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 代購越來越難做代購者準備放棄

2020-12-24 股城網

不管你住在中國的哪座城市,只要在網際網路上下單,就可以足不出戶買到遠在大洋彼岸的心儀商品,「海淘」業的發展滿足了越來越多人淘洋貨的需求。但是直接在海外網站購物、找轉運公司郵寄的「海淘族」只是少數,很多人受制於英語水平或是怕麻煩,都不願意通過如此曲折的方式買東西,但他們仍有購買進口貨的強烈消費需求,於是催生了龐大的代購群體。

網際網路代購

這些代購族們有時候也稱自己為職業買手,利用自己曾經留學海外的經驗或者海外關係,成為了進口商品得以進入國內的一個渠道。然而,受制於關稅和入境政策不斷調整,以及國內電商的衝擊,代購這門生意正越來越難做了。

專職代購者:從月入2萬到準備放棄

2011年,昆明人小寶前往英國讀書,2年的留學生涯讓她培養起許多海外關係,這些關係不僅覆蓋歐洲各國,同時還覆蓋了美洲和日韓。與其他直接追求利益的代購微商不同,小寶開始只是幫朋友從國外帶回來需要的商品,但朋友的需求量太大,每次回國,她總是大包小包,甚至連自己的東西都帶不回來。

海外代購的商品

為了不拒絕朋友,同時能讓自己省心省力,小寶只得將商品郵寄回國,把郵費增加在代購費中。這樣的選擇,不僅沒有減少顧客,相反,隨時都能寄回國的便利,讓朋友們更鍾情於找她代購。

2013年是小寶徹底走上代購之路的一年。2年的「預習」經驗,讓小寶已經對各個國家的特色產品、物流流程非常熟悉,平均每年都要代購十幾萬元的商品,利潤雖然不高,但卻在朋友圈中,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同年,小寶結束了學業回國,但她並沒有放棄代購的身份。由於已經打通購買渠道,回國後在家待業的小寶,正式通過網際網路開展代購業務,每月為她帶來約2萬元的可觀收入。小寶發現,很多國外的平民品牌,國內都沒有,如AF、踢不爛等等,自己買了一些就收到周圍朋友羨慕的目光,於是小寶的代購版圖又擴大了一步。

經驗告訴她,親民的價格,童叟無欺的信譽,才能越做越好。因為是在微信、淘寶做代購,信譽是首要指標,這也讓她吃過不小的「虧」,幾乎每10樣商品,就有1樣是客戶不太滿意的,這往往並不是商品的問題,衣服買大了,鞋子買小了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會發生。

為了能在朋友圈保持著良好的信譽,小寶能退則退,不能退,自己抬著,尋找機會再賣給其他人。這樣的情況在小寶的代購生涯中比比皆是,最多的時候,自己積壓了數萬元的貨物。

如今,小寶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工作,代購也成了她的副業。儘管如此,每年小寶幫顧客代購的貨物也有數十萬元。小寶表示,代購併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特別賺錢。現在,有了孩子,小寶準備放棄這門生意,畢竟「賺的不多還勞心勞力。」

相關焦點

  • 海外代購靠什麼賺錢?正品代購者拼不過高仿品代購者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人可謂是狂熱的奢飾品愛好者,介於時間及價格問題,不少人都是通過海外代購買奢侈品,那麼海外代購靠譜嗎?奢侈品代購為什麼會便宜很多?詳情請看下文。高仿品:海外代購是真是假?6月17日,「奢侈品海外代購造假」頻登熱搜,據相關媒體報導,一些奢侈品代購用高仿包以假充真,賺取暴利。
  • 代購者承擔侵權責任
    跨境代購由於商品物美價廉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代購者在銷售跨境代購商品時,應具有商品的品牌意識。1月5日,記者從市法院獲悉一案例,代購者在銷售跨境代購服裝時,因侵害了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被判賠償商標權人經濟損失(含合理費用)15萬元。
  • 跨境代購品商標侵權 代購者承擔侵權責任
    跨境代購由於商品物美價廉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代購者在銷售跨境代購商品時,應具有商品的品牌意識。1月5日,記者從市法院獲悉一案例,代購者在銷售跨境代購服裝時,因侵害了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被判賠償商標權人經濟損失(含合理費用)15萬元。該案裁判對跨境代購行為進行了合理的界定,為跨境貿易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 退押金不再難 代購英文銷售屬違法
    而對於出現難退、不退以及限退等種種問題的,電商法也有規定:「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徐建輝)電商人先學電商法  對於電商法的實施,相信眾多從事電商經營的電商人未必都知曉電商法的內容和具體要求,這就需要從事電商經營的個人、企業,坐下來好好研讀一下電商法的內容和具體規定,先給自己普普法,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才能不碰觸法律紅線。
  • 女子微信找人代購奢侈品買到假貨 專家:維權難
    「原廠尾單」、「海外代購」、「正品專賣」……隨著海外代購發展,微信「朋友圈」代購,已日漸融入市民生活。  近日,北京的楊雲(化)卻稱遭遇了代購騙局。兩年時間,她通過微信個人代購,花費近7萬元購買名牌產品,前往鑑定機構後,發現近期購買產品均為假貨,對方則拒絕退貨換貨。專家表示,很難認定代購者為經營者,售假「追責難」。
  • BBC關注4萬澳大利亞代購者:生意火,當地公司找他們合作
    去年,由於代購嬰兒奶粉的熱潮正酣,也引起了澳大利亞本國媒體的關注,它們中有的批評代購讓本國消費者更加難以買到奶粉。不同於歐洲的代購商品主要為皮包等奢侈品,中國人在澳大利亞的代購商品以食品、化妝品、衣服和酒為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目前代購既有小規模的家庭式作業,也有試圖開店並擴大營業規模的從業者。」
  • 微信代購陷阱:"即時到帳"退款難 定金到手就拉黑
    第二步:改地址又盜圖偽裝可信身份誰在做代購,貨從哪裡來?記者詢問多個代購帳號,有的表示自己是長年做代購的商家,也有表示自己是海外留學生,也有人稱,自己有國外的親友、飛國際線航班的機場人員等。不僅顯示身份可靠,他們朋友圈中,還展示出真貨專櫃、快遞單。記者還發現,不少代購者還時不時發布一些地鐵人多、海關有問題之類的說說,將本人生活化。但對於真貨專櫃圖,有業內人士表示,微信「海外代購」所展示的圖片,多數為盜圖。
  • 有商家為代購長期提供假貨,海淘代購怎麼維權?
    3月21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了2018年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審理情況,指出「海淘代購」廣受追捧,但商品質量及售後服務卻難以保證,消費者個人信息遭受侵犯、電子支付缺乏安全保障等問題時有發生,現貨代購模式下「海淘代購者」應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經營者」範疇。
  • 政策收緊後的日本代購市場:已現假貨苗頭
    近期有不少海淘賣家反饋大量包裹遭到海關扣押,更有網友疾呼海關政策的收緊令代購們損失慘重,而隨著雙十一購物高峰期的臨近,海淘產業鏈已經遭到重創。海關對海淘商品的查扣未來是否會成為常態?人肉代購的形式是否會就此消亡?對電商行業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 連熟人都騙,朋友圈代購竟然9成都是假貨!我拿你當朋友,你卻拿我當...
    (原標題:朋友圈代購不受消法保護 私人買賣陷阱多維權難)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編輯 羅偉海淘在近幾年發展得尤為火熱,除了曾因政策紅利而快速興起的跨境電商平臺,通過淘寶、微信等網絡平臺的代購生意依然存在。跨境電商平臺興起,但「人肉」海淘並未因此而消失。有代購者每個月固定飛出去逛免稅店和商場掃貨,然後把商品帶回國內出售。
  • 海外代購者:囤貨反被「割韭菜」,利潤空間「縮水」一單賺10元
    「現在已經不是能夠靠做代購發財的年代了」「想要換一種生活方式」,2017年,丹陽登上了前往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的飛機,開啟了留學生涯。一開始丹陽只是幫家人、朋友代購一些澳洲的小玩意兒,後來在朋友的推動和鼓勵下,才逐漸發展成了副業。如今,丹陽擁有自己的代購群,通過客戶們的口碑營銷,群成員已近300人,月流水十數萬。
  • 代購毒品行為的法理認定和判斷方法
    相反,如果購毒者已經與販毒者完成毒品交易,代購者純粹是代為收取少量毒品,因收貨行為本身不在販賣行為之列,對於代購者便不能以販賣毒品罪論處,只能視其具體行為情況,考慮能否認定為運輸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等。第三,代購者與購毒者、販毒者之間的關係不影響代購行為的成立。比如,購毒者與代購者更為熟絡,或表面上購毒者與代購者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委託關係,屬於讓代購者向出售者購買毒品。
  • 海外代購水有多深 記者暗訪代購發貨鏈條(圖)
    維權困境  品牌真偽做鑑定有點難   即使距離青島媽媽群對不良微商的集體大聲討已有一段時間,當時率先揭露問題提出質疑的幾個媽媽依然沒有得到她們期待中的解決方案。對方的理由看上去似乎合理,「你既然質疑我的貨有問題,那就拿出證據」,然而取證是如此困難。
  • 代購生死劫:沒有了代購以後只能買高價貨?
    其實最近也在猶豫,要不要再做幾筆。」利潤大幅縮減,誰還做代購?一切源於2018年8月31日頒布的《電子商務法》,其中明確規定,2019年1月1日以後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並繳納稅務。
  • 英媒:中國海外代購者及他們日常的代購工作
    英國《金融時報》9月26日文章,原題:跟代購一起逛 在倫敦最高檔的購物商場之一哈羅德百貨公司,20歲的中國女孩裴春美(音)穿著斯特拉·麥卡特尼設計的布洛克鞋和緊身牛仔褲,背著黑色香奈兒包,在一層商店中逛著。她似乎粘在了自己的蘋果手機上,要同時回復客戶的6條微信。
  • 部分個體代購商家偷逃稅伎倆:慣用「人肉」方式
    毫不誇張地說,不少人已然離不開代購。一方面,富起來的人需要代購;另一方面,做代購的人更富了。然而,私人代購從來都是灰色的。走私、偷漏稅、假貨……這些問題讓這個行當備受爭議。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出臺。業內人士認為,電子商務法首次明確了代購行業的合規要求,提高了代購行業的經營成本和稅務成本。「這部分成本可能會在未來轉嫁給消費者。
  • 微信朋友圈代購奶粉靠譜嗎?賣家揭秘:專坑朋友
    關於寶寶奶粉的話題還真的是不少,今天我們又要將風靡的微信推銷代購奶粉提出來,挖掘出微信代購奶粉背後的故事。究竟幾成是真,幾成是假,奶粉代購的水有多深?此外,momo還表示,為了能讓這些「A貨」可以以假亂真,代購者往往會給它們配上專門「訂製」的國外專櫃小票、精美包裝袋,有的則是套上「DutyFree」的袋子,讓消費者更加堅信商品是從國外帶回的。有些甚至還會附贈和海外商場、超市一樣的贈品或試用裝來讓買家信服。
  • 不會做代購的導遊不是好騙子……
    該男子終獲刑有期徒刑五年罰金五萬元案情回顧宋某2010年入職北京某國際旅行社從事領隊工作,2017年其因不具備職業資格自動離職,但其仍頻繁出入境外並在朋友圈中發布代購信息。一審判決後,宋某不服,提出上訴,主張其對吳某無詐騙故意,其雖然是以代購手錶名義收取的錢款,但在無法按期交付手錶時,其父親已代其向吳某出具了借條,因此二人之間為民間借貸關係。另外,其以借款名義向多人所借款項系民間借貸,不應計入詐騙數額。宋某辯護人主張宋某和吳某之間為民事糾紛,不應納入犯罪數額;原判量刑過重。
  • 留學生揭穿超便宜韓國代購背後真相,看不出真假真的要虧大了!
    2.代購者住在韓國,不享有免稅優惠,同款定價只會高於門市價某代購商家就透露,許多代購業者本身就住韓國,沒有出境機票的他們,只能到門市以一次性大量進貨的方式購買,來壓低價格。加上出口需要計算匯率浮動,還得將海關可能扣查的成本考慮在內,因此按照市場規律講,出貨定價比肯定要比當地門市要高,不然就要賠錢。
  • 跨境代購為跨境貿易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跨境代購由於商品物美價廉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代購者在銷售跨境代購商品時,應具有商品的品牌意識。1月5日,記者從市法院獲悉一案例,代購者在銷售跨境代購服裝時,因侵害了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被判賠償商標權人經濟損失(含合理費用)15萬元。該案裁判對跨境代購行為進行了合理的界定,為跨境貿易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了明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