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壹帳通兩個最大股東都是自己人,其與中國平安之間實際上的從屬關係牢不可破。一方面,這方便其獲得中國平安源源不斷輸入的資源;另一方面,金融壹帳通也將永遠作為平安金融版圖的一角存在,服務於整體安排,而非獨立發展。
文 唐郡
編輯 劉肖迎
繼平安好醫生後,中國平安孵化的又一隻「獨角獸」準備上市。 紐交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帳通將於北京時間12月13日掛牌上市。 就在掛牌前一天,金融壹帳通第三次修改招股書,宣布將ADR(美國存託憑證)發行規模由3600萬股縮小至2600萬股,同時將發行價區間由12—14美元下調至9—10美元。 此舉不僅導致公司IPO募資規模接近腰斬,公司整體估值也降低至36億美元左右,較其最近一次融資時高達75億美元的估值減少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宣稱中國平安海外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有意購買本次發行的不超過1億美元ADR,約為其最高發行額的三分之一。
金融壹帳通脫胎於中國平安的金融科技部門,與陸金所、平安好醫生和平安醫保科技並稱為平安旗下「四大獨角獸」。
背靠中國平安強大的資源,金融壹帳通不到5年即獲得3700家金融機構客戶,產品覆蓋中國全部大型商業銀行、99%城商行和46%的保險公司,發展順風順水。光鮮的獲客數據之下,是其對中國平安輸血的高度依賴和虧損規模的持續擴大。 優勢和缺陷同樣明顯,巨頭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成色幾何? 01平安奶大的公司
脫胎於金融巨頭中國平安,吃的卻是技術這碗飯。 2015年,中國平安將內部的金融科技部門單獨成立一家公司,專注於金融技術研發,旨在為金融機構提供各類數位化技術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金融壹帳通已形成50多個基於雲端的模塊化產品和2400多個標準化API接口,構成了面向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等金融機構的12大技術解決方案。 這些解決方案包括數字零售銀行、零售風險管理、保險銷售管理、資產管理系統等,幾乎覆蓋了金融機構從銷售營銷、產品研發、風險管理、客戶管理到技術基礎架構等全部業務範圍。 招股書顯示,金融壹帳通已經服務約3700家金融機構,覆蓋我國全部大型商業銀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險公司。其中,每年支付金額超過10萬元的高級客戶數量達到221名。 隨著客戶數量增加,公司收入規模也迅速膨脹。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壹帳通總收入達15.5億元,規模約為2017年全年收入的3倍。
毫無疑問,金融壹帳通的飛速發展得益於中國平安從資金到技術的全方位輸血。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中國平安分別為金融壹帳通提供人民幣15億元、42億元和23億元的現金貸款。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國平安為公司提供的短期借款本息餘額仍高達12億元,約佔同期短期借款的4成。技術層面上,金融壹帳通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都將持續依賴於中國平安。當前,公司正與中國平安三家子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後者向公司提供了包括平安金融雲在內的各項技術基礎架構、技術支持和維護。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中國平安向公司提供的包括技術支持在內的服務價值分別為3.6億元、6.8億元和1.9億元。 不僅如此,中國平安為金融壹帳通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技術應用場景資源,許多創新解決方案都是率先在中國平安內部啟動和測試。 中國平安也是公司最大的客戶。2017年和2018年,中國平安及其旗下陸金所是金融壹帳通最大的2個客戶,二者合計為其共貢獻了7成左右的收入。 02「早產兒」難斷奶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壹帳通IPO或許是個臨時決定。今年3月,中國平安聯席CEO陳心穎曾公開表示,公司旗下11家獨角獸公司,「2家上市,3家剛剛融資完,資本是充足的,所以暫不考慮IPO」。而SEC官網顯示,金融壹帳通於今年7月15日註冊,11月13日披露F-1文件。 從不打算IPO到註冊IPO文件,間隔時間不到半年,金融壹帳通極有可能是在某種權衡下被迫提前上市的「早產兒」。無論外部環境還是內部各項數據指標,都印證了這一點。 先從外部來說。儘管起步時間不長,但金融科技已經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領域,傳統金融機構的附屬技術部門、網際網路巨頭和傳統IT公司都試圖分一杯羹。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的付費意願明顯尚處於培育階段。
截至2018年年底,金融壹帳通客戶數量(不包括中國平安)為3493個,按數量計是國內最大的金融科技服務公司。其中,2692個是非付費客戶,付費率僅約2成;每年支付10萬元以上的高級客戶只有221個,連1成比例都不到。 因此,儘管獲得了大批金融機構客戶,金融壹帳通的毛利率水平卻不怎麼高。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其毛利率分別為17.08%、27.49%和32.61%。 但公司在研發、營銷等方面的開銷卻非常高。同期,公司研發費用率分別為92.32%、32.49%和41.26%,高於毛利率,意味著公司開展業務獲得的毛利潤連研發費用都覆蓋不了,盈利根本無從談起。 金融壹帳通將自身發展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平臺孵化階段,當前已經完成;第二階段是用戶拓展;第三和第四階段分別是提高毛利率和獲取規模利潤。 金融壹帳通當前尚且處於用戶拓展的早期階段,運營成本高、收入少,公司勢必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面臨虧損。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公司分別實現淨虧損6.1億元、11.9億元和10.5億元,不到三年累計淨虧損28.5億元,且虧損呈擴大趨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也是該公司選擇赴美上市的原因,美股對盈利要求相對寬鬆。外界無從得知金融壹帳通提前上市的原因,但可以確定,就算獨立上市,公司也無法「斷奶」,其上市後的獨立性存疑。03獨立性存疑
上文已經提到,中國平安及其旗下另一獨角獸陸金所是金融壹帳通最大的兩個客戶,二者合計貢獻了其7成左右的收入。關聯交易本身無可厚非,但當關聯交易收入佔比過半,這件事情就值得商榷了。這種情況下,調節金融壹帳通的利潤數據變得易如反掌,其財務數據可能無法體現出真實的盈利能力。對於上市公司的中小股東來說,這並非什麼好事。 從經營角度來說,存在關聯交易輸血的情況下,公司就像在溫室中參與競爭,初期可能優勢明顯,長期下來卻很難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平安好醫生。同為平安旗下「四大獨角獸」之一,該平臺上線4年,至今仍在虧損。該公司2018年年報顯示,前5大客戶均為中國平安關聯方,由此一度招致二級市場做空攻擊。儘管平安對此嚴辭反駁,但平安好醫生嚴重依賴中國平安導流仍然是公認的事實。
除與主營業務相關的關聯交易外,公司與中國平安間還存在不少與經營無關的往來交易。 招股書顯示,金融壹帳通曾為中國平安及其聯營公司提供1500萬元至2億元不等的貸款和委託貸款。此外,公司曾將大量現金用於投資中國平安發行的理財產品,2018年末該數據一度高達25.4億元。 一家技術服務公司對外放款,用大量現金投資理財產品,確實有些違和。實際上,一切的根源都體現在股權結構上。表面來看,金融壹帳通只是中國平安的聯營公司,後者僅通過Bo Yu Limited持股39.8%。但其持股50%的第一大股東Sen Rong Limited實際上是由中國平安的高管控制,實際控制權可以追溯到中國平安的高管王文君和竇文偉,二人同樣也是平安好醫生的實際控制人。 也就是說,金融壹帳通兩個最大股東都是自己人,其與中國平安之間實際上的從屬關係牢不可破。一方面,這方便其獲得中國平安源源不斷輸入的資源;另一方面,金融壹帳通也將永遠作為平安金融版圖的一角存在,服務於整體安排,而非獨立發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