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洗霸發布公告顯示,因公司認購的「良卓資產銀通2號票據投資私募基金」(以下簡稱「良卓2號票據」)發生重大違約事件已向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提交了民事起訴狀及相關材料,並已取得案件受理通知書。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今年3月份,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良卓資產」)旗下8隻私募基金違約,涉及資金20億元人民幣,投資機構包括上海洗霸等4家上市公司。目前兌付情況仍未有實質性進展,據悉,上述違約產品中就包含良卓2號票據。
公告顯示:上海洗霸購買的良卓2號票據投資範圍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及該等票據的收益權、銀行存款(包括銀行活期存款、銀行定期存款、協議存款等各類存款)。
早在3月,上海洗霸就已發布對私募基金投資事項的風險提示公告。
上海洗霸此前分兩次購買良卓2號票據本金數額共計1400萬元,到期日分別為2019年7月10日,2019年9月6日。
上海洗霸在風險提示公告中表示,2019年3月15日晚,公司財務部門接到私募基金客戶經理電話,稱私募基金產品管理過程中基金管理人部分人員涉嫌出現違規操作,導致私募基金財產可能出現重大損失,相關投資本金及收益可能無法兌付或按期兌付。
上海洗霸在上述公告中表示,應對措施如下:首先,成立由公司董秘、財務總監牽頭,法務、律師配合的處置工作組,正在深入了解情況,盡最大努力保全公司的投資資產,維護公司及股東的利益。其次,根據該項事務進展及結果等信息,對資產損失作出合理評估。最後,公司高度重視並密切關注該事項的相關進展,將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今年3月份,良卓資產在官方網站上公告稱,由於基金管理人過度追求盈利至上,致使運作中部分基金產品的實際投資方向存在和募集用途不一致的違規操作及越權交易,造成基金在某些投資領域存在多項投資失誤的情況,加之2018年以來金融市場的變化以及相關交易對手不能按約兌付票據等原因,導致私募基金產品總體流動性不足。
據悉,除上述4家上市公司以外,還有400名投資者受到牽連。
3月21日,記者在良卓資產召開的投資者大會上了解到,良卓資產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儘快變現公司可處置資產。處置資產中的主要資產是新三板掛牌企業江蘇如皋農村商業銀行的股份。良卓資產通過代持的方式控制如皋銀行的股份,合計有1.09億股。
「上市公司投資理財出現爆雷,未必是常態現象,不少上市公司參與理財產品的投資,還是傾向於穩健性,或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實現資產增值保值。」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至於上海洗霸的「踩雷」,關鍵在於資金可否順利回收,保障多數本金安全,但在未來剛性兌付逐漸打破的背景下,未來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也會隨之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資理財策略可能會趨向於多元化。
良卓2號票據違約後,上海洗霸稱,公司與基金管理人及其控股股東等主體就投資本金及收益兌付、擔保責任履行等事項多次溝通。日前,在相關溝通未能取得預期實質成果的情況下,公司依法提起訴訟。
此外,在公告中,上海洗霸還說明,因目前案件尚處於立案階段,尚未開庭審理,暫無法全面、準確判斷相關訴訟對公司本期利潤或期後利潤的影響程度。
此次訴訟的被告為上海良熙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良熙投資」)和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楊駿。
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良卓2號票據的基金管理人良卓資產為良熙控股的全資子公司。
關於此次「踩雷」良卓2號票據相關事宜,記者已向上海洗霸發送採訪函,截至記者發稿對方表示無法回復。隨後,記者撥打良卓資產官網的聯繫電話,已是空號。
「上市公司在投資理財過程中,需要注意資產分散配置,避免集中單一配置理財產品,而對投資理財的產品,更需要注意到產品合規性、穩健性,而上市公司更應該注意剛性兌付逐漸打破的風險。」對於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郭施亮如是建議。
來源: 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