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購者:囤貨反被「割韭菜」,利潤空間「縮水」一單僅賺10元
【搜狐財經年終策劃】我的2020
2020即將過去,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被不少人稱為「糟糕」的一年。
「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一年裡,中國由於率先控制疫情,經濟逐漸復甦,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搜狐財經將目光聚焦各行各業最普通的個體,講述他們的2020故事,希望通過每個個體的故事,拼接出最真實的經濟世界。
今天推出專題第七期,體悟多重衝擊下海淘代購者的跌宕2020。
你預想中的2020是什麼樣子?
「預想中,2020年應該是規模更上一層樓的一年,想在國內招幾個代理擴大客戶規模,希望業務量能在2019年的基礎上再提一提。」
現在呢?
「年中業務幾乎完全停滯了4、5個月。和去年相比,即便是現在,流水也整體打了對摺,少了一半還多。」
2020年,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生活的節奏,一時間,封城、停運、街道蕭條、店鋪歇業……在此背景下,以旅遊和留學產業為主要動力源的代購業,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在已經不是能夠靠做代購發財的年代了」
「想要換一種生活方式」,2017年,丹陽登上了前往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的飛機,開啟了留學生涯。
一開始丹陽只是幫家人、朋友代購一些澳洲的小玩意兒,後來在朋友的推動和鼓勵下,才逐漸發展成了副業。
如今,丹陽擁有自己的代購群,通過客戶們的口碑營銷,群成員已近300人,月流水十數萬。
在澳洲的商品中,最受國人歡迎的無非奶粉和保健品了。
每天十點,丹陽會從位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的家中出發前往附近的商業街,那裡有著許多家大型超市和藥店,也是丹陽最主要的採購地。
採購後,丹陽會將商品統一打包成箱寄回國內的家中,之後由母親幫忙寄往國內各地。
丹陽說,2019年是她做代購以來收入最好的一年,每月流水超過20萬,月平均淨收入達2萬人民幣,「但今年非常不好,過年的時候,突然一下,完全停滯了」 。
受疫情影響,丹陽的代購生意停滯了近5個月,直到6、7月,國內和澳洲的疫情都相對穩定後,她才逐漸恢復營業。但採購頻次降為1-2周才去一次,每次購買一大批,7、8月後,才恢復到原來每日一買的模式。
國際運輸放緩對代購生意的影響也很大。丹陽說,商品從澳洲寄往國內,正常來講,物流周期在1-2周,但現在最快也要3周才能到。而在疫情最為嚴重的階段,直飛航班中斷,國際航班通航情況瞬息萬變,丹陽甚至遇到過一箱商品輾轉各國曆時三個月才得已抵達國內的情況。
疫情、物流等諸多因素對代購行業的影響很直觀地體現在了收入上。
丹陽透露,現在她每月流水大概在11-12萬,平均利潤在1萬人民幣左右,且極不穩定,「和去年同期相比,現在流水打了對摺,少了一半還多」。
月入一萬,聽起來足夠高,但在澳大利亞這個高收入高物價國家,1萬元人民幣僅夠丹陽支付每月房租費用,不含水、電、網絡。
丹陽和朋友們在塔斯馬尼亞合租了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房租每周500澳元,折合每月房租9900元人民幣;另有網費折合每月500元,水電按季度繳納。
「現在已經不是能夠靠做代購發財的年代了」,丹陽感嘆道。
有人黯然離場,有人伺「機」啟航
在澳大利亞,購買奶粉是有限額的。在藥房,一人一次性最多可以購買四罐奶粉,超市則更為嚴格,一次購買最多只售兩罐。
「很多留學生都在國內出不來,導致代購少了很多。去年人最多、代購最誇張的時候,超市會有營業員專門盯著買奶粉的人,防止有人買完兩罐後又重新排隊繼續買。」丹陽說。
據統計數據,疫情前,澳大利亞約有15萬人從事代購行業,除了專業代購,還有許多遊客和留學生充當著臨時代購的角色。
2019年,澳大利亞代購行業價值已超過25億澳元(約118億元人民幣)。同時,得益於代購行業的火熱需求,澳大利亞有近1000家的實體專賣店開放了代購業務。
然而,受疫情、山火等諸多因素影響,今年以來,赴澳遊客、留學生數量急劇減少,澳大利亞的代購行業也隨之進入「寒冬」,目前已有約30%的代購專賣店宣布暫時或永久關閉。同時,澳洲最大的代購物流公司藍天物流,也已在今年5月宣布破產。
但正所謂「有危便有機」,有人離開,自然便有人逆勢入行,陳然便是其中之一。
陳然的代購生涯始於今年8月,雖然也是兼職代購,但不同於丹陽的「獨立買賣」模式,陳然只負責「賣」,業務模式類似於代購代理。
陳然家中在韓國做旅行社生意多年,但其主營業務並非帶團旅遊,而是承接國內旅行團及個人的消費服務。
在韓經營多年,陳然家中積累下了許多韓國免稅店和連鎖商場的資源,因而往往能夠拿到比商場活動更低的折扣。
也因此,「許多大代購都和我們家有合作關係,他們用我們的帳戶採購,一來我們的黑卡擁有最低的折扣,二來還有店鋪返點」。
但「疫情也使得代購們親自來國外採購變得艱難」,陳然家中的生意受到了很大衝擊,「自救式轉行」迫在眉睫。
結合自家在韓多年的經營優勢,陳然家將目標瞄準了代購們的上遊市場——國外採購端——為不便出國的廣大「韓代們」提供商品,降低成本。
同時,陳然家還在深圳建立了貨物倉庫並組建了專業的國內代理團隊,陳然便也由此入行。
雖然具體盈利情況陳然不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轉型是成功的,目前陳然家的業務已逐步走出韓國,「現在和日本、歐洲的一些公司都達成了合作,全平臺在售商品種類已經突破400了」。
「一單平均只賺10塊錢」
「今年代購行業的慘澹,疫情影響佔七成,另外三成是國內電商和直播的影響。雙11的時候,國內直播間賣的保健品,價格比澳洲藥房還要便宜」,丹陽嘆息道。
2019年時,申萬宏源證券便已對全球19個大牌的52款明星產品的專櫃價、免稅店價格以及天貓雙11預售價三種價格進行對比分析。其數據表明,最為大眾流行的52款化妝品中,有37款的天貓雙11預售價不但比專櫃便宜,更是便宜過免稅店。
需求永不滅,促銷永不眠。在商家活動、電商平臺補貼滿減、直播間主播獨家福利的層層優惠加持下,近年來,電商平臺的大牌商品價格連年走低,銷量也自然水漲船高。
而與此同時,代購群體面臨的卻是潛在客戶群體的縮小和利潤空間的一再降低。
除了國內電商的競爭,在化妝品行業,陳然認為,「壓死」代購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品牌專櫃和免稅店的大幅降價。
由於疫情期間線下門店人煙稀少和民航近乎停滯等因素,各大品牌專櫃和機場免稅店紛紛「出招兒」以求「自救」,開放線上平臺、開放線下直郵,甚至啟動「跳樓式降價」。
中免集團免稅店裡,雅詩蘭黛集團旗下品牌曾打出了3件及以上6折的優惠,150ml的海藍之謎修護精萃液價格更是低至513元每瓶(官網價830元/瓶)。不過很快,上海浦東機場日上免稅店的促銷活動,就因價格過低影響了國內專櫃的銷售而被投訴取消。
對此,積極響應疫情前期「囤貨潮」的代購小七也怨聲載道,「年初,雅詩蘭黛小棕瓶100ml賣720元,我囤了十幾瓶,結果免稅店活動一來,不賺錢也就算了,每瓶還倒賠120,就像被免稅店割了韭菜」。
陳然也表示,「之前日上(免稅店)搞活動的時候,小程序崩了整整一天。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跳過了代購這個步驟,通過線上直接和免稅店建立聯繫了,代購的日子更難過了」。
內外重重壓力之下,代購的利潤空間業被壓縮得越來越小,「現在一單平均就只能賺10塊左右了」,陳然無奈道。
「如果疫情反彈的不是很嚴重,國內的經濟能再景氣些,明年應該還是會繼續做這個行業的。但現在代購確實越來越不好做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如果未來還持續這種很難很難的模式,也許會放棄吧」 ,面對未來,丹陽這樣展望。
(文中丹陽、陳然、小七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