳大利亞境內應該存在一條大型的河流。

澳大利亞可能存在的大河地圖(資料來源:William Hovell,Journey of discovery to Port Phillip, New South Wales in 1824 and 1825,Libraries Board of South Australia, 1831,p.87

這幅地圖繪製於19世紀初期,作者是威廉•赫威爾。它的外部輪廓和現在的澳大利亞基本相似,但是對於澳大利亞內陸卻有一番讓人浮想聯翩的描繪。地圖的標題開宗明義,展示了「澳大利亞可能存在的大河」。這條河從大山的縫隙中蜿蜒出來,然後橫穿整個大陸,在地圖的左上角匯入印度洋。它的一條支流出自於中部某個想像中的大型湖泊,其它水源來自東部沿海的大分水嶺。

這張地圖實際上反映了長久以來歐洲人對於澳大利亞內陸地理的知識積累以及可能性的猜測。它並非是威廉姆•赫威爾個人的想像。整個19世紀20年代一直有人在不斷地尋找西北方向的河流和探險家預測的內海——「聖勞倫斯」。

然而,十年間的考察陸續發現了一些河流的河口,卻沒有找到這條猜想中的大河。此後,著名探險家查爾斯•斯圖爾特在探險過程中意識到澳大利亞的地勢像個淺淺的碟子,內陸大部分地區的海拔都要低於沿海高地。一條橫貫大陸的河流是不可能存在的。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內陸考察的推進,有關澳大利亞的氣候、地理學知識也在不斷積累,英國人越來越確信澳大利亞的內陸並不存在大河或者海洋。就此澳大利亞內陸腹地河流的謎底基本解開。斯圖爾特和另一位探險家米歇爾分別於1834年和1838年發表探險失敗的官方報告。最終,新出版的一張新南威爾斯地圖上將拉克倫河和馬蘭比季河之間的地區標成了沙漠。

來自歐洲大陸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基於原有的經驗和知識,不斷深入探索澳大利亞內陸地貌氣候,這實際上是擺脫盲目與朦朧的判斷,建立起對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全新的地理學解釋的過程。基於在英國其他殖民地以及美國新大陸的探險、生活經驗,他們在推測澳大利亞內陸可能存在橫貫平原的河流時,他們比擬的是尼日河、密西西比河存在的條件,而那些可能存在的河流也被冠以「澳大利亞的聖勞倫斯」、「澳大利亞的恆河三角洲」這樣的名稱。不切實際的期待與最終探險結果完全背離,這加劇了移民心中的落差,他們對於乾旱的焦慮愈演愈烈。這種情況下,來自歐洲大陸的科學知識進一步將「乾旱說」系統化並作為常識確立下來,用以解釋這種異於既往經驗和邏輯的現象。

澳大利亞北部的卡卡杜國家公園。這裡的旱季由於氣溫高,降水少,很容易引發林火;而雨季則要經受洪水的洗禮。

殖民地的「公地悲劇」造成水資源緊張

從殖民時代開始,定居行為引起的氣候變化、資源消耗進一步造成水資源的短缺,加劇移民對乾旱的畏懼。

在登陸後不久,隨著冬天的到來,臨時搭建的帳篷不再能夠滿足需求,囚犯和殖民者開始建造比較結實的房屋,用的是當地的木材。雪梨當地有類似冷杉一類的成材高大的樹種,這是極好的木板取材,在短時間內,區域內的樹就被砍伐殆盡。1791年後,搭蓋房屋已經需要從外地運輸木材。不僅如此,移民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大量的木材作為燃料,此後隨著皮革製造、釀酒業的發展,燃料需求進一步加劇了森林、灌木的砍伐。大量地表植被短時間內迅速消失,引發土壤侵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地的降雨量。

從移民開始定居起,水源的汙染問題也隨之顯現。洗澡、洗衣、做飯的汙水、牲畜的排洩都排入河流。殖民當局不得不規定,禁止居民在水道中清洗魚類,將牲口的糞便排入河流。為了減輕雪梨灣的壓力,菲利普甚至將部分囚犯和軍官分派到位於諾福克島上一個邊遠的居民點。儘管有種種保護的措施,但是雪梨灣的定居者對河流的汙染一直沒有停止,很快海邊的沙灘上已經滿是垃圾和汙物。為了保護雪梨附近的飲用水源,菲利普管理時期曾在河岸兩邊建立 50英尺寬的綠色防護帶,禁止這一地帶的移民砍伐樹木,蓄養動物,或者私建房屋。

菲利普離任後,朗姆酒軍團開始掌權——1790年代開始,殖民地駐地軍團內部形成了以進口和零售烈性朗姆酒牟利的利益組織。這個團體被戲謔為朗姆酒軍團。作為殖民地管理者的軍官忙於從事暴利的酒生意,他們每天利用手中的權力賤買貴賣,聚斂財富,根本無暇管理日常事務。這使得殖民地的行政管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自第二殖民地長官麥考瑞上任起,朗姆酒軍團和殖民地官員的矛盾使得內部權力鬥爭愈發激烈,這加劇了殖民地的公共管理惡化。此間朗姆酒軍團趕走了兩任長官,囚禁了一位長官,殖民地數度群龍無首,雪梨附近的水道、河流基本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於是發生了水資源的「公地悲劇」。

種種狀況使得雪梨的供水面臨很大的危機。居民越來越多地依賴水井,對較富裕的家庭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花錢購買附近河谷和瀉湖用馬車運出來的水,因此送水車的生意變得格外好。賣水的小販從拉克倫河取水,每桶水可以賣到6便士。這個價格是非常高昂的,相當於囚犯勞動一天的工錢,用它可以買到1磅肉。由此可見當時殖民地飲用水的緊張。

「寂靜的大陸」,其實不乏生機

如果說殖民時代前的非洲是「黑暗的大陸」,那麼殖民時代的澳大利亞就是「寂靜的大陸」。歐洲人將寂靜、不文明、乾旱聯繫在一起,描繪出了一個由於乾旱缺水而落後的,自然稟賦極差的澳大利亞大陸,只有歐洲人的耕種和定居才能給澳大利亞帶來文明和繁榮。近代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教育學家T.W.弗裡曼在書中寫道:「1830年,也就是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成立的那一年,澳大利亞是世界地圖上最後一片空白區域,等待著被填充。」

歐洲人也提出讓環境變得更好的方案:他們認為從人與自然聯繫的角度來講,定居會改變惡劣的氣候條件,不僅如此,定居還將帶來進步與繁榮。當時的大牧場主喬治•朗肯就有這樣的想法:「定居會帶來更多的草場和水源,牧草會更加稠密,乾涸的小河會填滿,沼澤會變成瀉湖」。總之普遍的觀點是,只要開展農業生產和定居,乾旱問題就能被解決,繁榮也會接踵而至,而且會一勞永逸,再也不會出現乾旱問題。

在這個階段,殖民地出現大量的文學作品來歌頌那些參加內陸探險的人,他們也因此被喻為英雄。有一個著名事件:名為伯克和威廉的兩個年輕探險家於19世紀中期從墨爾本穿越到北部內陸,最後死於庫克灣附近的土著居住地。通常的說法是,伯克和威廉因為乾旱死在沙漠中的,其死亡地點庫伯灣也被描述成生存條件惡劣的荒蕪曠野。墨爾本殖民當局極力將這次遠行描述成一次卓越的探險,事後墨爾本市民舉行大型的追思會來祭奠這兩位英雄。

伯克和威廉被困

英國當代歷史學家莎拉•瑪格喬伊的研究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她認為伯克和威廉穿越澳大利亞時正值難得的溼潤季節,他們沒能順利到達庫伯灣營地的原因不是缺水,而是因為雨太大——困住他們的不是沙漠,而是沼澤。同時莎拉•瑪格喬伊的研究還改變了庫伯灣安靜而乾旱的固有印象。她在書中寫道:「炎熱的風穿過庫伯灣,空氣中是各種鸚鵡的叫聲。庫伯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安靜地方。」但是這樣的氣候特徵並不符合殖民者對澳大利亞「乾旱」特質的塑造,因此澳大利亞殖民時期的「乾旱說」對兩位探險家的探索過程和死亡原因進行了戲劇性地改寫。

澳大利亞是如何「被乾旱」的

澳大利亞是如何「被乾旱」的?毫無疑問,其本身的環境、氣候條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新移民來到澳大利亞是要進行墾殖殖民,無論是東南沿岸的觀察實驗還是內陸地區的河流探險都並不是單純的科學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新移民在刻畫澳大利亞乾旱狀況時的一個特點:所謂「乾旱」,其參照的是農業乾旱的標準,更確切地說,是英國農業的標準。更重要的是,作為被考察的對象,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在殖民過程中迅速變化,主要表現為移民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地區生態的破壞。「乾旱說」的論斷實際上掩飾了殖民者造成的環境惡化。

另一方面,跟隨移民艦隊一起登陸澳大利亞的探險家、地理學家、記者與殖民地委派的科學官員一起很快佔據了澳大利亞科學界、知識界的主導地位,這群人成為掌握科學話語權的少數團體,控制著殖民地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探險的過程和由此得出的最終結論也以這部分人的遊記、探險日記、報刊雜誌的系列報導、官方發表的探險報告等形式公布於眾。這些文字作品都傾向於將澳大利亞的氣候認定為乾旱。澳大利亞的「乾旱」隨著上述報導的發表和書刊的出版廣泛傳播,這些殖民地的專家和官員通過掌握話語權控制了境內的知識分類和具體敘述,平民則成為聽眾。隨著「乾旱說」的反覆傳播,其話語力量不斷得到強化,最終成為不可辯駁的常識。

上世紀六十年代,澳大利亞學者B.R.戴維森的著作《澳大利亞:潮溼還是乾旱》的出版引發了農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學者們激烈的論戰。此後儘管「乾旱說」備受質疑,澳大利亞人對於乾旱的敏感度卻未因此降低。2003年,地理學家J.威廉士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揶揄:在世界所有的氣候區中,乾旱已經成為一個正常的組成部分,但在澳大利亞,乾旱一直是一個需要被克服的敵人。(文/喬瑜)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乾旱持續 農場被迫出售大量牲畜
    據澳媒報導,去年十二月至今,澳大利亞經歷了歷史上第二炎熱的夏季,又幹又熱的秋季以及乾旱少雨的冬季。目前澳大利亞東部、南部地區持續乾旱,新州95%的土地受災嚴重。新州、昆州、維州和南澳州的部分地區已連續十五個月降雨量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少數地區平均降雨量為三十年來最低。由於乾旱,部分農場主被迫出售了牲畜甚至整個農場。
  • 在絕境中的美洲殖民者是如何被說英語的「印第安人」所拯救?
    初到美洲大陸的殖民者1621年3月。五月花號上倖存的53個清教徒和殖民者們剛剛度過一個悲慘的冬天。接著。他們發現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選錯了地方,他們建立的這個普利茅斯殖民地位於今天馬塞諸塞州的大西洋沿岸。
  • 澳大利亞殘酷歷史:歐洲殖民者用鐵鏈鎖著當地土著,強迫無償勞動
    據報導,近日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採訪中稱澳大利亞沒有奴隸制度,這一言論隨即引發眾怒。數千名活動人士指出,雖然奴隸制在澳大利亞從來就是不合法的,但是罪犯、澳洲土著和太平洋島民都曾經是強迫勞動的受害者。他們分享了一些19世紀的老照片,土著居民都被鐵鏈鎖了起來。
  • 澳大利亞建國300年,國土面積巨大,為何人口卻只有2500萬
    據說澳大利亞自己就佔了大洋洲總面積的85.7%,是不是很神奇?所以,稱呼澳大利亞為大國家,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人家實至名歸。那就作孽了,澳大利亞的排名被推到了五十名之外,根本看不到他們的存在。這確實是夠愁人的,沒有人怎麼發展壯大?哪怕人多點用來搬磚呢,也好為國家創造一些經濟收益不是?當然,可能澳大利亞也不用人工搬磚,畢竟人家是富裕國家。這總算讓澳大利亞聊以自慰了,如果人再少,國家再窮,那可就真沒什麼混的了。
  • 澳大利亞發明智能紙尿布
    澳大利亞發明智能紙尿布 2010-04-29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本報訊  近期澳大利亞人發明了一種電子感應的智能型紙尿布
  • 巴西和澳大利亞,都位於南半球,誰的地理環境更好?
    面積第二大國叫做澳大利亞,總面積76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六位。巴西和澳大利亞都是南半球的大國,領土面積遙遙領先於南半球其他國家,也都是歐洲殖民者建立的新國家,歷史較短。可見,巴西和澳大利亞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那麼這兩個國家,誰的地理環境更好呢?
  • 歐洲殖民者壓迫澳洲土著,全族遭受滅頂之災,最後一人1876年去世
    時光推回到200多年以前,在澳大利亞東南方的一個島上,還居住著一群被稱為塔斯馬尼亞人的民族。這一民族在被人們發現之前,已經與世隔絕了12000年之久。原本,他們可以繼續自己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可隨著十八世紀的到來,歐洲人出現了,於是塔斯馬尼亞人的悲劇也隨之而來。
  • 盤點澳大利亞及以色列的農業
    一,澳大利亞的農業。澳大利亞是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澳大利亞地廣人稀,2018年人口約2500萬,國土面積達769萬平方公裡。人均耕地面積高達1.93公頃,位居世界第一;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澳大利亞有大面積的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那裡,植被稀疏,只能用於放牧牲畜,適於經營大牧場。)
  • 世界地理第二講:大洋洲和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補充】澳大利亞的乾旱面積廣其原因(1)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終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控制B、成因探討:(1)從自然條件分析:東南沿海氣候溫和溼潤,適於人類居住;而內陸和西部氣候乾旱,不適於人類居住;東北部氣候溼熱,為原始的熱帶帶雨林,加上沿海大堡礁不利港口建設和航運,人類尚未開發。
  • 當今世界上正在鬧獨立的地區之八十一:西澳大利亞州(澳大利亞)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今天我們把目光從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東歐平原,向東南方向移動,穿過中亞、東亞和東南亞,來到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大陸,來聊聊:當今世界上正在鬧獨立的地區之八十一:西澳大利亞州(澳大利亞)。
  • 當今世界上正在鬧獨立的地區之八十一:西澳大利亞州(澳大利亞)
    ,來聊聊:當今世界上正在鬧獨立的地區之八十一:西澳大利亞州(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鬧獨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位於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一國獨佔了澳大利亞大陸,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國土面積第六大國,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前十大國家中
  • 澳大利亞想不明白,袋鼠肉出口六十多個國家,咋就中國人不愛吃?
    是的,就是那個蹦蹦跳跳,還擁有著"多啦A夢"的神奇口袋,隨時可以從口袋裡掏出個小崽子的袋鼠,如今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出口肉食之一,出口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其中還包括美國、英國等。
  • 乾旱及我國的易旱區
    乾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災害。主要分布在亞洲大部地區、澳大利亞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的乾旱半乾旱區域分布最廣,約佔陸地總面積的35%,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乾旱災害的威脅。乾旱災害是我國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    對乾旱的概念,長期以來,人們就有各種不同的理解。
  •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巨大,經濟也很發達,可為什麼人口那麼少?
    在十八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澳大利亞居住著大約30萬土著居民。十八世紀末,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歐洲的市場和原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工業革命的帶頭羊英國把目光投向了海外殖民地,讓這些殖民地成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新興的商品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向北美和澳洲進行了大範圍的移民。
  • 澳大利亞人的祖先都是囚犯嗎?聊聊澳大利亞是怎樣誕生的
    第一批登陸澳大利亞的殖民者英國殖民者登陸澳大利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蓋城鎮中心。南非雖然和澳大利亞緯度相當,又都是處於南半球,但是南非的開普敦是地中海氣候,夏季乾燥冬季多雨,四季分明。澳大利亞的雪梨卻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雨平均,雨量更是比南非多出一倍以上,南非來的植物基本上適應不良。所以在來到澳大利亞的前幾年,殖民者們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可以說是過著相當辛苦的日子。
  • 16萬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亞,就能說澳大利亞是罪犯的後代建立的?
    提起澳大利亞,很多人的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雪梨大劇院,這是澳大利亞的標誌,當然,我們有這種印象,也與我們所學的課本有關。不過,對於那些對澳大利亞歷史了解比較多些的人來說,可能腦海裡還會出現另外一種感覺:澳大利亞是不是罪犯們的後代?這個國家真的是罪犯們建立的?我們來說一說這件事。
  • 愛地理之 七年級下第八章 大洋洲(澳大利亞)
    4)大洋洲主要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島、紐幾內亞島(伊裡安島)四大島及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梅拉尼西亞三大群島組成。島嶼眾多,有一萬多島嶼,多火山島和珊瑚島。大堡礁:世界最大、最著名的珊瑚分布區。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 澳大利亞:67%的澳大利亞人屬於肥胖狀態
    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16日報導,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近七成人超重,生活在鄉村和遠區的人更容易發胖。據報導,數據顯示,受乾旱影響的新南威爾斯州中部、西部和北領地是肥胖率最高的地區。這些地方的肥胖率是雪梨、墨爾本等地富人區的三倍。就雪梨而言,偏遠城區的肥胖率是市中心的兩倍。
  • 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排在全球第六位,為什麼人口數量卻這麼少呢?
    澳大利亞是一個位於南半球大洋洲的國家,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的第六大國。我們知道世界上總共有六個大陸,許多大陸上都分布有不少國家,但是澳大利亞卻獨佔一塊大陸,那就是「澳大利亞」大陸。
  • 澳大利亞數學家發明出「適婚年齡」公式
    環球網消息,據路透社11日報導,希望找到真愛的浪漫人士可要注意了,情人節即將到來之際,數學 家發明出一個可以計算適合結婚年齡的公式。報導說,這個「未婚妻公式」是由澳大利亞數學教授發明的,你可以通過這個公式計算出你在多大時 可以開始尋找終身伴侶,以及你最晚什麼時候可以考慮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