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學之前,我很少思考過研學究竟是什麼,其目的何在,意義何在。即使在出發前自己也研讀過國家《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但是在有切身體會之前,確實對此了解不深。
1.研學是旅遊嗎?
從形式上來看的確是,從內容來看很相似,但從目的來看則不是。統一出行,統一吃飯,統一進入景點,這種表面上與旅行團無異的出行方式的確會誤導很多孩子與家長。即使作為教師的自己,在剛剛出發時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同樣,研學內容也極其相似,例如這次西安研學中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華清宮。這些景點既是研學的目的地,也是旅行團的目的地,所以從內容來看也是非常相似的。
然而,就像我之前所講,研學與旅遊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對此,許多人是非常不贊同的。一樣的出行方式,一樣的參觀遊覽內容,為什麼研學的目的卻和旅遊不一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自駕出行豈不是能更好的安排遊覽時間嗎?沒錯,對於這些問題我曾經也有過疑問,但是經歷過研學後就會發現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
2.研學與旅遊的區別
(1)形式不同
研學出行的形式是,同一學校同一年級的同學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結伴出行。缺少了家長的陪伴,學生就不得不與其他同學互幫互助,而這種獨立性是在家裡與學校看不到的。其次,學生出行是在學校老師與第三方組織下一同出行,其既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又是集體中的一員。學生的所作所為不僅再是一種個人行為,還是一種集體行為。這樣以來,學生的個人行為就會直接影響他在集體中的整體評價。這些隱性內容都是旅遊所不具有的。
(2)內容不同
實際上研學內容與旅遊內容是有很大不同的。仍然是以這次西安研學為例,西安交通大學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實驗室,這兩處是旅遊絕對不會去的地方。即使有家長了解高校參觀的重要性,也不過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最後以感慨校園大,校園美,飯好吃而告終。實際上我們從國家教育部在2018年所推薦的研學基地來看,其內容覆蓋面極廣。以重慶為例,重慶科技學院科技探索體驗中心,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重慶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重慶紅蜻蜓油脂有限責任公司,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郵電大學,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重慶市樂和樂都旅遊有限公司,重慶市樂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友軍青少年綜合實踐科普教育基地(重慶品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些都屬於國家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基本上覆蓋了一名高中生所學的所有科目的內容。所以,研學的內容與旅遊的內容是截然不同。
(3)目的不同
針對研學的目的,國家是這樣要求的,「各地各校要在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提高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這一點來看就已經能看出旅遊與研學二者之間目的的不同了。
看到此處,我相信您還是會有質疑。同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長見識,就算一些高大上的機構與單位去不了,但作為家長,我們自己去博物館給孩子請講解,不一樣能達到目的嗎?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但實際上仍然是不同的。這次研學我與孩子們來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很有幸遇見了西安碑林博物館策展人、副研究員楊兵在為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生進行講解。在蹭了將近20分鐘講解之後,我終於忍不住向楊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您所講的許多東西和講解員不一樣呢?」楊老師看了看身邊清華美院雕塑系博導董老師後,笑著對我講,「因為我講的內容都是我自己研究而來的,並不是什麼解說詞,至於他們的解說詞是什麼,我也從來沒有聽過。」當董教授知道我是帶學生來研學的老師時,特意給我提了些建議,「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僅有的三個通史性博物館,你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可以運用你的知識將博物館中的文物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重新喚醒他們腦海中固有的歷史知識。」對此我深以為然,很慶幸當時在歷史博物館的時候根據文物給學生講解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
作為老師,此次隨團出行收穫頗多,無論是以前看過或沒看過的,每到一處都會覺得有所收穫,尤其是最後在西安碑林的這次「邂逅」才促使我一定要寫下此文。文章淺顯,望讀者見諒。