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清晨,當陽光穿透雲層照射到韓 國慶尚南道金海市的峰下村時,樹欲靜而風不止,盧武鉉剛卸任韓國總統不到兩年,由於諸多原因,最終選擇了以跳崖的極端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性命,也結束了跌宕起伏、命運多舛的一生。盧武鉉選擇自殺,無疑是其一向以「清廉先生」自居,卻又無法擺脫歷任總統所陷入的「貪腐」怪圈,其所帶來的沉重的道德和社會壓力最終成為壓倒他命運的最後一棵稻草。
毫無疑問,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盧武鉉之死,背後肯定隱藏著更為複雜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韓國政治發展和民主鞏固過程中,所必然要付出的沉重代價,這也是韓國的「財閥政治」背後博弈的結果,更是所謂的「青瓦臺魔咒」怪圈。
1987年6月29日,韓國在美國的扶植下,實現「漢江奇蹟」後,大韓民國政治面臨轉型之時,盧泰愚發表了當年轟動韓國政壇的「八點民主化宣言」後,也因此拉開了大韓民國從樸正熙的集權統治,向民主政治轉型的歷史序幕。
韓國紊亂的政治生態,有序的經濟發展
然而,韓國的政治生態的發展局面,卻呈現紊亂和有序同在的發展規律,紊亂指的是他們的政治,而有序則是他們的經濟。作為典型的東方國家,加之戰後所處的特殊國際環境(國內政治被美國主導),韓國政治在由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呈現出了鮮明的本國特色。具體來說,韓國政治轉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韓國政治體制是冷戰的產物,具有排他性
其一,就政治轉型的方式來說,韓國特殊的政治生態環境,決定了它的政治轉型不是基於階級分化的階級鬥爭,而是事實上的保守勢力內部的民主勢力與反民主勢力的殊死爭奪。韓國光復後所建立的政治體制,無疑是冷戰的產物。
歷史上,國際社會兩大陣營長期冷戰的結果,反映到曾經處於冷戰前沿的韓國國內政治中,就是「反·共」理念的常態化和意識思想形態嚴重的排他性;保守意識形態的壟斷化,決定了只有特定性質的政黨,才能夠創建並生存下來,這就使得一方面,左翼及革新政黨的生存空間,被逐漸壓縮殆盡,從而堵塞了韓國政治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韓國朝野的壟斷政治生活
另一方面,持保守立場的朝野政黨對政治生活的壟斷;由於進行有限合作的障礙,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克服,因此,一旦民主勢力的發展達到了權威政權所能承受的極限,那麼,在韓國執政黨內部的改革派,勢必會與在野黨對民主化問題,進行談判,而這種談判的妥協度和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在韓國反獨裁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無法遏制的情況下,權威政權內部的改革派,便不得不向民主勢力做出全面的妥協,而韓國的政治轉型,也就此出現了實質性的進展。
除了是否認同民主政治之外,並無其他重要的政策主張和意識形態差異的韓國朝野政黨,一旦在向民主政治轉型的問題上取得共識,那麼朝野之間通過協商合作的和平手段,完成政治轉型的目標和任務也就是不難理解和預期的了。
不過,韓國政治轉型的這種相對和平的轉型方式,在保證政治轉型可以較為順利和穩妥地進行的情況下,也保存了更多的權威主義的遺。更為嚴重的是,保守政黨獨裁所導致的政治空間的封閉化,也使得韓國在實現了程序性民主之後,主張進一步民主化的革新勢力急劇轉變成了少數勢力,這無疑不利於其民主政治繼續深入向前發展。
朝野政黨聯合策略,務實態度推動民主政治轉型
第二,就政治轉型的過程來說,儘管民主勢力在與權威勢力,就韓國政治是否應該民主化的問題上,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期間甚至還一度出現了諸如「光州事件」等可歌可泣的抗爭事件,然而,一旦權力階層決定妥協並宣布放棄權威主義統治,韓國由權威政治向民主政治轉變的過程,無疑是相對順利和穩妥的。
在朝野政黨決定採取相互克制與合作的戰略,來實現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之後,政治精英之間的妥協和談判便 成了民主化進程的核心。韓國社會中關鍵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團體的首領們,進行公開或者私底下的接觸或交涉,他們一起找出可以共同接受的方式,即如何實現民主轉型的協定,哪怕這種協定尚不盡如人意。」
正是民主勢力所採取的,這種與權威勢力進行聯合與合作的務實態度與策略,才保證韓國紊亂的政治進行穩步的轉型;而在韓國頗具影響力的人物,金泳三、金鐘泌等人甚至還採取了更為極端的方式,即與執政黨合併的方式來謀求上臺執政,以便用合法的手段來推進民主進程。
韓國部分實現民主目標,但轉型效果有待辯證分析
此外,韓國之所以在基本沒有損害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成功實現政治轉型,還與其民主化鬥爭的目標有直接關係。韓國民主化鬥爭的目標,相對來說更為簡單和直接,即只要引進和確立了總統直選制,這種程序性民主,即可宣告政治轉軌的任務基本完成。
因此,韓國向民主化的過渡不是破壞性地、全面地完成,而是穩定地、部分地實現自由民主的目標。隨著韓國政權成功恢復採用直選制,民主政治的發展,也就進入了進一步鞏固和深化的時期,儘管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依然比較艱巨和複雜。
由此可見,從韓國政治轉型的質量來說,由於保守勢力的特權化發展,所導致的政治多元化道路的阻斷,以及民主與權威勢力合作,所不可避免地帶來的權威主義因素,大量遺留在新的民主政權當中,因此,政治轉型的效果還需要客觀辯證地加以分析。
從體制形式上來看,韓國的政治轉型無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產生了相互具有競爭能力的多個政黨,能夠互相嚴密監督、定期的相對公平的選舉、逐漸活躍的立法機關、相對獨立的司法機關、廣泛的政治參與、自由而獨立的新聞媒介等等。但是,韓國又不能被稱為已經是「一個民主社會」,畢竟它目前的民主政治,離成熟的自由民主還相差甚遠,韓國民主的許多方面還遠遠沒有達到制度化和規範化的水平。
轉型之後的韓國政治,民主道路任重道遠
如果從政治轉型的策略角度,來審視韓國政治轉型的質量,也可以看出,普遍具有保守意識形態的民主勢力,其民主化鬥爭具有明顯的有限鬥爭的色彩,在他們看來「民主化運動的最終目標就是爭取總統直選制,這個目標的實現就完成了民主化」。
民主勢力這種靈活務實、目標有限的鬥爭策略,儘管有利於權威勢力內部的改革派和民主勢力之間的妥協與合作,因此,有利於將原來強大的體制勢力引入新的民主體制,從而開創一種穩定地向民主政治過渡的轉型模式。
然而與威勢力進行合作,以推動和促進民主化目標的儘快實現的轉型策略,必然存在不足取之處。比如,這將導致傳統權威主義勢力,在新體制內的強勢主導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政治轉型質量的下降,其所建立的民主的品質仍需進一步提高等等。
其中,最明顯的表現便是,在政治轉型完成之後,朝野勢力由於缺乏全面推進自由民主的決心和手段,使得韓國所謂的民主政策實行的十分的艱難,甚至受到一些內在外在的幹擾很可能就會付之東流。
結尾
韓國的民主政治轉型的艱難和陣痛,卻得不到任何勢力的強力支持,因為韓國的強大對於背後的大國其實弊大於利,大國只希望韓國能夠做好亞太布局的任務(美國通過控制韓國,還主導東北亞格局,以及牽制俄羅斯和中國),而任務之外的事情,大國不關心,也沒有任何國家會關心。
也因此,韓國所謂的政治轉型,其實問題看似很少,但是卻十分難以解決,因為問題的核心點就是韓國並沒有完全擁有獨立自主權(韓國的戰爭權被美國控制,美國控制的財閥主導韓國政治),韓國想要回獨立自主權也十分簡單,但是他們同樣還得面對獨立自主後,如何面對東北亞各國的挑戰。
單以韓國體量而言,他們是沒有能力面對如此多的地區性大國,例如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正在走向強大之路的中國,世界經濟強國日本,以及地區性軍事強國朝鮮等,也因此,韓國還得繼續依賴背後的大國,所以政治轉型很難,也很難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