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如此違法已至荒誕,怎麼還振振有詞

2020-11-20 光明網

【閱讀提示】鹹寧一涉黑案由二審法院副庭長一審,法院回應:不影響上訴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11月19日)有媒體報導說,湖北鹹寧一涉黑案的(兄弟)兩被告,一審均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然而,該案一審的主審法官竟然是二審法院的刑一庭副庭長。更讓人驚詫的是,法院竟然對此回應稱,這並「不影響上訴」。報導稱,湖北省鹹寧市赤壁市法院在8月審理的一起涉黑案,審判長為掛職該院副院長的一名法官,而這名法官在今年6月已被鹹寧市人大常委會任命為赤壁法院的上級法院——鹹寧市中級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的副庭長。

這種顯見的悖逆法理、違背法律精神及其規定的行為出自一家地方法院,其所在地的法治狀況如何,值得細究。因為這樣一起案件,從立案到公訴,從庭審到判決,其間公訴人、律師等訴訟參與者乃至法院審委會,都沒有意識到由上訴(二)審法院的法官來充任初(一)審法院主審法官有什麼「不妥」,或者意識到了沒有當回事而提出,或者提出被無視或忽視,由此才可至一審判決之後竟還認為「不影響上訴」的荒誕結果。

設立程序法的意義之一,就是保障訴訟當事人的權利,其中主要是被告人的權利。為此,法律賦予被告人及其律師的一項重要權利,就是可以請求庭審法官迴避。而實際上,像上述這種顯見「不妥」的做法,作為「知法」的法律執行機構,自應在庭審法官安排上將此「瑕疵」剔除在外,不能「帶病」開庭,更不能懷有僥倖心理進入法庭審理階段,視被告及其律師是否主張權利而決定調整庭審法官與否。

在此,任何有關上述參與初(一)審的這名主審法官,雖是上訴(二)審法院的法官,但此案的上訴(二)審庭審並不一定由該法官出任庭審法官,因而「不影響上訴」的辯解都是違背法律精神及其規定的。程序法的「繁文縟節」,從法律所要實現的實質正義的角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法的意義,恰在這些看似繁文縟節的細節當中,並且也正是以這些繁文縟節來保證當事人的權利,以此排除和杜絕一切給當事人權利帶來損害的「可能」。

程序法的立法原旨之一,就是在訴訟程序上排除任何損害當事人權利的「可能性」。否則,法官迴避制度的設立就毫無必要。因為任何以法定理由而被要求迴避的庭審法官,都只是在形式上具備不利當事人權利行使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的現實翻版,都是法律所禁止或予以制裁的行為。

在此,也有必要思忖一下官員「掛職」中的職務行為以及責任承擔問題。類似法院、檢察院上下級單位之間的關係,並非像其他上下級單位之間那麼簡單。因此,官員的「掛職」安排,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奧數換了馬甲,斂錢套路愈發不堪了

來源: 光明網

相關焦點

  • 如此違法已至荒誕,怎麼還振振有詞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11月19日)有媒體報導說,湖北鹹寧一涉黑案的(兄弟)兩被告,一審均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然而,該案一審的主審法官竟然是二審法院的刑一庭副庭長。更讓人驚詫的是,法院竟然對此回應稱,這並「不影響上訴」。
  • | 光明網評論員
    | 光明網評論員 2019-07-11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明網評論員:這些附庸風雅的潑墨者何以如此之黑
    【閱讀提示】被控受賄2486餘萬 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趙長青受審光明網評論員: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報導了山東省德州市中級法院於8月12日一審開庭審理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原副主席趙長青受賄一案,以及通過趙長青案暴露出的書法界亂象。
  • 【光明網評論員】公捕公判是文革孽種猶存
    媒體報導說,在公捕公判大會上,有20多個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分別被公開拘留、公開逮捕和公開宣判。據稱,華容縣「四大家」分管領導和公、檢、法、司「四長」出席會議,5000多人觀看了公判活動。從公布的照片看,華容縣此次活動還不僅舉行了公捕公判大會,而且還在會後進行了遊街示眾。
  • 都21世紀了,人體寫生怎麼還成了事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9月19日)有媒體報導說,最近幾日,美術學院開設的人體寫生課竟然成了有爭議的話題。  其實,對人體寫生課怎麼設計、選用什麼樣的人體模特以及如何教學更有效果等問題,並非不可討論。但是,把技巧性訓練的課程塗抹上「西方」「中國」的色彩,並據此將其推向「斷頭臺」問斬,這就不是正常的討論而是扣帽子、下絆子、遞刀子。至於「躺著」云云,則除了暴露了出語者內心的齷齪之外,還能說明什麼呢?
  • 光明網評論員:為驢友念一道生命權益的「緊箍咒」
    光明網評論員:神秘險峻的鰲太線,又沾染上了驢友的血。徒步穿越秦嶺第一高峰鰲山和第二高峰太白山的爆款路線,在「驢友圈」中被稱作鰲太穿越。今年五一小長假前後,陸續有來自全國的多支戶外隊伍試圖穿越鰲太線。然而5月2日,多個戶外團體在鰲太線穿越時,遭遇暴風雪,40人被困。
  • 光明網評論員:對被幫扶反咬者應以誣告陷害罪治罪
    光明網評論員:對被幫扶反咬者應以誣告陷害罪治罪 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 2019-11-20 15:03
  • 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的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
  • 電商平臺布局社區:成功之外有問題 | 光明網評論員
    電商平臺布局社區:成功之外有問題 | 光明網評論員 2020-12-07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浙江杭州建蘭中學的一名班主任給自己的學生們寫了一封信,為孩子們帶去安慰與鼓勵。  「非典」時的大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大都已至婚齡或者已有了下一代。雖然只隔了短短的十幾年,但兩代人分別所處的社會氛圍已經有了巨大的差異。「非典」時期的學生,網上、線上教學的技術手段還沒有普及,行動網路終端還剛剛在國外幾個為數不多的國家出現。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數量與今日相比相差甚巨。  這就給人們對災難的認知帶來了很大的不同。
  • 疫苗接種已有安排,如何鋪開有講究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12月20日)有媒體報導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當下人們最關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做了說明: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策略是「兩步走」方案,即首先針對部分感染風險比較高的重點人群開展接種
  • 【光明網評論員】警惕垃圾圍村成「房間裡的大象」
    光明網評論員:就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下發之後,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派出了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多個地點,就農村的垃圾問題展開調查。在垃圾堆已發展到致命地步的另一面,是無比現實的「沒人管」現象。報導披露的多個案例中,接受採訪的村民說得最多的便是「沒人管」:「這個倒垃圾說起有人管,誰管?當時管,應付過去就沒人管了」、「說是有人管,誰管呢」、「反映了,沒人管。農村這事誰管」、「雖然是有危害,但是環保部門、城管部門,村上、區裡、市上沒有人管的」……「沒人管」是因為不知情嗎?答案顯然不是。
  • 留學是創新的捷徑,但遠不局限於此 | 光明網評論員
    評論員:昨天(9月10日)有媒體報導說,從6月起到9月,3個多月的時間內,美國已經撤銷了1000多名據說與中國軍隊院校或項目有關的中國留學和訪學人員的籤證。這種心理影響,同樣會傳導至國內,對準備赴海外留學和訪學的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40餘年間,中國在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及其成果,都證明了規模不斷擴展的留學和訪學是最成功的一項政策。
  • 【光明網評論員】廈大處理缺德教師是收拾師德第一步
  • 光明網評論員:新業態對GDP總量升百萬億級推力巨大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0月30日)有媒體報導說,剛剛發布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  100萬億,不論於中國還是於世界而言,都堪稱是天量級的數字。
  • 如果補習班裡只是補補成績……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有媒體揭秘中考衝刺班:學費超10萬、12個小時封閉式學習等等。
  • 總有一些官員的「問題」是遮不住的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升職公示還沒有半個月,湖北漢川市仙女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程少文又被曝在
  • 學校哪來這麼多「敵人」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從這兩天的新聞看,學校的敵人可真多。問題是,人生真的如此粗糙與貧瘠麼?希臘阿波羅神廟上有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這句話點出了人生的多義性。從學生個體的角度來看,正常的情感與理智,豐沛的人文素養與法制觀念,這些不一定能推導出成功學上的「成功」,但卻是人格達致「完滿」的必要條件。人生或許不只「成功」這一條路,還有一條「幸福」,問題是,這兩條路,一定是南轅北轍的嗎?
  • 「崑山砍人案」撤案,唯有法治安民心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9月1日,江蘇崑山市公安、檢察機關通報了「崑山砍人案」調查處理結果,認定於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於海明案件。何以如此?道理很簡單,在挑釁暴徒與守法公民之間,大多人條件反射地將自己的身份置換為後者。換言之,正因為大多良善民眾是守法行走在大街小巷、奔跑於春夏秋冬,並不會隨身攜帶管制刀具或其他兇器,因此,老實人才會反問一句:如果我遇上生死關頭的暴徒襲擊,法律會不會賜予我自保的力量和勇氣?這一次,法治以看得見的程序正義與目的正義,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良法善治,公平之本。
  •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報導,從上學期開始,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在二年級試行年級課程——「男生·女生」課,為男孩、女孩們定製屬於他(她)們的專屬課程。這個課程或許尚沒有如此露骨,但也隱含著某種傾向:將女性固定於某種地位,並通過「造火箭」與「織毛衣」兩種智力含量不匹配的勞動,悄然埋下價值判斷。  這種隱約可見的思維,需要輿論的敏感。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社會現狀的折射。比如女性參加工作,至今已無疑義,但女性在職場所面臨的性別歧視與晉升天花板,並不少見。值此拉鋸的關頭,男女平等恰也是需要臨門一腳、再進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