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MIT評選出的2019十大突破性技術

2021-02-26 NextDesign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前段時間揭曉揭曉了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囗、智能手錶、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

今年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刊 120 周年,意義重大,編輯部特別邀請了比爾·蓋茨來挑選今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因此這張榜單也帶有很強烈的「蓋茨風格」,顯得非常樂觀。

談到評選原則時,蓋茨說,他希望自己選出的技術,不僅是2019科技界最關注的焦點,還能體現出科技創新的演變軌跡。什麼軌跡呢?用蓋茨的話來說就是:科技創新的方向,正在從全力延長人類壽命,慢慢轉變成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這份榜單包括靈巧機器人、核能新浪潮、早產預測、腸道顯微膠囊、定製癌症疫苗、人造肉漢堡、捕獲二氧化碳、可穿戴心電儀、無下水道衛生間、流利對話的AI助手共 10 大突破性技術。

  靈巧機器人  

主要研究者:OpenAI(人工智慧非營利組織)、卡內基梅隆大學、密西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技術突破:和以往需要事先針對抓取物體進行編程的工業機器人不同,靈巧機器人可以通過模擬實驗,以及不斷試錯,學會自己操縱現實中的任何一個物體。

儘管人們一直在討論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話題,但目前工業機器人仍然表現得較為笨拙且靈活性欠佳。雖然機器人可以在裝配線上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同一個動作,同時還能保持超高的精度,但哪怕目標物體被稍微移動了一點,或將其替換成不同的零件,機器人的抓取過程就會變得十分笨拙甚至是直接抓空。

而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正在全力攻克這個問題,希望機器人能像人一樣,更靈活地完成任務。人工智慧非營利組織OpenAI、卡內基梅隆大學、密西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

OpenAI設計了一個機器人訓練系統,這個系統先把機器人放在虛擬環境中訓練,再把它們投放到現實世界裡進行實踐。這些機器人不僅能夠在流水線上靈活地處理工作、安裝精密的電子產品,還能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活。比如說能為你做家務、 甚至能扶臥床的人起床。不過,我們可能還需要再等3到5年,這項技術才能成熟。

  核能新浪潮  

成熟期:新型核裂變反應堆到 2020 年代中期有望實現大規模應用;核聚變反應堆仍需至少十年時間。主要研究者:陸地能源、泰拉能源、紐斯凱爾、General Fusion

技術突破:新型核裂變反應堆,顛覆了傳統設計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還有似乎永遠也無法實現的核聚變反應堆,都得到了重大技術突破。

在過去的一年中,新型核反應堆發展勢頭強勁,核能的使用將會變得更安全,成本也更低。核能新浪潮指的是利用各種新型核能技術來發電的技術趨勢。

隨著技術的發展,核能將會成為一種更安全、成本更低、發電效率更高,同時又能極大程度減少碳排放的能源,在能源領域具有突出的綜合優勢。

  早產預測  

成熟期:可在 5 年內進入臨床測試。

主要研究者:Akna Dx

技術突破:最新技術通過檢測和分析血液中的細胞遺傳物質,篩選出與早產有關的七種基因表達的波動,最終可以快速、簡便地預測早產兒,目前每次測量成本不到10美元。

單的驗血可以預測孕婦是否有過早分娩的風險。我們的遺傳物質主要存在於細胞內。在過去幾年中,研究人員開始通過從血液中檢測腫瘤細胞的 DNA,以及通過血液檢測對孕婦進行唐氏綜合症等疾病的產前篩查。這些檢測依賴於尋找 DNA 中的基因突變。另一方面,RNA 是調節基因表達的分子物質,能夠決定從基因中產生多少蛋白質。

通過對母親血液中的自由漂浮的 RNA 進行測序,Quake 篩選出與早產有關的七種基因表達的波動。這讓他可以識別可能過早分娩的女性。一旦被警告,醫生可以採取措施避免早產,並給予孩子更好的生存機會。

  腸道顯微膠囊  

成熟期:目前在成人體內使用;嬰兒試驗將於2019年進行。

主要研究者:麻省總醫院

技術突破:麻省總醫院的病理學家和工程師研發了一種可吞咽的裝置,可以對消化道進行成像,也能檢測出EED的表現症狀,甚至可以進行組織活性檢查。

腸道顯微膠囊是一種消化道檢測設備。在做檢測時,患者像吃藥一樣把膠囊裝置吞下去,然後醫療人員再把膠囊拉回來。在這個過程中,膠囊裡安裝的顯微鏡和攝像裝置,就能對患者的整個消化道進行精密拍攝。

和以往消化道檢測用的內窺鏡不同的是,使用內窺鏡檢測,需要先給患者注射麻醉劑,而這種腸道顯微膠囊就不需要,它不會為患者帶來痛苦,連兒童甚至嬰兒都可以使用。這種醫療設備已經在成年人中投入使用了,兒童應用試驗將在今年開始。

  定製癌症疫苗  

成熟期:已在臨床試驗

主要研究者:BioNTech 、Genentech

技術突破:該技術通過識別腫瘤細胞特有的突變,利用身體的自然防禦系統,可以在不傷及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消滅癌細胞。

目前,科學家正處於將首支個性定製疫苗商業化的關鍵時刻。如果其效果真如預期的話,該疫苗就的確能夠通過腫瘤獨特的突變觸發人體免疫系統對其進行識別,從而有效地阻止多種癌症的發生。

更重要的是,與傳統化學療法不同,疫苗是通過使用人體的天然防禦系統來選擇性地破壞腫瘤細胞的,對健康細胞的損害較有限。此外,在初始治療後,攻擊性免疫細胞將也會對游離的癌細胞保持警惕。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五年後的 2008 年,當遺傳學家公布了癌細胞的第一個序列時,這種疫苗的誕生就不再是天方夜譚了。

  人造肉漢堡  

成熟期:目前已經有成形的植物性素肉;2020年左右可研製成功實驗室人造肉。

主要研究者:美國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

技術突破:以植物為原料,已經可以培養出接近真實肉類味道和營養價值的人造肉組織。

簡單來說,人造肉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利用細胞技術來生產人造肉,比如說用牛細胞來生產肉丸;還有一種是利用生化技術,把植物變成肉。人造肉漢堡被看好的首要理由,是它能減少由畜牧業造成的碳排放。

  捕獲二氧化碳  

成熟期:5到10年

主要研究者:Carbon Engineering、Climeworks、Global Thermostat

技術突破:捕獲、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每噸成本不到100美元。

即使我們降低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效應依然會持續數千年之久。為防止氣溫攀升至危險範圍,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當前得出的結論是,在本世紀,全世界將需要從大氣中去除高達 1 萬億噸的二氧化碳。

去年夏天,哈佛大學氣候科學家大衛·凱斯計算之後驚喜地發現,一種叫做直接空氣捕獲的方法,理論上可以將機器捕集二氧化碳的成本降低到每噸 100 美元以下。先前估計的成本要比這個數字高出一個數量級,因而許多科學家曾認為這項技術太過昂貴,不具備可行性。不過,直接空氣捕獲仍需至少數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將成本降低到接近 100 美元的範圍。

  可穿戴心電儀  

成熟期:現在

主要研究者:蘋果、AliveCor、Withings

技術突破:一種可穿戴設備,能夠真正診斷心臟病。

去年,蘋果發布了帶有心電圖功能的 Apple Watch,並且該功能已經通過 FDA 認證。隨後,健康設備公司 Withings 也宣布計劃發布一款配有心電圖功能的手錶。現階段的可穿戴心電圖監測設備仍然只有一個傳感器,而真正的心電圖設備則有 12 個傳感器。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可穿戴設備能夠診斷心臟病。

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去年秋天,AliveCor 就一款應用程式和雙傳感器系統向美國心臟協會提交了初步審查,據稱該系統可以檢測到某種類型的心臟病。

  無下水道衛生間  

成熟期:1-2年

主要研究者:杜克大學、南佛羅裡達大學、Biomass Controls、加州理工學院

技術突破:一個獨立的節能環保衛生間,可以在沒有下水道系統的情況下運行,並在現場處理廢物。

顧名思義,無下水道衛生間指的是沒有下水道,能夠直接自動處理排洩物的廁所。目前,杜克大學、南佛羅裡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都設計出了無下水道衛生間的模型,但核心問題是如何降低成本,進行大規模生產。等到這個技術完全成熟、投入大規模應用,可能還需要1到兩年的時間。

流利對話的 AI 助手

成熟期:1-2 年後

主要研究者:谷歌、阿里巴巴、亞馬遜

技術突破:AI助手現在可以執行一些基於會話場景的任務,例如預訂餐廳,預訂或協調收發包裹,而不是僅僅遵循簡單的命令。

我們已經習慣了人工智慧助手——Alexa 在客廳裡播放音樂,Siri 在你的手機上為你定鬧鐘——但它們並沒有真正做到所謂的智能。它們本應簡化我們的生活,但卻收效甚微。它們只識別很小範圍的指令,稍遇偏差就很容易出錯。

但最近的一些進展將增加你的數字助理的功能。2018 年 6 月,OpenAI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在未標記的文本上訓練人工智慧,以減少人工對數據進行分類標記時花費的成本和時間。

這些改進加上更好的語音合成系統,讓我們從簡單的向人工智慧助手下指令轉向與它們交談。它們將能夠處理日常瑣事,如做會議記錄、查找信息或網上購物。這樣的人工智慧助手已經面世,如谷歌助手的逆天升級版谷歌 Duplex,可以幫你接聽電話,甚至過濾掉垃圾郵件及電話推銷。它還可以打電話幫你預約餐廳或沙龍。但要等到它完全成熟,還需要1到2年。

點擊下方小程序卡片進入NEXTD小程序

體驗汽車設計師一站式平臺

推薦你同時閱讀這些文章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聚焦 2019  CES  Asia 汽車技術

【完整版】2019上海國際車展設計報告

設計師需要了解的七種汽車內飾「皮」革

偉大的對手(寶馬 & 奔馳) ——互相成就

【設計師說】自戀的創意——源自車標的汽車造型設計

  ▼ 關注往左

 ▼ 私撩往右

相關焦點

  • 2020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來自MIT科技評論的預測
    自 2001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口、智能手錶、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
  • 2019,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
    圖片來源: IC photo作者「創業最前線」旗下「科技最前線」 北行三最近,權威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揭曉了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作為全球科技領域的權威,這份榜單曾精準預測了可回收式火箭、腦機接口、智慧型手機、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熱門技術的崛起。也是因此,這份榜單又被稱為「預言之書」。今年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刊 120 周年,這次還專門邀請了比爾·蓋茨作為客座評選人,全程參與評選工作,並為榜單作序。
  • 麻省理工預測2019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阿里小蜜AI助手入選
    2月27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預測榜單,阿里巴巴成為唯一入選該榜單行業引領者(key players)的中國企業,流利對話的阿里小蜜被認為是有望引領AI助手巨大進化的代表。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阿里小蜜不只是簡單執行人類指令,而是能夠理解複雜的語音語義,並與人類進行真實對話。
  • MIT年度十大突破今日揭曉 癌症疫苗等生物醫學技術上榜!
    28日,全球知名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揭曉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9),為我們帶來過去一年中最為澎湃的十大浪潮。除了人工智慧技術大放異彩,早產預測、腸道顯微膠囊、定製癌症疫苗與人造肉漢堡等生物醫學技術也在榜單上熠熠生輝,將為全人類帶來福祉。
  • 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 「人造胚胎」、「基因佔卜」入選
    自2001年以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每年都會評選出10項突破性技術。對於「突破」一詞到底如何定義?MIT編輯部表示,可能我們的TOP10裡面有一些技術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而另外的一些已經處於商業化的頂端。
  • 德國留學|MIT評選出19年的突破性科技,德國這些高校笑而不語
    《MIT Technology Review》每年都會評選出「十大突破性技術」,位列這個榜單中的技術都是十分具有發展潛力的,曾經準確地預測了腦機接口、智能手錶、癌症的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熱門技術的興起和發展,選擇這些技術方向無疑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那麼2019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是什麼呢?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周舟)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人工智慧篩選分子、數字貨幣、超個性化藥物等入選。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
  • 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有哪些?
    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口、量子密碼、靈巧機器人、智慧傳感城市、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 本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有哪些呢?
  • MIT科技評論——2017年度十大突破技術
    這個答案因人而異,見仁見智,但著名科技評論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每年評選的十大突破技術或許代表了一種值得參考的業界主流意見。2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技術。入選這份重量級年度科技榜單的技術均是在過去一年已到達一個裡程碑式的階段,或即將到達這樣一個階段。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 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其中,美國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於2019年10月宣稱成功演示「量子霸權」,使一個包含53個有效量子比特的處理器花費約200秒完成當前最強超級計算機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
  •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再成風向標
    量子霸權、人工智慧(AI)篩選分子、數字貨幣、超個性化藥物……這是可能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前沿技術,也是一份對技術商業化及影響力的研判報告。 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技術評論》日前發布了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 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其中兩項與量子科學有關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 周舟)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人工智慧篩選分子、數字貨幣、超個性化藥物等入選。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
  • 2020年MIT十大突破性技術中的醫療科技進展
    2020年年初,《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一份名單在科技界舉足輕重,在過去,它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口、智能手錶、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
  • 山東科技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揭曉。過去一年裡,全體山科人在校黨委帶領下幹事創業、銳意進取,以頑強拼搏精神寫下學校發展史上新的篇章。為回顧一年的精彩,更好的描繪2020年,校黨委宣傳部會同相關部門,經推薦、投票等環節,評出2019年度十大新聞。山東科技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活動於2019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
  • 2019十大重慶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榜單出爐
    實習生 宋沁澤 9月24日下午,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市經濟信息委、兩江新區管委會、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共同主辦的「2019十大重慶經濟年度人物、十大兩江新區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進入專家評審階段。最終,在現場專家的「犀利」評審下,「2019十大重慶經濟年度人物、十大兩江新區經濟年度人物」結果出爐。 入圍「領袖」人數創新高 千萬級熱度傳播 「十大重慶經濟年度人物評選」,至今已步入第12個年頭。通過評選活動,讓廣大市民感受到重慶經濟建設的熱度,見證了重慶經濟的迅速崛起。
  • AI引領2020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影譜科技輔助文化傳媒機構步入智能...
    日前,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重磅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包括防黑網際網路、超個性化藥物、數字貨幣、量子優越性、氣候變化歸因等,其中人工智慧更是佔據2個席位,表現出向實用化和小型化發展趨勢。
  •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20-01-15 來源:教育部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2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
  • 一周AI大事盤點:谷歌利用AI預測風力發電量,騰訊論文被CVPR收錄
    今天就帶你盤點過去一周(2月25日至3月3日)AI領域發生的熱點門事件:AI通過兒童眼球運動,篩查胎兒酒精譜系障礙2月27日消息,南加州大學、皇后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工具,可以快速篩查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
  • 2018-2019年權威機構評選全球知名淨水器十大排名出爐
    2018-2019年權威機構評選全球知名淨水器十大排名出爐 冰尊淨水器再次奪得2018-2019年全球知名淨水器十大排名冠軍。
  • MIT科技評論最新全球十大突破技術:人造胚胎基因佔卜上榜
    2018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包括:給所有人的人工智慧(雲端 AI)、對抗性神經網絡、人造胚胎、「基因佔卜」、傳感城市、巴別魚耳塞、完美的網絡隱私、材料的量子飛躍、實用型 3D 金屬印表機、零碳排放天然氣發電共 10 大突破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