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日虧1.3億!上市公司,基金,散戶,到底誰在交智商稅?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楊國英觀察

文/樹本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A股,從來都是記錄粉碎機。

2020年伊始,這項毀三觀的新紀錄,由當年的鉀肥大亨鹽湖股份一手締造:

1 月 11 日晚間,st 鹽湖發布 2019 年年報預告,預計 2019 年虧損接近472 億;同時,股東權益變為 -286.2 億,虧損額與股東權益刷新A股的歷史新高。

如此換算下來,鹽湖股份每天都要虧掉1.3億元。

1.3億/天,普通老百姓能幹些啥?

北京樓市目前在售的99%四合院戶型都在9000萬以下,再加一套北京稍偏遠郊區的品牌獨棟別墅(4000萬左右),加起來差不多1.3億。

當然,還有更驚悚的比對方法——這些天就有媒體做出了數據對比,*ST鹽湖最大虧損將超過青海GDP的1/7。(青海GDP約為2865.23億元)

比起鹽湖股份的「日輸兩套房」,「7年虧一省」,李兆會、王思聰這些富二代敗家子,一年時間也只能虧上二三十個億,簡直弱爆了。

01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周期股都叫特能虧。

2014年到2016年,A股虧損王都是周期股,分別為中國鋁業、酒鋼宏興和石化油服,單年最大虧損也只是停留在162億元。

這已經是*ST鹽湖連續第三年虧損,2017年-2018年兩年虧損額度達76億元。綜上,*ST鹽湖三年虧損最高將達548億元。

鹽湖股份創下的這項紀錄,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

具體的虧損原因,其實是來自於鹽湖股份的歷史遺留問題——評估帳面價值為 544.77 億元的虧損資產包,屢次流拍,最終以 30 億元的價格成交。這麼一來,417.35 億元的資產處置損失將會掛在ST鹽湖的帳面上。

而這400多億的虧損,「大頭」有兩個主要來源:子公司鹽湖鎂業88.3%股權和349.5億元應收債權,子公司海納化工97.748%股權和60.23億元應收債權。

02

有小白朋友可能不知道,當年的鹽湖股份,遠沒有這麼落魄,堪稱鉀肥行業的當紅炸子雞,「日不落帝國」一般的存在,要談「巨虧」這個屬性,遠遠不沾邊。

背靠茶卡鹽湖,鹽湖股份的氯化鉀每年可以為鹽湖股份帶來至少 40 億的毛利潤,且鉀肥這種化工產品,和酒類中的茅臺差不多,暴利(毛利率可達75%)且壟斷性強(鹽湖股份曾經佔據我國總市場銷售額的96%)。

更何況,鹽湖股份坐山吃山,靠水吃水,憑藉著厚厚的家底,生活在競爭壓力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好不快活。

據悉,這幾年的氯化鉀還在漲價,毛利率不降反升,面對成本彈性較小的行業現狀,鹽湖股份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不一而足。

但問題是,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鹽湖股份的管理層卻不這麼想。

他們覺得當鉀肥行業的「茅臺」不過癮,自己還要當五糧液,當洋河,瀘州老窖,甚至要去搞紅酒,搞洋酒,一統酒飲天下。

管理層的胃口這麼大,是有內在原因的——茶卡鹽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那麼多資源品種躺在尾礦裡,如果自己不在資本市場借東風把其都收割出來,實在有點躁得慌。

典型的功利思維。

於是,你可以看到,鹽湖股份開始玩吸血,定向增發,債轉股,能用的路子都使上了,目的就是不計成本地推進公司的新項目。

在這樣的情況下,近3年的資產負債率從68.21%上升到74.95%,而流動比率從0.69降到了0.36,貨幣資金更從2016年的58.13億掉落到2018年的34.46億,到2019年三季報的時候竟然只剩下了7.26億。

圖:鹽湖股份的財務風險指標

▲註:數據來源於東方財富網

03

鹽湖股份的慢性死亡,是被當初自己糟糕的市場調研矇混了雙眼嗎?

事實沒這麼簡單。

一方面來說,壟斷著74%毛利的氯化鉀產品,鹽湖股份不應該那麼缺錢,但事實上你也看到了,2019年的子彈基本上都打光了,最後的結果仍然還是450億以上的虧損和瀕臨退市的沉重代價。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當初所謂的「新項目」真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值的公司把75%毛利率的金鳳凰都給仍在雞窩裡,去捨本逐末?

事實上你也看到了,這些新業務並不是一般的「不及預期」。

「金屬鎂一體化項目」,2010 年 7 月開工,8 年一共投入 386 億元,沒給公司帶來半點利潤。

「海納 PVC 一體化項目」,2010 年 4 月開工,投資額95 億,近 4 年虧了總計 27 億。

按照表象來看,鹽湖股份勤勤懇懇,但似乎是真的智商捉急,行事魯莽,在化工行業的複雜大形勢下交了智商稅。

事實果真如此嗎?

你要注意,鹽湖股份當年的一個舉動,出賣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2015年12月29日,鹽湖股份(000792)公司以18.36元每股的價格,定增2.67億股,募集資金淨額48.5億元。

八名認購對象中,除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外,其餘均為基金公司,包括泰達宏利、申萬菱信、鵬華、財通、光大保德信、金鷹、天弘等。

但蹊蹺的是,控股股東青海國投、第二大股東中化化肥均未參與。

也就是說,信誓旦旦的大股東,還不如基金公司看好自己的新項目,選擇了「肥水但流外人田」。

甚至在財務處理上,鹽湖股份也顯得十分微妙——從2017年開始虧損,卻一直不動聲色,遮遮掩掩,直到2019年收官,在資本市場上曝出違約信號的時候,直接快刀斬亂麻,一次性計提虧損400多億。

沒有在去年和前年露出虧損苗頭的時候,選擇財務洗澡了事,而是拖到現在,這種「竄天猴」式的爆雷法,更令人匪夷所思。(畢竟這樣的下場是連續三年虧損,暫停上市。。。)

你想想,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

從定增動作和財務處理來看,管理層和大股東不可能沒認識到新項目投產不及預期的風險,更不可能面對潛在的400多億的資產處置損失,多年來毫無察覺。更像是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時效性,引誘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去為之買單。

顯然,大股東和管理層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盤——溢價收購之後,所有的多元化風險由資本市場來扛。

結局不外乎兩種:

扛過去了,成功了,鉀肥龍頭成功控盤「鎂鋰嘉園」,股價再上一個臺階,基金高位套現,大家皆大歡喜。大股東也因為之前的高價收購產生的關聯交易而盆滿缽滿。

扛不過去,失敗了,最後大不了主動暴雷,走破產重整之類的路子,把不良資產低價打包賣出去,股民還能因為公司的「迷途知返」而感恩戴德。

無論如何,大股東有鉀肥這種高利潤資產自持,暫停上市也沒什麼可怕的,只要生產經營不受影響,來年可能還是一條好漢。( 563 萬噸鉀肥和 1.1 萬噸工業級碳酸鋰的實際產能,能給鹽湖股份帶來一年十億級別的淨利潤,滿足重新上市條件。)

04

因此我要說,鹽湖股份,是被資本家玩壞了的一家好公司。

好就好在,毛利潤75%的鉀肥,和毛利潤42%的碳酸鋰,這些戰略資源都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決定了鹽湖股份基本面的下限。

但壞就壞在,鹽湖股份的「人禍」管理層,缺乏真正的企業家精神,這就註定了鹽湖股份的上限不會太高,不僅格局趕不上萬華化學,市值也被牢牢摁在地上。

真正的企業家,不會在市場還不明朗,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盯著那一己私利,冒著巨大的風險對自然資源下快刀子,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任何周期性行業,最怕的就是好大喜功,一口就想吃成個胖子。

真正的企業家,也不會在手握現金奶牛的情況下還向資本市場貪婪索取,把資本市場的基金、機構和信息不對稱的小散都當做聽故事的對手盤,自己卻以近乎零風險的方式來借雞下蛋,茹毛飲血。

真正的企業家,更不會在深耕主業,認識到行業多重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大肆投入借貸而來的資金去試探市場,並且在市場預期減弱的時候依然沒有適可而止的跡象,直到避無可避的時候才被動向市場「引爆」業績炸彈。

真正的企業家,一定是在嚴謹經營的基礎上,讓整個產業鏈的參與者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的,而不是某些大股東或者施工方的利益在先,盲目且衝動的決策在後,為了「立項」而「立項」,最後連自己的項目到底怎麼投產,如何盈利都搞不清楚。

日虧1.3億!鹽湖股份,機構,散戶,到底誰在交智商稅?

我想,「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相關焦點

  • 美股「散戶大本營」Robinhood尋求明年上市
    財聯社(上海 編輯 劉蕊)訊,外媒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大出風頭的美股「散戶大本營」、金融交易平臺Robinhood正在和銀行方面接洽,希望在明年進行首次公開市場發行(IPO)。該公司希望最快在明年第一季度上市。
  • 剛剛,散戶「收割機」被立案了
    在這半個多月期間裡,天山生物多次衝上當天龍虎榜,有散戶是第5個漲停進去的,有的散戶是第8個漲停衝進去的,最可憐的散戶可能是9月8日最後一個漲停追進去的。站在天山生物股價11樓的散戶心裡越來越沒底。復盤之日,很有可能就是死刑之時。我的朋友草滿樓說:未來10年,中國股市這個「散戶粉碎機」,散戶虧錢的日子還多著呢。
  • 中國股市最大「騙局」,機構賺錢,散戶虧慘,A股到底怎麼了?
    資本市場再次迎來裡程碑數據,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突破4000家大關,達到4002家,這意味著股權融資時代已經到來。第一批在A股市場上市的「八隻老股」的總市值為23.82億元;截至目前滬深股市總市值已達到81.97萬億元,增長約3.4萬倍。
  • 著名經濟學家朱寧:牛市已經到來,但散戶在今後6-12月裡更容易虧錢
    7月8日,著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的朱寧教授,和經濟學博士、著名財經主持人馬紅漫作客騰訊新聞直播間進行獨家對話。牛市是不是真的來了?散戶如何避免牛市虧損厄運?註冊制改革會給中小企業及投資者帶來怎樣的影響?散戶投資創業板時如何規避風險?爆款基金要不要追?這些當下的投資熱點問題,都在直播中一一得到解答。
  • 和吳某樂一起操縱特力A的基金公司是誰?
    摘要 【和吳某樂一起操縱特力A的基金公司是誰?】周五證監會例行發布新東東,這條微信引起了基金業內關注。   周五證監會例行發布新東東,這條微信引起了基金業內關注。
  • 為什麼炒股的人都是虧?
    股票的實質是上市公司的資金不足,讓出公司一部分股份給需要投資的人,利益和風險同擔。但現在的人基本上是為了賺差價、賺快錢,也就是炒股票。炒股票一般來說,普通人無法長期在股市中賺到錢。期望股票投資簡單的賺錢,就要改變賺快錢賺大錢的想法,真正的股票投資。方法很簡單:大盤指數基金價格低於半年K線十周期線(十個半年均線)時投資大盤指數股票基金,投資十五年以上,中間不進行任何炒作,就是賺國民經濟發展的錢。
  • 負債1355億 一句話撬動330億市值 坑殺3萬多散戶!
    ,葉檀財經分析上市公司。2010年以來(除2011年、2012年),公司營收高速增長,規模從27.12億增長到2017年的243.31億,7年增長9倍,年複合增速高達36.21%。8.3元,2017年12月22日,前復權股價才16.58元。
  • 十大巨虧企業年虧500億 全是央企或地方國企(圖)
    這邊虧錢那邊補,在570億政府補貼潤色之下,虧損大戶在極力掩飾自身的尷尬。主業不興,上市公司紛紛另闢生財之道,或炒股、或炒「錢」,大搞副業。兩市最大散戶「金陵藥業」2012年買進賣出的股票就達170隻。」
  • 基金投顧試點來了,全權委託你願意嗎?
    來源:大貓財經作者| 貓哥來源| 大貓哥說錢炒過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老師」的厲害,被拉進某個交流群,「金牌老師」不停地刷著盈利交割單,都是賺的,偶爾虧也是小虧,隨時還會喊單,比如某某股票有利好了,可以重點關注,涉及重大資產重組,借殼上市,是量子引力波概念的龍頭等等。
  • 全球市場暴跌,全球最大主權基金血虧8900億
    3月26日,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髮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該基金今年以來巨虧1.33萬億挪威克朗,折算人民幣約8877億元,基金資產市值也由此跌至10.127萬億挪威克朗(約合9623億美元),跌破萬億美元。圖片來源:挪威央行投資管理部門(NBIM)報告損失1.33萬億挪威克朗是什麼概念?
  • 又見爆款基金頻出!刨根爆款爆起源頭:到底是業績牛還是股市牛?這...
    新基金還沒進入市場,業績一分錢還沒賺,在基金髮行首日,散戶就已經預期自己會賺爆,饑渴式的搶購基金,令基金一日售罄成為常態現象。許多人會問,爆款基金到底是怎麼爆起來的?A公司的爆款基金死去活來華南地區有兩家有名的基金公司,也各有兩隻爆款基金,各有兩位響噹噹的明星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很強,市場認可度都很高。
  • 深度| 不願上市的華興今天香港上市了
    與高盛、摩根史坦利們一樣,華興資本上市也與監管相關。 2018年9月9日,華興資本更新了招股文件,計劃於9月27日在香港主板上市。
  • 良卓資產20億基金違約後續:上市公司提起訴訟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今年3月份,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良卓資產」)旗下8隻私募基金違約,涉及資金20億元人民幣,投資機構包括上海洗霸等4家上市公司。目前兌付情況仍未有實質性進展,據悉,上述違約產品中就包含良卓2號票據。
  • 「牛油果」到底是什麼水果?知道它的來歷後,原來一直在交智商稅
    那麼「牛油果」到底是什麼水果?知道它的來歷後,其實很多人原來一直在交智商稅。牛油果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的熱帶地區,這種水果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鱷梨」,因為它的表皮和鱷魚的皮膚一樣,而外觀又和梨差不多。我們都知道南美洲雖然熱帶雨林眾多,但是這裡並不是一個盛產水果的地方,當地人也不怎麼喜歡吃水果。
  • 超級散戶財富榜:119位億萬富翁浮出水面
    他們游離在散戶和上市公司高管之間。這些人的姓名和上市公司高管很相似,被業界懷疑為高管的親屬。他們靠著「裙帶」關係成功晉級億萬富翁,成為超級散戶。  這些人包括華峰氨綸股東尤小華、天通股份潘建忠等。   從上述個人股東中,剔除上市公司現任及前任高管(最近三年之內擔任公司高管職位),我們得到了約6000名散戶的持股資料。我們對上述散戶當前持股市值進行排序,梳理出了「超級散戶財富榜」。  我們計算的散戶當前持股市值的公式為:當前持股市值=散戶中報持股市值×今年三季度個股的漲幅。其中三季度漲幅截至日期為9月13日。
  • 做汽車隔音改裝就是交智商稅
    最近在網上瀏覽了不少關於汽車隔音改裝的話題討論、文章,在評論留言區裡,看到不少網友說:汽車隔音改裝沒用,基本都是交智商稅。隨著車主在汽車隔音改裝方面的需求日漸增多,為什麼還有不少人認為汽車隔音改裝是交智商稅?其中原因,今天來做一個大體歸納。
  • 代餐食品刷屏朋友圈,創投新寵是新風口還是交智商稅?|大叔說財經...
    代餐食品刷屏朋友圈,創投新寵是新風口還是交智商稅?是真有效果還是感覺交了智商稅呢?今年僅7月單月,代餐市場就完成了6起融資事件。霸屏微信朋友圈、直播平臺、小紅書、抖音……換個新媒體頻道你都能偶遇一款代餐產品,據產品廣告只要兌水搖一搖就能飽腹,替代正餐。既切合健康輕飲食又貼合懶人經濟,效果嘛,眾說紛紜,但投資大佬們卻青睞有加。有業內預測,代餐食品到2022年將達到1200億的市場規模。創投新寵到底是新風口還是風大割韭菜的?
  • 1分鐘10萬字是交智商稅?「一目十行」是否真的存在?
    據報導,北京一教育機構號稱用1-5分鐘就可以看完10萬字的書!還可以把內容完整複述出來,閉著眼睛就能和書發生感應,戴上眼罩也能知道作者傳達的情緒和內容。 誰能想到,「量子力學」這種科學家都沒完全搞明白的問題,早已從虛幻的影視作品裡走進兒童培訓班中,打著幌子坑蒙拐騙了!
  • 金融教授點醒1.8億股民:散戶死拿著股票不撒手,莊家會怎麼做?
    金融教授點醒1.8億股民:散戶死拿著股票不鬆手,莊家會怎麼做?人性是進化得最慢的東西,今天的人性和100年前的人性沒太多的變化。」在控制自己下功夫。心理控制、行為控制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只要能過這一關,就成功一半了,這點做不到,其他部分做得再好都沒用。要成功首先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不到這一點,沒人能幫你。
  • 基金其實很賺錢 基金定投裡面的門道
    (2)基民卻虧錢但是基金市場有一個怪圈——基金很賺錢,基民不怎麼賺錢。根據海通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主動權益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剔除指數基金和封閉式基金)在過去10年整體上漲96.52%,年化收益接近7%,大幅超越滬深300指數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