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提問:
渡渡姐您好,我是一年級七歲男孩的媽媽,最近很苦惱。陪孩子上幾種課外班,孩子在每個班裡都是墊底的那個,上課走神,反應不過來老師的問題。在學校裡也是,跟不上節奏。我希望能發現他的興趣,讓他在某個方面突出些,增強他的自信心,好帶動其他方面,又找不到他對什麼方面特別有興趣,希望您百忙中指點我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如何發現培養孩子的興趣。謝謝您!
渡渡鳥老師回答:
親愛的,你的問題看似簡單明了,但是回答起來可不簡單。讓我們一一討論:
1、學齡興趣的前生---學齡前
學齡前往往是學齡孩子的過去,是「前生」。這段時間分為兩部分,在整個童年的早期,幼兒園前階段,孩子每天就是大量的玩耍,他們的絕大多數體驗和認知都是很自然地形成的,比如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自己吃飯……這種種能力,我們不會太擔心孩子「墊底」「跟不上節奏」,即使晚一點的孩子,只要是正常的健康孩子,就一定會擁有這些能力。在這個階段,孩子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學習並不外在於孩子,而是完全內在,是孩子的內在動機,要爬、要走、要說、要獨立吃!
幼兒園時代,孩子的手眼協調,身心配合,進一步精細化、複雜化,這一個階段,讓孩子多多嘗試,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自嘗一嘗。」所有的「梨子」都應該讓孩子「嘗一嘗」。對「梨子」的好奇心,是孩子的第一批內在動力。
有發生在【室內】的「身腦心」配合的各種「梨子」:手工、畫畫、繪本閱讀、口述故事、唱歌、跳舞、聽音樂、看影片、玩玩具、和小朋友配合、傾聽老師的講解等等等等。這裡面,身體要忙,腦要動,心則是負責動機:心要有熱情,這種熱情,就是未來興趣的根芽兒。
有發生在【室外】的「身腦心」配合的「梨子」:爬山、涉水、觀察植物、昆蟲、鳥類、聽瀑布、溪水、風聲、鳥聲、蛙鳴聲、露營、旅行、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奔跑、嬉戲……數不勝數,依然是身體要忙、腦要動,記住各種感覺,體會各種知覺,整理上傳到孩子的心中,為孩子的「內在熱情」添磚加瓦,有了熱情,就有專注力,就有堅持力,興趣才會被進一步萌發。
整個學齡前,就是孩子由自己的「好奇」出發,自己的身腦心有限認知的混沌出發,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盤古,在伸展開自己全部的知覺,在構建自己的山川河流,在個人宇宙中開天闢地。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微小侷促的身心和【室內】積極活動的結合,再擴大,和【室外】廣大空間的積極探索相結合,漸漸發生化學反應。外合開始裡應,內外開始協同,由內往外,再由外往內,在每一件活動上體驗,循環往復,不斷做功,經受挫折,享受專注的心流體驗,享受成就感。每個孩子的傾向,獨特性,開始漸漸顯露。
因而,好奇心和興趣有很強的相關性。好奇心是廣泛的,興趣可能是有幾件,或者是更專一。好奇是孩子對這個世界,對自然,對人類社會,對所有的事情一個很自然的感覺,他要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他要認識整個世界。不光是孩子,大人也有的。這是基本的一個心理狀態。
興趣是在好奇的基礎上,會發現我對什麼東西更有好奇,我更願意花時間去解決好奇背後的東西,我更願意弄明白它。而且不斷在這過程中成癮,有了癮頭兒,我們必須不斷得延著這條路走。所以,好奇心是興趣的基礎,甚至要投入更多的時間, 因為我們時間有限,所以趨於專一,趨於一部分的興趣。
趨於一部分興趣的工作,就要在學齡慢慢完成。
2、興趣的出路
興趣有兩個出路:一大部分,還是保留在興趣模式,成為孩子一輩子,閒暇時候的忠誠伴侶,結交朋友時聲氣相投的「投名狀」,成為孩子廣泛認知的勢力範圍。
終有一個重要的興趣最終可能被確定下來,變為孩子獨特的路,變為專業方向選擇,任何一項興趣,都需要孩子供應專注的時長要求,嚴格的基礎訓練,才能實現專業轉化。
孩子有多元智能,有的孩子長於工巧,有的長於邏輯思維,有的長於藝術性,有的是體育性,身體的肢體能力很強,有的長於溝通,有的長於創造性。各種智能,都有獨特性,如果能夠早早的利用好奇心,使其萌芽,茁壯,孩子的自信也會有了穩定細密的支撐。
3、小學孩子的興趣---興趣的今世
幫孩子找到興趣的「火引」
雖然你的孩子已經七歲了,過了我說的學齡前,但是追本溯源的說清楚,利於讓你查找學齡前忽略了的事情。在小學早期,在興趣的「今世」,還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展開。
比如各種積極活動的設計:閱讀、音樂、繪畫、看好的影片、傾聽孩子,戶外拓展,運動依然可以執行。如果孩子的初始好奇心,沒有得到過好的支撐,而表現出不太有興趣,那麼就不要讓他自己做,和他一起參與,點燃興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引火,家人表現出對什麼的興趣,往往讓先入為主「不感興趣」的孩子,在參與後興趣大漲呢。
心心就有這樣的例子。我周末安排了一項新的活動,比如去頤和園玩,她已經7歲,形成了一系列的認知界限,她會說,頤和園是哪裡?我不想去,我想去遊樂場。或者我要在家裡看ipad,這時候,我會說:「親愛的,我特別喜歡頤和園,好久沒去過了,好不容易,有你陪媽媽,我們一起去好嗎?」只能利用情感連接來吸引她參加,大一點的孩子,形成前幾年外在體驗的收藏夾後,確實容易在支配時間的自行安排上,畫地為牢,喜歡重複做他們覺得更刺激的事情,而現在坐在家裡,就眼花繚亂的電子產品,更是常常削弱孩子向新的未知探索的動力和熱情。所以呢,媽媽的情感連接,全家人一起出去的團隊連接,是我們能夠繼續帶領他們一起探索的重要法寶。
無論是去頤和園,還是看一個電影,或者聽一首音樂,媽媽一起做,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次參與,特別是媽媽也興致勃勃的,是一種關鍵安排。如果說,媽媽的壓力太大了,總是要媽媽深度參與嗎?真的沒有精力啊。我也理解。那麼就應該有替代媽媽的物品,幼兒時期,給孩子一個毛絨玩具,孩子就可以和它聯袂玩耍。但是孩子7歲了,這種替代,已經顯得有點low了,這個時候夥伴安排,也是一項方案。
孩子同學中,喜歡閱讀的孩子,那麼可以邀請到一起夥伴閱讀,喜歡戶外的孩子,可以約著一起。看電影和聽音樂,也要有小夥伴才能特別互動,特別津津有味。夥伴的興趣,像一個點火器,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點燃興趣。這個時刻,參與各種熱情洋溢的孩子的興趣小組,比如現在各個城市都有很好的「觀鳥小組」「觀星小組」「小畫童party」「海洋館露營」「樂高小分隊」等等自組織興趣活動,比參加刻板的興趣班,可能積極意義更大,畢竟,如果你點過爐子,就會知道,我們要先引火,再給更多的燃料。孩子在引火階段,就給過多木柴或煤球,會火滅煙起。適得其反。
還有一種夥伴方案,是動物。如果你常常注意我的微博,會發現,心心總是有機會接觸各種動物,我們家裡因為哥哥對貓過敏,所以不養貓,但是小區中有很多流浪貓,我們經常餵食觀察互動,美國的家裡,和姥姥家裡都養著狗狗。心心知道和一個動物建立長期情感連接是怎麼一回事,動物夥伴會帶領她,一起戶外玩耍,一起嬉戲,建立深刻的情感連接,心心還騎馬,對馬的感情越來越深,這樣的體驗能幫孩子把心靈荒地深度綠化,由此建立為動物服務,愛和承擔的能力,來讓孩子的情感世界欣欣向榮。動物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情感體驗,提升孩子的責任感,動物學本身也是興趣和專業方向。
在孩子小學階段,特別是在早期,任何深度的情感連接,都會指向一個,或者數個興趣方向,說到底,情感、責任、興趣,都是興趣方向。情感能力是共情力、理解力,甚至領導力的基礎。責任也是。沒有單獨拆分的興趣。興趣都是組合在深深的「情感體驗」中,來引導孩子未來的路。
4、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如何建設?
無論如何,在小學階段,需要完成很多項學習任務,這些學習任務,對於剛剛從學齡前走過來的孩子來講,不像三歲前,完全自發的行動,也不像幼兒園階段,充滿了身腦心聯動的樂趣。這些學習任務是外來的,由老師、教材流動到孩子這裡。
這些學習任務更抽象,更枯燥,而且進度太快,時刻有比較壓力,這些學習任務開始有「對錯」,更容易挫折。
做手工的小孩子們,不大容易有純粹的「對錯」體驗,因為每一個手工,都是獨特的。各有千秋。可是數學只有一個答案,字也只有一個形狀,單詞的字母排列是完全固化的。這對孩子來說,是全新的挑戰。
小學低年級,準確的說1到3年級,就是幹這件事情的,就是爭取想辦法,讓孩子培養起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即對數學、英語、語文、科學本身的興趣。
這種興趣的培養,不僅僅在於學習內容本身,也被孩子的學校互動儀式關係,同學夥伴關係,師生關係,課堂風格等等幹預。
還有很多學習在學習之外,這些是家庭可以下功夫的。
比如計算,其實和買東西,比較價錢,計劃時間,規劃假期預算等等相關。給孩子參與機會,孩子就會知道數學有用。
語文是孩子心靈的美學、推理和觀察。是下雪時反射「啊,大雪真特麼的大」,還是「千樹萬樹梨花開」,「小動物們都在雪床下忙碌」……這個要大量的親子閱讀。
英語是能看得懂好看的迪士尼動畫的基本需求。
針對學習的興趣可能來源有以下方面,媽媽可以量度利用:
【遺傳傾向】一般父母是數學學霸,孩子就會有這種傾向。那麼這一領域就可以強化。
【學習對象本身有趣,好玩】
舉例子啊。語文不一定整體好玩,因為又要寫字,又要造句,又要分析篇章結構,但是有一些文章非常好玩,孩子可能相對喜歡,那麼就深度咀嚼這些風格的文章,比如心心喜歡背誦各種古詩,那麼就在各種遇到的場景,激活那些背誦,看到了小山,就一起沉浸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看到月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到奇石,就朗誦「黃山奇石」,這些就像有些挑食的人,吃東西一樣,不是不喜歡吃東西,而是選擇自己愛吃的,就是這樣從長遠看,營養也是夠的。語文書本來就是選編,也許我們的孩子需要我們再次幫他們因興趣而選編,我們在語文書中幫助孩子選擇「最愛篇」「喜歡篇」「不痛不癢識字篇」,之後再加上大量的家庭閱讀讀物。
所以呢,興趣小組不是不需要。而是要找到真正能讓專業變的好玩的教法,老師。
【與自身計劃有關,或者有助於計劃的實現】
最近計劃帶孩子出行,去一趟洛杉磯迪士尼,那麼英語學習就刻不容緩了吧。孩子的內在動機就起來了,接下去就是怎麼幫助他制定倒計時迪士尼計劃,看原版迪士尼電影,讀英文原版繪本,登上第一步閱讀階梯。
【具有自我實現的潛力,對目標的持續進擊實踐】
「寶貝,你長大了要做什麼?」觀察很多職業方向,讓孩子思考,讓孩子對未來,有所設計。哪怕這個設計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媽媽,我想當老師。」那麼好,現在就可以教媽媽了。把每天學到的課程內容,回來分享給媽媽,或者講給鄰居家小一歲的孩子聽。不僅用老師的方式,也用自己再創造的方式。
【自我投射,富有意義】
鼓勵和誇獎孩子,學習中的所得,創造性和努力。但並不用鼓勵和誇獎控制,敷衍孩子。
「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在對話的部分,很有獨創性,媽媽沒有想到這一點。」而不是「學得不錯寶貝,繼續。」
媽媽通過學習對象物,對孩子認真的認知和肯定,是孩子建立和學習的良好關係的良好媒介。也是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學習能力,特長的一個重要力量。
【和自己的過去比較,一直佔上風】
經常引導孩子比較,不是和別的孩子,而是和自己比較。保留孩子的早期作業,作文,數學卷子,一個月做一次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
為進步歡呼,也為錯誤和失誤雀躍,「因為,我知道你一個月後,就一定把這些跨過去!」
【保持分享的快樂】
把新學到的知識,像孩子情感連接上的關鍵人物:爸爸媽媽,長輩、夥伴、表弟表妹次第分享。讓孩子建立成就感城池。
5、媽媽的情緒管理和興趣管理
這部分我不多說了,每次都說很多。簡單的說,就是要做興致勃勃的媽媽,儘量少的焦慮和低落,積極行動。
做了媽媽之後,無論如何要保持學習,要學習在不同的階段怎麼做媽媽。但是也不要看了育兒書的所有建議就崩潰,就像想健身,卻又在不可能的任務——每天健身房2小時的強度下,被嚇得不能開始。
就從微小的改變開始。讓自己做媽媽這件事,變為興趣,而不是負重。
做媽媽是很有趣的是,特別是做孩子的火引。
不需要很多,以上能做的,選擇一個做。不一定全部選擇。選擇一個,哪怕每周陪孩子選擇了一迪士尼的電影,一起看,或者,每天找到孩子的某個「點」,鼓勵表演他一次。就這樣微調整,「火引」是什麼呢?就是一點點火種,點燃了對方,對方會自己燃燒。自己也會壯大。
一個愉快的媽媽,就是孩子真正的熱情的來源。
媽媽哲學的每一個提法,都可以找到完全相反的做法,而且很可能也是對的。媽媽哲學,是一種彈性的哲學。
謝謝關注!
圖片:Kelly Knaga 編輯:馬偉偉 美編:繆華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