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楊國英觀察
文/樹本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A股,從來都是記錄粉碎機。
2020年伊始,這項毀三觀的新紀錄,由當年的鉀肥大亨鹽湖股份一手締造:
1 月 11 日晚間,st 鹽湖發布 2019 年年報預告,預計 2019 年虧損接近472 億;同時,股東權益變為 -286.2 億,虧損額與股東權益刷新A股的歷史新高。
如此換算下來,鹽湖股份每天都要虧掉1.3億元。
1.3億/天,普通老百姓能幹些啥?
北京樓市目前在售的99%四合院戶型都在9000萬以下,再加一套北京稍偏遠郊區的品牌獨棟別墅(4000萬左右),加起來差不多1.3億。
當然,還有更驚悚的比對方法——這些天就有媒體做出了數據對比,*ST鹽湖最大虧損將超過青海GDP的1/7。(青海GDP約為2865.23億元)
比起鹽湖股份的「日輸兩套房」,「7年虧一省」,李兆會、王思聰這些富二代敗家子,一年時間也只能虧上二三十個億,簡直弱爆了。
01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周期股都叫特能虧。
2014年到2016年,A股虧損王都是周期股,分別為中國鋁業、酒鋼宏興和石化油服,單年最大虧損也只是停留在162億元。
這已經是*ST鹽湖連續第三年虧損,2017年-2018年兩年虧損額度達76億元。綜上,*ST鹽湖三年虧損最高將達548億元。
鹽湖股份創下的這項紀錄,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
具體的虧損原因,其實是來自於鹽湖股份的歷史遺留問題——評估帳面價值為 544.77 億元的虧損資產包,屢次流拍,最終以 30 億元的價格成交。這麼一來,417.35 億元的資產處置損失將會掛在ST鹽湖的帳面上。
而這400多億的虧損,「大頭」有兩個主要來源:子公司鹽湖鎂業88.3%股權和349.5億元應收債權,子公司海納化工97.748%股權和60.23億元應收債權。
02
有小白朋友可能不知道,當年的鹽湖股份,遠沒有這麼落魄,堪稱鉀肥行業的當紅炸子雞,「日不落帝國」一般的存在,要談「巨虧」這個屬性,遠遠不沾邊。
背靠茶卡鹽湖,鹽湖股份的氯化鉀每年可以為鹽湖股份帶來至少 40 億的毛利潤,且鉀肥這種化工產品,和酒類中的茅臺差不多,暴利(毛利率可達75%)且壟斷性強(鹽湖股份曾經佔據我國總市場銷售額的96%)。
更何況,鹽湖股份坐山吃山,靠水吃水,憑藉著厚厚的家底,生活在競爭壓力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好不快活。
據悉,這幾年的氯化鉀還在漲價,毛利率不降反升,面對成本彈性較小的行業現狀,鹽湖股份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不一而足。
但問題是,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鹽湖股份的管理層卻不這麼想。
他們覺得當鉀肥行業的「茅臺」不過癮,自己還要當五糧液,當洋河,瀘州老窖,甚至要去搞紅酒,搞洋酒,一統酒飲天下。
管理層的胃口這麼大,是有內在原因的——茶卡鹽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那麼多資源品種躺在尾礦裡,如果自己不在資本市場借東風把其都收割出來,實在有點躁得慌。
典型的功利思維。
於是,你可以看到,鹽湖股份開始玩吸血,定向增發,債轉股,能用的路子都使上了,目的就是不計成本地推進公司的新項目。
在這樣的情況下,近3年的資產負債率從68.21%上升到74.95%,而流動比率從0.69降到了0.36,貨幣資金更從2016年的58.13億掉落到2018年的34.46億,到2019年三季報的時候竟然只剩下了7.26億。
圖:鹽湖股份的財務風險指標
▲註:數據來源於東方財富網
03
鹽湖股份的慢性死亡,是被當初自己糟糕的市場調研矇混了雙眼嗎?
事實沒這麼簡單。
一方面來說,壟斷著74%毛利的氯化鉀產品,鹽湖股份不應該那麼缺錢,但事實上你也看到了,2019年的子彈基本上都打光了,最後的結果仍然還是450億以上的虧損和瀕臨退市的沉重代價。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當初所謂的「新項目」真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值的公司把75%毛利率的金鳳凰都給仍在雞窩裡,去捨本逐末?
事實上你也看到了,這些新業務並不是一般的「不及預期」。
「金屬鎂一體化項目」,2010 年 7 月開工,8 年一共投入 386 億元,沒給公司帶來半點利潤。
「海納 PVC 一體化項目」,2010 年 4 月開工,投資額95 億,近 4 年虧了總計 27 億。
按照表象來看,鹽湖股份勤勤懇懇,但似乎是真的智商捉急,行事魯莽,在化工行業的複雜大形勢下交了智商稅。
事實果真如此嗎?
你要注意,鹽湖股份當年的一個舉動,出賣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2015年12月29日,鹽湖股份(000792)公司以18.36元每股的價格,定增2.67億股,募集資金淨額48.5億元。
八名認購對象中,除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外,其餘均為基金公司,包括泰達宏利、申萬菱信、鵬華、財通、光大保德信、金鷹、天弘等。
但蹊蹺的是,控股股東青海國投、第二大股東中化化肥均未參與。
也就是說,信誓旦旦的大股東,還不如基金公司看好自己的新項目,選擇了「肥水但流外人田」。
甚至在財務處理上,鹽湖股份也顯得十分微妙——從2017年開始虧損,卻一直不動聲色,遮遮掩掩,直到2019年收官,在資本市場上曝出違約信號的時候,直接快刀斬亂麻,一次性計提虧損400多億。
沒有在去年和前年露出虧損苗頭的時候,選擇財務洗澡了事,而是拖到現在,這種「竄天猴」式的爆雷法,更令人匪夷所思。(畢竟這樣的下場是連續三年虧損,暫停上市。。。)
你想想,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
從定增動作和財務處理來看,管理層和大股東不可能沒認識到新項目投產不及預期的風險,更不可能面對潛在的400多億的資產處置損失,多年來毫無察覺。更像是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時效性,引誘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去為之買單。
顯然,大股東和管理層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盤——溢價收購之後,所有的多元化風險由資本市場來扛。
結局不外乎兩種:
扛過去了,成功了,鉀肥龍頭成功控盤「鎂鋰嘉園」,股價再上一個臺階,基金高位套現,大家皆大歡喜。大股東也因為之前的高價收購產生的關聯交易而盆滿缽滿。
扛不過去,失敗了,最後大不了主動暴雷,走破產重整之類的路子,把不良資產低價打包賣出去,股民還能因為公司的「迷途知返」而感恩戴德。
無論如何,大股東有鉀肥這種高利潤資產自持,暫停上市也沒什麼可怕的,只要生產經營不受影響,來年可能還是一條好漢。( 563 萬噸鉀肥和 1.1 萬噸工業級碳酸鋰的實際產能,能給鹽湖股份帶來一年十億級別的淨利潤,滿足重新上市條件。)
04
因此我要說,鹽湖股份,是被資本家玩壞了的一家好公司。
好就好在,毛利潤75%的鉀肥,和毛利潤42%的碳酸鋰,這些戰略資源都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決定了鹽湖股份基本面的下限。
但壞就壞在,鹽湖股份的「人禍」管理層,缺乏真正的企業家精神,這就註定了鹽湖股份的上限不會太高,不僅格局趕不上萬華化學,市值也被牢牢摁在地上。
真正的企業家,不會在市場還不明朗,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盯著那一己私利,冒著巨大的風險對自然資源下快刀子,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任何周期性行業,最怕的就是好大喜功,一口就想吃成個胖子。
真正的企業家,也不會在手握現金奶牛的情況下還向資本市場貪婪索取,把資本市場的基金、機構和信息不對稱的小散都當做聽故事的對手盤,自己卻以近乎零風險的方式來借雞下蛋,茹毛飲血。
真正的企業家,更不會在深耕主業,認識到行業多重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大肆投入借貸而來的資金去試探市場,並且在市場預期減弱的時候依然沒有適可而止的跡象,直到避無可避的時候才被動向市場「引爆」業績炸彈。
真正的企業家,一定是在嚴謹經營的基礎上,讓整個產業鏈的參與者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的,而不是某些大股東或者施工方的利益在先,盲目且衝動的決策在後,為了「立項」而「立項」,最後連自己的項目到底怎麼投產,如何盈利都搞不清楚。
日虧1.3億!鹽湖股份,機構,散戶,到底誰在交智商稅?
我想,「人禍」比天災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